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种说教 两种思维

作者:张卓伟

很久以前,有两位学生各自向他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

在雅典的一处庄园里,学生问:“老师,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却反问道:“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说:“是恶行。”苏格拉底问:“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说:“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反驳道:“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急忙回答说:“是善行!”苏格拉底接着问:“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若有所思地回答:“这是善行啊。”

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施行“仁”。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您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听后,自言自语地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从这两则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总是顺应他学生的思路去追问与反驳,而学生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动脑筋去探索问题的本源,不断地思考,递进与超越。而孔子则是给颜渊提供“标准的”结论,没有给他留下发散思维的空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作为同世纪古代思想史上的巨匠,一个是中国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数千年;一个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西方哲学研究的新时代。尽管分处中西方,但他们的思想却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注重人的伦理道德,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仁者爱人”“知德合一”,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教育上,二者亦是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学问,获取智慧。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索。孔子从“群体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苏格拉底从“自我意识”激发人的“反思”;孔子从人的外在行为方式,躬行“仁”与“礼”,苏格拉底从通过观察社会和自然界生态辩证思维,求取个性知觉。

如此,针对上述两则问答,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孔子代表的中国教育侧重于告诫人“如何行止”,苏格拉底代表的西方教育侧重于启示人“怎样思考”。我认为,这是中西方两种教育的显著差异,更是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

苏格拉底之所以对学生反复追问,让其不停思索,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你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引导下,西方教育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思维训练。也因此,西方在文艺复兴后,于各个学术领域总是能不断涌现出一批科学巨匠。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国家治理民众倡导的主流思想,就像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其目的就是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圣王的遗典,以他们为榜样。强化“学而优则仕”,以忠于国君为行事准则来发挥自身价值,历代封建王朝都会涌现出治世能臣,维系着大一统的国度。相比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对待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的重视,显得不足,造成了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落后局面。

但我们中华文化以其超强的自愈性、包容性又走向了复兴,“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也在当今燃起“熊熊火焰”,在保有和发扬我们原有文化特色体系时,学习和吸收多元文化可取之处。完善永无止境,所以也更需要挖掘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才会更具文化能量。

制版:张春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的乐趣:从苏格拉底到陶渊明
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现代性反思
【易思维0122】《系辞》下传第四章(6)
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四喜:为什么老返工?
非黑即白的二元性刻板思维所带来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