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一)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一)

曹斌锋 

张兰秦(1954—)

秦腔净角,陕西岐山人,兰州戏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市政协委员“兰艺之星”获得者,主攻铜锤和功架花脸和红生,号称“西北花脸王”。2006年元月被任命为兰州戏曲剧院副院长。师承刘茂森、米新洪等名家。人称“花脸奇才”,其台架、声嗓,以及他的影响力和所享的社会声誉,在西北五省的秦腔演员中是屈指可指的。现如今市场上流行的两版《铡美案》(一为郭明霞、郝彩凤、余巧云、王玉琴、刘亘天、李买刚、白江波、贺美丽等与张兰秦合作,二为马友仙、郝彩凤、左福成等与张兰秦合作),名家联袂,录制于1989年,当时的张兰秦,仅是三级职称,能与如此众多的名家合作演出,可见其艺术特色不同凡响。1992年出版的其与郭明霞、员宗汉合作的《二进宫》,更是近年来少见的精品之作,其与王玉琴、陈仁义合作的《白叮本》,亦颇具水准,甘肃音像出版社先后为其灌制了《打鸾驾》、《斩单童》、《五台会兄》、《二进宫》(与窦凤琴、谭建勋合作)、《铡丁勇》、《三对面》等录音磁带,广为流行。代表作有:《铡美案》、《黑叮本》、《九江口》、《下河东》、《狸猫换太子》、《梁宫秘史》等剧目。2000年以来主要业绩有:2000年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中国剧协颁发优秀表演奖;2001年全省小戏小品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及导演一等奖;2003年“甘肃飞天银奖”获得者;同年被评为兰州市“兰艺之星”;2005年参加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中国剧协颁发的优秀表演奖;2006年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由其主演的本戏、折子戏被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市音像公司录制盒式带和VCD光盘全国发行。

孙存蝶(1957—)

秦腔丑角。陕西户县人。1975年进入户县剧团“五七”文艺训练班学艺,后考入甘肃省秦剧团,1989年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任丑角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艺术指导。西安市政协委员。曾在中国“金三角”戏曲交流演出、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陕西省第二届广播大奖赛、陕西省丑角表演艺术选拔赛等活动中荣获表演一等奖,被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联合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被评为秦腔“十佳青年演员”。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后,被誉为“丑角彗星”。

孙存蝶曾先后在《卷席筒》、《赵飞搬兵》、《屠夫状元》、《儿大不由爹》、《拾黄金》、《顶灯台》等大小二十多出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他的表演诙谐、幽默、风趣、滑稽,并将曲艺、小品、歌唱、影视等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自己的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雅俗共赏,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他曾荣获甘肃省首届青年演员大奖赛、“兰光杯”大奖赛陕西省第二届“西凤杯”广播大奖赛、陕西省丑角表演艺术选拔赛一等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表演一等奖;并名列陕西省秦腔老中青十佳演员金延安奖青年演员组榜首;在北京、香港等地演出中,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丑角彗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他做了专题报道。1995年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剧协、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陕西省电视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他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并联合举办了“孙存蝶秦丑艺术研讨会”,同年还获得文化部举办的秦、晋、豫第三届“金三角”表演一等奖。10月份陕西电视台国际部为他拍摄了个人专题片,曾在香港卫视、亚视等到国内二十多家电视台播出。98年陕西《当代戏剧》、《艺术界》为他出了两期专刊。在今年特大水灾中,他除了多次参加各种赈灾义演外,还举办了个人专场义演活动,为灾区募集资金100余万元。被省文化厅、文联、剧协联合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同时由他本人撰写的介绍自己成长道路的《戏魔》一书,已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

丁良生(1957—)

著名秦腔演员,陕西岐山人。1974年进入岐山剧团,工须生。现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得贠宗汉教诲,以唱工戏擅长。嗓音条件好,高低自如,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80年代走红陕甘以来,几乎囊括了各大赛事的表演一等奖或特等奖,是近年来秦腔舞台上难得的须生人才,被称为当代秦腔须生之首。代表剧目有《打镇台》、《赵氏孤儿》、《八件衣》、《火烧绵山》、《回西岐》、《辕门斩子》、《生死牌》等多出。出版有《苏武牧羊》、《八件衣》、《斩经堂》、《火烧绵山》、《回西岐》、《伯牙摔琴》、《打镇台》等音像带。

王荣华(1958—)

著名旦角演员,西安易俗社的国家一级演员,肖若兰艺术流派的主要继承人之一。她出生于1958年,陕西省华县人。王荣华1970年进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学艺,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芷华的精心教诲,1977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市秦腔二团,1980年再次进入西安市艺术学校深造,1984年分配到西安易俗社。
  王荣华嗓音甜美,吐字清晰,表演潇洒飘逸,扮相端庄秀丽,是广大戏迷非常喜欢的一位秦腔旦角演员。她主演的《数罗汉》、《藏舟》、《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戏,身段动作、吐字行腔酷似秦腔名家肖若兰,又有自己的创新。另外还在《镇台念书》、《游龟山》、《铡美案》、《谷雨》、《郭秀明》等传统戏以及现代戏中扮演主要角色,"广采博收、融会贯通、坚持个性、创造发展"成为王荣华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秘诀。
     从艺以来,王荣华先后获得了西安市首届“石榴花”大赛一等奖,西安市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第二届陕西省秦腔卡拉OK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第三届"西风杯"中青年精英邀请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等省市及国家级奖项。

窦凤琴(1959——)

秦腔旦角。甘肃省庆阳人。中共党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剧协副主席、甘肃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甘肃省秦腔剧团副团长。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优秀奖;2002年在第二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父亲窦富民宁县的秦腔老艺人,窦凤琴从小在宁县长大,她的艺术成就除了父亲的亲传外,更重要的与她在宁县这块热土上勤学苦练分不开。从10岁起,窦凤琴就跟着父亲走上了秦腔艺术之路。1972年考入宁县秦剧团,主工正小旦。
  1985年,她在全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上因演《斩秦英》而荣获第一名而被调入省秦剧团。在此之前的13年时间里,窦凤琴一直是宁县秦剧团的骨干演员,当时宁县新创作的《老掌柜新传》就由她担任主要角色,而她主演的《四进士》《劈山救母》《送货上路》等剧目也受到观众的青睐。1985年调甘肃省秦剧团,现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30多部戏剧中担任主演,代表剧目有:《白花曲》《窦娥冤》《梨花情》《思源》等。
  她天赋极好,身段扮相具佳,天就的一副好嗓子,既承师传,又有父亲从小严格训练,她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勤奋多思,练就了路子正、功底扎实、唱腔考究、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汲取了秦腔艺术丰富营养,借鉴兄弟剧种之精华,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细腻的韵律。窦凤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气端庄,台风相当稳健,她戏路宽广,正、小旦都很出色,很长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变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在秦腔旦行表演艺术方面以声带情、声情并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金凤凰”之美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东桥(1961—)

主攻文武小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常务理事,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主工文武小生,先后在《杜甫》、《千古一帝》、《太尉杨震》、《真的·真的》、《留下真情》等剧中担任主演。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荣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和“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秦腔“十佳青年演员”。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他12岁开始学艺,嗓音宏亮,扮相俊秀,表演潇洒大方,曾在秦腔古典戏《谢瑶环》、《游西湖》、《恩仇记》、《黄鹤楼》等20多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1985年在振兴秦腔重点剧目《千古一帝》第一部中成功地塑造了秦王嬴政的武生形象,在当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一等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在全国获得双奖的待遇,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并在陕西青联为“七五”计划出成果、做贡献竞赛活动中获特等奖。秦腔《千古一帝》第二部在1991年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荣获主演一等奖。

1993年领衔主演的由芬兰话剧改编的碗碗腔《真的、真的》(饰卢巴克),获陕西省艺术节和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一等奖。同时相继赴京及参加中国戏曲“南方片”汇演,获文化部优秀表演奖;1994年赴芬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在发展用碗碗腔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外国剧,完善艺术表现力及对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在新编大型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一剧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剧中“金哥”的扮演者李东桥获优秀表演奖。做为一个戏曲演员,在秦腔、眉户、碗碗腔三剧种中都获大奖,这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历史上乃至西北五省艺术队伍中都是少见的,堪称一枝独秀。

1996年他在新编大型秦腔历史故事剧《蔡伦》中领衔主演蔡伦,获“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主演一等奖,该剧在1997年度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199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演出,荣获“春兰杯”三等奖;在秦腔《太尉杨震》中扮演杨震荣获2000年中国首届秦腔节优秀表演奖。并被陕西省电视台聘为特邀演员,评为全省秦腔十佳演员和陕西省青年表演艺术家。

谭建勋(1961—)

陕西凤翔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曾任甘肃省秦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青年联合会会员、第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8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75年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县艺术学校,1978年考入甘肃省靖远县秦剧团。1990年调入甘肃省秦剧团,主工小生、须生,先后在《辕门斩子》、《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八件衣》、《斩姚期》、《打镇台》、《放饭》、《哭祖庙》、《白逼宫》、《梨花情》、《飞将军李广》、《思源》、《大河情》等十几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1988年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在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1993年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1999年,因在大型秦剧《梨花情》中成功扮演钱有良而荣获“表演一等奖”。2000年,在新创剧目《飞将军李广》中担任李广一角,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并于2001年荣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荣获甘肃省文化艺术人才“金飞天奖”。200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2005年被评为拔尖人才获甘肃省“555”人才奖。2007年在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上获得优秀表演奖。
  谭建勋尽管先天嗓音、身板、形象很好,但依然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多年来,在自己的艺术征途上,他始终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不仅虚心向前辈学习,博采众长,而且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坚决地走自己的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长于刻画人物的感情和气质,动作质朴无华,情感慷慨激昂,唱腔浑厚、刚毅、深沉,韵味悠长,把对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揉进了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和节奏明快的做派中,达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秦腔须生之一。
  在《飞将军李广》、《周仁回府》剧目的舞台表演中,谭建勋做派稳健大气,气度高雅;表演激情饱满,酣畅淋漓。既有高亢激扬的特色唱腔,音色清醇优美,吐字清晰准确,别具一格,更有委婉细腻的人物刻画,一招一式张驰有度,喜怒哀乐恰到好处,自然洒脱。他以高超的演技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把汉代名将李广的苍凉悲壮和明代义士周仁的忠义无私诠释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震撼观众心灵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博得了艺术界专家的肯定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刘随社(1962—)

陕西周至人。从小酷爱戏曲艺术,1977年考入眉县人民剧团,工须生。1984年调入周至县剧团,1999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以唱工取胜,嗓音宽而厚实,高而纯正,演唱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咬字松紧适当,吐字清晰,归韵准确,行腔自然流畅,古朴中出新招,新招中含深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带声,腔由字生,被人们称为当今秦腔须生行当中的“金属嗓子”。演出剧目有《法门寺》、《赵氏孤儿》、《八件衣》、《金沙滩》、《满江红》、《封神榜》、《辕门斩子》、《放饭》、《打镇台》、《杀庙》、《走雪》、《大报仇》、《哭祖庙》、《下河东》、《苏武牧羊》、《游龟山》、《斩韩信》、《二堂舍子》、《玉虎坠》、《浪子闹官场》、《血泪仇》。多次参加重大艺术活动,1990年参加第二届“西凤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3年参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赛荣获一等奖;1994年参加“红桃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5年参加第三届“西凤杯”精英赛荣获特等奖;1996年在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以《浪子闹官场》荣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西安市传统戏展演,以《游龟山》获表演一等奖;1998年在“百名秦腔优秀演员唱腔选拔赛”中荣获一等奖;1999年在首届观众喜爱的电视戏曲演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陕西电视戏曲百佳演员”;2000年参加陕西省折子戏、清唱大赛,以秦腔《放饭》荣获优秀表演奖,该剧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参加“中城之星”陕西省优秀剧目展演,以《打镇台》荣获优秀表演奖。同时,本戏《金沙滩》、折子戏《辕门斩子》、《下河东赶驾》、《下河东灵堂》、《放饭》、《打镇台》、《杀庙》、《哭祖庙》、《走雪》、《骂四贼》、《牧羊》、《祭灯》等优秀剧目,被录制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

李小锋(1965—)

陕西临潼人,1975年进入临潼艺校学艺。5年后(1980年)又进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学艺,1987年毕业。毕业后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主攻文武小生,曾任该院青年团副团长,现为支部书记,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会员,省政协委员,省秦腔协会副主席,省“三五”人才,省“新长征突击手”。2005年,李小锋更成为秦腔的第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主演的《白逼宫》、《周仁回府》、《打柴劝弟》、《花亭相会》、《寇准升堂》、《西湖遗恨》、《盘肠战》、《状元媒》、《迟开的玫瑰》等剧目,以扎实的功底和耐人寻味的唱腔给广大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4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为师,大胆开拓小生表演艺术,并首次举办了“秦腔小生李小锋专场演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1997年3月随湍出访荷兰演出秦腔,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12月再次出访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四国演出秦腔,同样受到其他几个欧洲国家观众好评。1997年12月被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1998年8月赴沈阳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在《迟开的玫瑰》中扮演许师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0月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1999年3月又被评为陕西省首届观众喜爱的电视戏曲演员。2001年2月被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曾荣获陕西省“西凤杯”广播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公主杯》电视大赛一等奖,西北五省区“咸阳杯”电视大赛一等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曲邀请赛一等奖,“金三角”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秦腔卡拉OK电视大赛一等奖,第三届“西凤杯”秦腔精英邀请赛特等奖,陕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陕西省秦腔“十佳”青年演员。同时还参加了第二、三届中国艺术节、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等国内外重大演出活动。演艺以情见长,无论唱、念、做、打都情出至内,表之形外,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光明日报》、《中国文化部》等报刊,对其主演的《白逼宫》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为“文武兼备、声情俱佳”。2001年2月被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整理出版了八盒具有独特演唱风格的秦腔录音带及六张VCD光盘,使得《白逼宫》、《花亭相会》、《周仁回府》、《打柴劝弟》等秦腔名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受到戏迷朋友的欢迎和喜爱。贾平凹评论:“小锋以现代人的理念和意识,诠释古典戏剧人物,唱念做打,皆有新意,诚为可贵”。

张宁(1966—)

陕西高陵人。1976年考入高陵县文艺班学习,1980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学习,1987年毕业后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工作,主工小旦。她的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善于以声传情,极富“苏(蕊娥)派”韵味,同时吸收了秦腔名家肖玉玲的唱腔特点,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主演剧目有:《花亭相会》《苏三起解》《坐宫》《断桥》《走雪》《彩楼记》等。张宁戏路宽,唱腔功底扎实,不但演唱秦腔很有特色,还兼唱其他陕西地方戏,如碗碗腔、眉户等,如碗碗腔《桃园借水》、眉户《梁秋燕》;此外,民歌也是其所长。像《走西口》《三十里明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又唱流阳河》等。最近又拜著名歌唱家、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员冯健雪为师专门学习陕北民歌,可谓戏、哥互补,以戏促歌,以歌补戏,是一位难得的能戏善歌的演员。

柳萍(1967—)

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主工秦腔小旦,并先后在宁夏固原地区秦腔剧团及银川市秦腔剧团担任主要骨干演员,1985年领衔主演的《打神告庙》获宁夏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一等奖,1996年领衔主演《斩秦英》获得第二届银川市专业演员大赛一等奖等。女,汉族,宁夏隆德县人,1967年9月出生,中专学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2002年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届人大代表、银川市政协委员、银川市优秀专家、银川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宁夏戏剧家协会理事、银川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她台风严谨、表演细腻、刻画细致、唱做俱佳、扮相俊美、文武兼备、刻画人物性格准确的艺术风格,塑造了杨七娘、李慧娘、三圣母、檄桂英等众多性格回异的舞台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将舞台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撰写的《我演刘妃》等理论文章获宁夏艺术论文研讨会一等奖。

李娟(1968—)

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艺术指导。1980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坐科8年,1987年随全班成立院青年实验剧团,任演员,主工刀马旦、正旦等。  演出剧目《盘店》(饰杨八姐)、《放饭》(饰赵景棠)、《隔门贤》(饰芙善妻)、《打路》(饰黄桂英)、《三娘教子》(饰王春娥)、《周仁回府》(饰李兰英)、《屠夫状元》(饰党凤英)、《儿大不由爹》(饰玉芹)、《活捉三郎》(饰闫婆惜)、《借扇》(饰铁扇公主)、《盗草》(饰白素贞)、《留下真情》(饰赵大兰)、《迟开的玫瑰》(饰姨妈或乔雪梅)、《杨七娘》(饰杨七娘)、《杀嫂》(饰潘金莲)、《四进士》(饰杨淑贞)等。参加“97香港艺术节”,主演《杀嫂》(饰潘金莲)、《借扇》(饰铁扇公主)、《滚灯碗》(饰皮氏),受到香港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扬;1998年赴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巡回演出,主演《杨七娘》,同年被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2000年应邀参加德黑兰国际艺术节,主演《杨七娘》,获最佳表演分数,被誉为“西北第一旦”;2001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发表文章《让秦腔之树常青》《浅析杨七娘艺术形象的塑造》等。李娟嗓音高亢嘹亮,在秦腔“四大名旦”里,她唱功最佳,擅演《盗草》、《杨七娘》、《杀嫂》、《屠夫状元》等。因其对秦腔、眉户、碗碗腔的特色都能表现得十分鲜明,人称“三门抱”。在中国秦腔折桂赛上,李娟以第二名跻身四大名旦之列。

齐爱云(1968—)

秦腔旦角,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工青衣,兼演刀马旦。1980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秦腔表演班,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兰鱼,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市五一剧团工作。她的戏路宽泛、表演细腻、文武兼备、唱做并举,特被别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唱腔,更是深得名师马兰鱼的真传,从而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先后在《游西湖》、《杨门女将》、《游龟山》、《打神告庙》、《杀宫》、《阴阳河》、《引路》、《三曹父子》、《琵琶与宝刀》、《生死牌》、《天女散花》、《扈家庄》、《写状》、《断桥》、《探窑》、《白玉钿》、《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八件衣》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她的从容大气、形神兼备、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特色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和喜爱。曾多次荣获省市大奖,并且代表西安市赴韩国演出。齐爱云被授予了“德艺双馨青年艺术家”和“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

李淑芳(1968—)

艺名小若兰,女,汉族,1968年8月21日生于陕西省周至县。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98年调入西安易俗社。由于嗓音天赋和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十分相似,1988年夏专程到西安拜肖若兰为师。不论天寒酷暑每逢节假日便来西安跟肖若兰老师学艺。在肖老师的严格教导下,刻苦钻严业,努力提高文化修养,终于承裘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等剧。不仅继承了肖派的唱腔特点而且在形似,神似上得以发展,演出中突出风格,情真意切,缠棉悱恻,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在易俗社举办“赈灾义演”专场,所有门票收入捐给灾区;2008年11月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个人申报梅花奖折子戏专场演出;2004年由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VCDDVD);2003年应邀在河南参加中国地方戏研究会;2000年获首届中国秦腔节表演一等奖。2000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拍摄秦腔名人,名家名段欣赏栏目;1998年陕西省太平洋音像公司录制《藏舟》《数罗汉》VCD光盘;1997年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折子戏和新百名秦腔大赛一等奖;1997年以《游龟山》一剧获西安市传统剧目一等奖;1996年获陕西省第三届西凤杯特等奖;1996年被评为周至县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西安市第四届石榴花奖榜首;1994年被西安市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广播大赛《红桃杯》大赛一等奖;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委员会举办的秦腔风格流派大赛获一等奖。陕西省、西安市广播电台做过多次专访,不少专家曾写过评论文章。如张晓斌写的《从肖若兰到李淑芳》,王鹏辉写的《李淑芳的从艺之路》,许德宝写的《肖派艺术的典型传人——李淑芳》,泰然写的《肖派自有后来人》,张竟笑写的《小若兰艺名缘起记》,雨寒写的《记肖派高足李淑芳》,李小惠写的《今日秦坛小若兰》,许德宝写的《一枝独秀小若兰》等文章。

李梅(1969—)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十四大团代表、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青联委员,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96年被评为陕西十大新闻人物,现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梅1980年考入本院演员训练班,学习戏曲表演,坐科7年,毕业后留院青年团任演员,主工正、小旦,被誉为“秦腔一枝梅”。多年来,先后在《杨七娘》、《鬼怨杀生》、《隔门贤》、《留下真情》、《蔡伦》、《迟开的玫瑰》中担任主演,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人称“三门抱”。戏路宽绰,正反皆能,能文能武。既擅长演古装戏,又在现代戏的表演中具有突出才能。嗓音甜润,声情并茂,表演细腻,艺术感觉好,善于通过内心刻画人物。《西湖遗恨》的唱做、《杨七娘》的唱打,都颇显功力,尤其在《留下真情》一剧中塑造的现代妇女刘姐的形象,深得专家和观众的赞赏,一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参加过省内外以及全国性的许多重大艺术活动和赛事,如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戏剧节,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的演出,香港后的首届戏剧艺术节,陕西省第一、二、三届艺术节,以及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春节戏曲晚会,为众人所瞩目。赴香港以及欧洲各国演出《鬼怨杀生》时,李梅扮演的李慧娘,以委婉动听的唱腔和吹火绝技,成功的塑造了身虽死、情未了的复仇女神的形象,名噪香江,享誉欧洲,被誉为“美丽的东方复仇女神”、“世界人民的飞天”。李梅在秦腔“四大名旦”评选中,获得总分第一。在秦腔界,李梅绝对是当家花旦,堪称文武双全。她的唱腔委婉抒情,嗓音甜美动听。喷火、走圆场是她的绝活。她26岁捧得梅花奖,28岁拿到文华表演奖。35岁的她又获得了白玉兰奖,是陕西省惟一一位拿到三项戏剧大奖的戏曲演员。曾荣获中国戏曲现代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中国梆子声腔汇演优秀表演奖、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陕西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及最高荣誉奖等几十项奖项。曾多次赴欧洲十多个国家演出,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人民的‘飞天女神’和中国‘火凤凰’”及中国“女将军”(摘自荷兰、德国、芬兰等国媒体报道)。2001年成功举办三场“李梅从艺二十年专场演出”演唱会。获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联合授予的“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被评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秦腔“十佳青年演员”、被陕西省广播电视评为1996年陕西十大新闻人物、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 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三秦巾帼十杰”和“三八红旗手”并名居榜首、2008年3月被评为“西安十大影响力女性”之一。

张小琴(1969—)

女,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生于1969年9月,1983毕业于甘肃省艺术学校,毕业后曾在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秦剧团工作,主攻正旦、刀马旦。省、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兰州大剧院院长助理。代表剧目:《唐太宗嫁女》饰演长孙皇后、《窦娥冤》中饰演窦娥、《金鳞记》中饰演假牡丹、《双罗衫》中饰演苏妻、《铡美案》中饰演秦香莲、《龙源》中饰演女娲、《杀狗》中饰演焦氏、《打神告庙》中饰演敫桂英、《劈棺》中饰演田氏、《剌蚌》中饰演廉锦风等角色。先后曾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兰州市演员大赛特等奖;兰州市金城文艺一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全省新剧目调演二等奖;甘肃省旦角大赛金奖;秦腔艺术节一、三届优秀表演奖。兰州市文化系统拔尖人才。个人部分戏曲片段被中央11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并在2005年举办了申梅折子戏专场,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任小蕾(1970—)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先后在《窦娥冤》《雀台歌女》《三月桃花》《活捉三郞》《西湖遗恨》《迟开的玫瑰》《西部风景》等剧中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获中国戏剧节表演奖,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表演奖,陕西省优秀剧目展演表演一等奖,陕西省秦腔清唱、折子戏大赛优秀表演奖,陕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被评为秦腔“百佳演员”,被誉为青年团“五朵金花”之一。

侯红琴(1971—)

1985年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她有较好的艺术天赋,师承秦腔名家肖玉玲,工正小旦。六年刻苦系统的专业学习,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毕业时,她以唱、念、做、表、舞,基本功全面扎实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秦腔艺术团。在剧团里她勤奋好学,加之灵性足,悟性好,很快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她先后演出了《法门寺》(饰宋巧娇)、《狸猫换太子》(饰李妃)、《少帝轶事》(饰玉措)、《三娘教子》(饰王春娥)、《苏三起解》(饰苏三)、《探窑》(饰王宝钏)等,很受观众喜爱。她的演唱委婉缠绵,韵味深长;念白字正腔圆,抑扬有度;表演规范又不拘泥。更可贵的是她知道用“心”演戏,赋予程式更多的内容,一举一动都能比较准确地表现人物。《火焰驹》是秦腔的看家剧目,几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观众耳熟能详。为了让观众接受自己演出的《火焰驹》,侯红琴下了很大功夫。她的老师肖玉玲、王保易、樊允哲等也都给了她很大帮助。1999年侯红琴携此剧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献礼演出时,获得了首都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她塑造的黄桂英,生动鲜活,又颇具大家规范。她不仅唱得好听,且韵味浓郁。台风沉稳,扮相俊美,在剧场里,观众从始至终被她吸引,不由自主地和她一起经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以此获得第十七届梅花奖。

惠敏莉(1972—)

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陕西省首届“荧屏百佳”演员。惠敏莉1982年学艺,1988年毕业于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1989年调入易俗社,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皇后梦》、《盗虎符》、《蝴蝶杯》、《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烤火》和《柳河湾的新娘》等30多部秦腔本戏和折子戏,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戏曲连续剧《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山里世界》中担任重要角色,曾获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西安市新剧目汇演一等奖、陕西省青年汇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是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主工小旦、花旦,她扮相俊丽,唱腔韵味纯正。曾主演《三滴血》《火焰驹》《貂蝉》《盗虎符》《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30余本戏、折子戏。

张涛(1972—)

陕西临潼人。1985年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学习秦腔表演专业,主攻文武小生。1991年分配到秦腔二团(西安市秦腔青年艺术团)工作。因为主演《火焰驹》、《三滴血》、《狸猫换太子》、《打柴劝弟》等多出剧目。1989年参加“西凤杯”秦腔大赛获优秀演员奖。1993年参加西安市第三届“石榴花”大赛获“石榴花奖”,同年参加陕西省流派大赛获一等奖。1997年参加西安新剧目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98年参加陕西省“新百名秦腔演员”大赛获一等奖,同年被授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要直播秦腔名剧《火焰驹》,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全团上下加紧排练,在舞美、乐队、灯光等各方面下功夫,互相配合,争取做好每个细节,给全国人民献上一部精典名剧。为此,张涛不断请教王芷华、肖玉玲、陈西秦等老师现场说戏,争取做到每一个眼神、每句台词、每句唱腔都要到位,让观众们看起来过瘾。《火焰驹》在全国成功直播,他收到了甘肃、北京、新疆、广东等各地打来的电话和书信慰问,祝贺演出成功。后《火焰驹》进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演出,场场爆满。2000年11月《打柴劝弟》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中国剧协专家胡艺风评张涛说:“小生演须生非常投入,表演很有激情,人物性情把握得恰如其分,这在当今秦腔演员中是十分罕见的。”2003年主演新编古典戏《郑英娇》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腔名家——刘随社
原西安市五一剧团你了解吗?
记宝鸡市人民剧团小生演员田碧媛
【秦人说戏】冷眼看秦腔
秦腔丑角名家
[转载]韩丽霞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