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 王存才
       王存才(1893~1957),蒲剧演员,工花旦。原籍河南洛宁。幼年因家乡遭灾,随父逃荒晋南,落户于芮城县。10岁时投师蒲剧老生彭世德,初学娃娃生,后改习花旦。因勤学苦练,几年中已能搬演《梅绛亵》、《香山寺》等6出大型剧。后在张重孝班以演《杀狗》崭露头角。蒲剧花旦,素有跷功传统技术,因难学而不传。王存才朝夕苦练,赶台时常踩跷行走30里,终于掌握了这项技艺。他以做功见长,刻画人物,感情细腻,表演逼真。因久在农村演出,注重观察各种妇女的神态和动作特点,经过提炼,吸收到表演艺术中来,故所演人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刁钻泼辣的焦氏,敦厚诚直的窦娥,均富有乡土气,深得农民赞赏。即使扮演一些大家闺秀、巾帼英杰、丫环待儿等,也不失刚健泼辣的风格。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之谚。代表剧目有《六月雪》、《挂画》、《杀狗》、《虹霓关》等。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委员,任临汾人民蒲剧团团长。
       杨老六班赴西安演出后,转入唐风社。抗战时期,又入晋风社、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处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处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到永济蒲剧团,又在芮城蒲剧团短期停留后至临汾人民蒲剧团任团长,并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1956年冬,赴省参加蒲州梆子传统剧目鉴定演出,深得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及到会专家们的称赞。 上党梆子吴婉芝回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参加省里汇报表演),我脑子里首先会浮现出晋南的王存才表演的《挂画》来,王存才那时已六十多岁了,表演时踩着高跷,大脚藏在灯笼裤里,外露一双三寸小脚红鞋,演的十分利索。他下场后,我到后台玩,看到他的腿上绑有沙袋,一边半斤,可想他的功夫来之不易的。”
                                                                                    王存才《杀狗》剧照
    河东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戏剧的产生与发展亦较早。山西省的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甚至河北省的河北梆子(高腔),无不受蒲剧的影响。内行人一听其胡琴的过门,便会立刻感觉到有蒲剧的韵味在其中。
  邻省的三门峡、灵宝等地,也是蒲剧活动的场所。往西,古城西安是蒲剧足跟最稳的地方,曾有唐风、晋风两个剧社,其影响所及,直至甘肃的兰州、平凉一带。
  说来有点巧,在北京,皮黄戏初以须生挑班,名伶如程长庚、张二奎、汪桂芬、孙菊仙等,人才济济,红极一时。迨梅兰芳、尚小云等四大名旦登上舞台,让观众眼界大开,形势为之一转,旦角儿遂有压倒须生之势。在蒲剧,上世纪初,也是人才辈出,堂儿红(艺名)、祥娃、燕子红(艺名)等名须生,声情并茂,名噪一时。之后,旦角儿崛起,如孙广盛、安娃、毕业生(艺名)等,各以其过人的演技,赢得观众,使须生大为逊色,而其中一枝独秀,领袖群星者,则为王存才!
  依照常例,一个花旦演员,要成为名角儿,得具备如下条件:一、身段匀称;二、扮相俊美;三、嗓音甜润;四、聪慧颖悟;五、肯下苦功。前四者是先天的,末条则属人为。我们来看存才:长相平常,个头不高,肤色稍黑,嗓音不亮,穿一身黑布裤褂,还带着几分土气,如果只见过台上的他,台下遇见,你准以为所见的是个乡巴佬儿。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代名伶呢?这全靠他毕生勤学苦练,功补造化所致啊。譬如,他演《虹霓关》的东方氏,搽粉、着装(一身白纺绸衣裤——为其夫守孝)、踩上跷之后,身材立刻变得修长婀娜,风姿卓约,全身是戏。其夫辛维礼的鬼魂在对面出现,用手一甩云帚(俗名蝇刷子),接着是一阵烟火,“她”在城楼上(桌子上)一个吊毛儿(空心跟头),原来的桃花粉面,立时变得乌黑,比川剧的变脸还快。观众猜想他定是趁火光跟头之际,手抓松墨之类的东西撒在脸上,恰在这时,他来一个亮相,一双胭脂红的手心正对着观众,人们不禁一怔,先是一阵沉寂,接着掌声雷动,满堂喝彩声。他凭借一身绝活,征服了观众,其不足之处,在观众的心目中被完全忽略了。
 
  那时戏班的师傅,对徒弟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据京剧名武生盖叫天在他的《粉墨春秋》中说,他的大哥(艺名赛阵风)是唱刀马旦的,结婚时师傅都跟着,让他踩上跷跟着轿走(那时的习俗,迎亲时,新娘坐轿,新郎骑马),不得骑马。存才也是这一时期的人,当时还没有剧院,戏班应的都是社戏,或喜庆节日的演出。所谓社戏,就是在春秋季节的社日,临近几个村庄协商醵钱唱几天戏以乐神,也是平日紧张劳动的百姓放松娱乐的好日子。戏班常是这一社区戏刚唱完,连夜就得赶下一个,非常紧张。存才的师傅叫他踩着跷跟着拉行头的大车走。想想那时乡间的道路,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存才的代表剧目是《挂画》,其特点是踩着三寸金莲式儿的立跷(跷有平立之分,平跷是把跷扎在脚心,较易;立跷则把跷扎在脚尖,像芭蕾舞演员那样,非有多年苦功,不敢拿上舞台),在圈椅的扶手上做种种奇险的表演,又用跷尖将一个银球(略小于垒球,锡纸团成)踢向池座,接得者以为吉祥。他演技之洗练,动作之准确,即使顶尖的杂技演员看了,也得心口叹服。当时河东妇孺的口中流行着“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的谚语。
  王存才演的戏,出出精绝,有的别人不能演,有的别人不敢演,有的虽演而仅得其皮毛,而失其精髓,更谈不上夺席了。如《杀狗》的翻狗、搔手(翻狗是牵狗上场,从狗身上翻一个跟头,让狗替他吃了一刀;搔手是在丈夫面前枉说受婆婆虐待,自搔其手出血以相欺);如《阴魂阵》之刘金定,头戴帅盔,身扎硬靠,脚踩立跷,手执长枪,还要翻滚跌打,这是何等功力!煞尾的流鼻涕,铁板桥功(流鼻涕是知其将死,失声痛哭,双手一合,随即分开在大腿上一拍,双鼻孔的两股鼻涕应声流出;铁板桥功是他像铁板一块,直挺挺地,被两个大汉一手举头,一手举脚,高高抬起走进下场门),更是独门绝技;如《对银杯》中二娘的七窍流血,《活捉》中阎婆惜的甩发变脸,剧中人物张文远是长发绺,在头顶,甩起来得力;阎的发绺短,且在脑后,非有很强的项功不能甩动。但他略一低头伸项,发绺如车轮快转,左右如意,与张的甩发显成对比。两人照面时,张初甚喜,忽然想到阎已被宋江杀死,眼前出现的是她的鬼魂,一阵惊恐,鬼便露出真相,一转身,白净的脸上,眼鼻之间,倏地飞来两道红色,又一转身,旁边又多了两道黑色,顿时森森阴气,弥漫全台。琴师是我的熟人,有一次,又演《活捉》,我上台站在他背后。他对我说:“老弟,台下好看。”我说:“我想看王师傅怎么变脸……”他笑着说:“算啦,我看了多年,都不知道……”
 
  王存才的绝活太多,不再多举。上世纪40年代,京剧名演员程砚秋、荀慧生、李盛藻、沈金波等都先后到古城西安演出,据说程专门登门向存才求过教。他当时40岁上下,正是艺术成熟的大好时期,不仅名震三晋,誉延陕甘,连京剧的四大名旦也深佩其人。
  二战时期,西安有一个规定:各大剧院影院星期天日场欢迎军人,不收门票。那时的剧院,日场只是偶尔一演,主要是夜场,看戏买票或买签子。票有座位,买签子的站在两厢。欢迎军人时,因席位不满,也叫非军人的群众看,虽买签子却可坐看,我便是买签坐看的常客之一。有一回去看“欢迎军人”,演的是折子戏,有一出《拾玉镯》,记得演小旦的是筱凤兰。小生下场后,孙玉姣卖弄了一阵风流,接着该刘媒婆上场了。猜想该是谁呢?原筱亭(月月鲜)?那时他还在平凉;王万华?大概是。谁知走出上场门的,却叫人眼睛乱眨,有点不敢相信,竟然是他——王存才!他,黑袄黑裤,手里一管旱烟袋,发髻上插一枝点着的火香,此情此景,引起台下一阵哄笑——这笑声不是倒彩,而是出乎意料的、下意识的惊喜。戏中的丑婆子要对小旦的卖弄风流作一番滑稽的模仿。他有扎实的跷功,这回脱去双跷,那台步的功夫更是了得,这一走,令全场捧腹绝倒,台上的角色也立刻转换了位置(本来小旦是主角),大师的功力真是深不可测!
 
       他所演剧目甚多,其代表作有《六月雪》、《走雪山》、《虹霓关》、《杀狗》、《挂画》、《对银杯》等,尤以《杀狗》、《挂画》两戏脍灸人口。群众赞云“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好席好酒,别误存才的《杀狗》。”他创造和发展了许多蒲剧特技,在《挂画》中结合特定情景运用“椅子功”和“跷功”,用整套戏曲舞蹈动作,精心刻画了少女喜迎恋人的心态,使这个《梵王宫》的过场戏成为蒲剧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他首开唱《杀狗》用“滚背”之先河,成为文戏武唱的范例。在《对银杯·咽药》、《八件衣·闹堂》和《杀狗》等戏中的“使彩”(指七窍流血)特技,使剧情至关键时刻奇峰突起,令人叹为观止。
 
         跷功,在蒲剧舞台上曾风靡了几代观众。跷功,作为特殊的表演艺术也曾被其它剧种采用过,但跷功却始于蒲剧的前身山陕梆子。在跷功表演上声誉最高、成就最大的当推蒲剧一代名伶王存才。
        据清代杨懋建《梦华琐簿》中记载:“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踩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歌楼指舞台,梳水头指将旦角盖网子包头改为与妇人无异的新的化妆发式;踩高跷即踩跷。文中的魏三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把山陕梆子带到北京的名伶魏长生。魏长生,字婉卿,俗名魏三,工花旦。四川金堂人。少年时曾在西安当学徒,后于同州船渡入班学戏。有人说他唱的是秦腔,有人说他唱的是蒲剧,其实是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同源的山陕梆子。他是一个有很深造诣并善于创造的演员。当时说他是梳水头和踩跷的始作俑者。由于魏长生于乾隆、嘉庆年间两次赴京演出,戏京戏影响很大,踩跷必然也流传到京剧。但在他活动的根据地同州、蒲州带的蒲州梆子中,踩跷更是不乏其人。据传蒲剧的《虹霓关》《阴魂阵》《杀狗》《挂画》《走雪山》等戏中,均有跷功表演。经持不知何时开始,因技艺较难而断流。至王存才时,又开始了跷功,并成为承前启后的佼佼者。
       清末民初之际,女演员登台演戏者几无。存才以古代女子均为三寸金莲,男演员扮女角,如是青衣或老旦,身系罗裙,可以掩其大足。若唱《柜中缘》《拾玉镯》《挂画》等小衣戏时,大脚就有点不够真实,于是他便琢磨着如何继承跷功,一可弥补这些缺陷,二可成为表演上的一大特技。
      为了练好跷功,王存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练功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绑好跷子,跪在铺盖或地上,身向后倒,面朝上睡平,名为“拔筋”;二是学走步,先拄拐杖,渐次放开;三是跑花梆子,以便练出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运用于舞台。王存才除了平时苦练之外,每次赶台,都扎上跷子跟上箱车跑。经常累得汗流气喘,双脚磨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就这样,终于练出了一身过硬的跷功。如他以后演出《杀狗》《挂画》《六月雪》等戏,都是踩跷演出的。
 
       他在《挂画》中应用跷功,把一个喜不胜喜、待作新娘的含嫣小姐,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挂画时,他由印盒(代表小凳)跳到长凳子上前后走动,并做出金鸡独立、盘腿接画等舞姿。特别是走到凳子梢做别腿、屈体、挂画的动作,惊险而优美,可渭洒脱自如。挂画毕,欲梳头时,他走到台中心的桌前,双手从中间揭开幔子,在打击乐中先收右幔、再收左幔,趁劲儿将幔子向身后甩去,同时鼓劲用手猛按桌子,快速伸腿窜过桌子,并在空中向右转体一百八十度,稳坐在桌后圈椅中,逍遥自在地扇着手帕。待幔徐徐落下时,打锣的和拉场的分别将幔帘提起,然后照镜整容。还有踩跷踢纸蛋(代表石子)也是一绝。其过程是含嫣出门急走,脚下一绊,回头一看原来是块小石子,然后娇嗔地一指,俯身拾起,在“小五槌”打击乐中,向左、右、左三看后,轻抛空中,接着以右跷足尖把石子踢入观众席中,扭身欢步下场,每次都踢得准确无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故民间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宁看存才《杀狗》,银元掉了也不瞅”等赞语。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程观秋,观看了王存才的跷功戏后,赞不绝口地说:“我们京剧也有跷功,但远远比不上王存才,他踩跷的难度和技巧都比京剧好。”
     王存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故对其跷功也是不断苦练,不断创新。据说,他演《天门走雪》中的曹玉莲,对在雪地挣扎行走的表演总不满足。整天细心观察,精心琢磨。正巧,母亲生日那天,天降大雪,姐姐手提礼物前来拜寿。他灵机一动,把姐姐拦在门外,埋怨姐姐拜寿来迟,大发脾气。姐姐冒雪前来,反受了一场委屈,又生气,又伤心,便放下礼物,痛哭流涕,扭身返回,在雪地里挣扎行走。他忙踩上跷子,悄悄跟在姐姐身后,模仿小脚妇女如何在雪地行走,一直学到姐姐家门口,才实言相告,向姐驵赔礼道歉。后来,他的走雪表演动作形象逼真,就是由此而来。
       王存才于1957年病逝,其遗物共在三副,颜色各异,由永济虹光蒲剧团箱倌王进才保存。文革中恐被造反派当四旧毁掉,藏于家中土炕内。不幸烧炕时毁掉两副,现仅余一副。笔者于1984年因编纂虹光蒲剧团团史时,向老艺人征集戏曲文物,幸得王进才将它献出(现存河东博物馆戏曲文物展览厅内)成为蒲剧跷功的唯一见证。
 
        这副跷子为红绣花鞋,内裹槐木芯。鞋长95毫米,正好是三寸金莲。鞋尖宽5毫米,跷高178毫米。槐木芯上呈梯形状。宽为38毫米,长为46毫米;下部旋成小脚状,直径为27毫米,圆柱穿过鞋底,上扣铁环,坚固耐磨。芯内垫有棉花,外有白花布裹脚,长200毫米。裹脚带上系绑带两条,连在芯内,各长170毫米。根据跷子斜度推测,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死,如同跳芭蕾舞一般,但还比芭蕾舞难度大。
         据说,王存才的踩跷秘不外传。每次演出扎跷都是将脚伸进箱子内,不让人看。他的跷子都是由永济县孙常村王进才的母亲专门制作。其后,跷子和跷功几乎失传,据说只有王存才的大弟子黄新娃(艺名六月鲜)学会了跷功。为了不使这一表演特技失传,运城地区蒲剧团青年演员吉有芳在近年来模索、苦练中,把它继承下来,通过《刘海砍樵》一剧展现于舞台,使存才绝技喜有传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跷功”卓绝四大家:魏长生 王存才 余玉琴 筱翠花
存才《挂画》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蒲剧
蒲剧(须生)泰斗——阎逢春
期刊论文之蒲剧小史
山西戏曲绝技一窥(附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