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家李玉田先生艺术简介及优秀作品欣赏!


画家李玉田艺术简介:196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土画派研究会会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陕西国画院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画家、西安中国画院画家。


参展与获奖:

《家乡系列》获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三等奖(2001年)

《家山万里梦依稀》获“黄宾虹”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新秀中国画展铜奖(2001年)

《月是故乡明》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

《楮河畔的早春》获全国特奥美术作品展金质奖章(2005年)

《吾山擎日拂苍穹》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2007年)

《香阵冲天祭汶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

《香阵冲天祭汶川》获陕西省首届美术最高奖—等奖(2010年)

《梦里家乡绿意浓》获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二等奖(2011年)

出版:

《李玉田中国画小品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李玉田作品专辑》由香港文艺出版社

《李玉田国画作品》由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

《黄土画派画家李玉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血脉的回响——论诗意与中国画的联系》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年终考评优秀 。

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获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生创作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2009年被西安美术学院评为“优秀教师”。

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被西安美术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被西安美术学院评为“师德标兵”。

2011年12月被全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成人教育优秀奖。

作品及学术论文发表于《艺术与评论》《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学术性刊物。《三秦都市报》《西部书画报》、《文化艺术报》、《城市经济导报》、《西安晚报》等专版访谈。

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江苏卫视、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三套、五套、六套等多次专访、专题报导。

                情系厚土--记黄土画派画家李玉田和他的山水画

                                                                ---- 文/刘文西

     2001年6月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本院展览馆开幕,在观展人稀之时我步入了展厅,我审视品味着众多学子们的作品,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欣慰,也为其中有些作品的不足而惋惜不安,而当我的目光游移到展出的多幅山水写生和巨幅山水创作时,我的眼睛不由一亮,使我产生了一种观着诸多画展未曾有过的激动,扑面而来的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黄土系列》《巴山系列》等作品,我感到了许久未遇的亲切,使我浮想联翩。能为看到这样的作品深深地感到高兴。正在我凝神观瞻兴浓之时,一个壮实纯朴的人走到我的面前,请我给他提一些意见,见他朴实无华的举止和谦谦求知的欲望,使我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好感,于是我们便攀谈起来。知道了他叫李玉田,也了解到了他的一些过去。





     李玉田在攻读西安美院山水专业研究生之前,在美术专业的深造和研修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不断有作品获奖。由于他对艺术的追求虔诚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终于如愿以偿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成为山水画家戴希斌先生的研究生,200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说来也巧,由于我懈逅他在研究生画展中,加之其给我较深印象,我曾建议院里能把该生留下,事与愿随,他留下当了一名教师,又住在我家后面楼上,我们交往越来越多,自然感情越来越深。深为其每年雷打不动地下乡,深入巴山、秦岭,黄土高原每日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写生而感动,反复的深入生活,不断的临摹传统,使他的作品长进很大。由为创作了不少的巨幅作品,像《家山万象里梦依稀》这幅作品构图上吸收了西方风景画之构图方式,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并用,使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富时代气息,我总觉得他的画以密集的米点皴和钉头皴塑造黄土高原很是切且,黄土是山水画里较难表现的,因为它不象石头,有棱有角,结构分明,变化十分微妙,直接和画石头的办法,以线表现,会失去黄土高原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土质结构松软的质感,我觉得他画的黄土高原所用的皴法,是找对了路子。

     他的画在密集之中利用白云的穿插更显画面,密可通风,疏可走马。扎实的画风丝毫没有影响画面的灵动,加上画面前景的人物点景,更显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这幅画把黄土高原的那种雄浑,静穆,苍凉庄重和盘恒不衰,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壮美感表现了出来。宥于此这幅作品后来得了"黄宾虹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青年新秀中国画展铜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优秀品展铜奖。《秋染巴山》又获五·二三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陕西展区三等奖。更欣喜的是2003年他带的毕业创作,我看整个学生的创作有生活、有传统、更有新意。还有1名学生的创作获得我的奖学金,有4同学分别获得我院毕业生创作一、二、三等奖,多这些学生的毕业创作中不难看出,他为之所负出的一切,我认为青年人作学问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搞笔墨游戏。应该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要有感而发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最后我希望玉田能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继续深入生活,把自己的艺术在生活中加以锤炼和完善,在艺术这条朝圣路上,不畏艰辛,必会成功。


(《香阵祭汶川》(2乘2米)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陕西首届美术奖金奖.)

                   感物而动,情即生焉——以《香阵冲天祭汶川》创作论绘画创作中的情感

                                                                      ---文/李玉田

     情感一说,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尧典》中就曾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中的“志”,既指一种抽象的思维,如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怀抱,也包含着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具体情感。尔后,诗言志说在先秦成为一种和普遍的看法(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都曾言及此说)汉代的《毛诗大序》就直接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对于中国绘画,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中国画的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时,作品中的情感才表现的愈来愈明显。如顾恺之的“传神阿堵”一说,此论调在洛神频频顾盼回眸的眼神和动态中可得到印证。“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则是由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此开创了将中国画的情感与笔墨升华为理论的先河,从此也诞生了情感与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主导地位。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了一体,苏轼评曰“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一语道破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真谛,次从另一侧面点破了中国画所包含的深厚的情感底蕴。由此可见,中国画中注重情感由来已久。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瞬间使原本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中国震惊、世界震惊,而作为刚刚由此地写生归来的我,四川俊美的山川,善良、热情的人民令我念念不忘,前几日曾热情接待我们的宾馆服务员与我们所住的宾馆却已掩埋于废墟之中,所住宾馆老板哽咽的叙述令我泪流满面。不可遏制的悲伤是我沉浸在久久悲痛中。而汶川人并未被这沉重的灾难所击倒,在灾难面前汶川人所表露出无所畏惧的气魄,不久就投入到灾后的重建工作中,且不久就取得了成效。这种生命不息,顽强追求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魂,也正是如此,千百年来的中国虽饱经沧桑但从未沉沦,一次次从深重的灾难中走出来,重新创造新的文明与辉煌。这些都时时感动和激励着我,作为一名画家,更是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香阵冲天祭汶川》就是在此难以抑制情感的流露。此作融入了我悲伤沉痛的情思,更寄托了我对汶川不幸遇难者深深的哀悼之情,也蕴含着对汶川人民顽强精神的赞叹。

    我一次次被救灾的动人事迹所深深撼动,善良的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空前团结且表现出的骨肉不可分割的民族情感令我振奋,更令我自豪。人类所有的真情在此刻凝结,全国所有的行动在此刻统一,华人所有的声音在此刻悲和,所有的人类欲望在此刻都为生命的庄严而自觉让路!这些都时时激励着我,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和荣光,作为一名画家,无以告慰众多已逝同胞的亡灵,如何为疲惫垂歇的心扉点燃生命盎然的曙光,未来的希望与梦想何在,即怀念所有逝去的同胞,更为汶川灾区人民的安康与幸福深深祈祷。于是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香阵冲天祭汶川》就是在此难以抑制情感的流露。此作融入了我悲伤沉痛的情思,更寄托了我对汶川不幸遇难者深深的哀悼之情,也蕴含着对汶川人民顽强精神的赞叹。

     作品中各种表现元素正是我对此灾难复杂情感的体现。近景中茂密葱郁的菊花,近似于工笔的细腻描绘,刻画了繁密葱郁、生机勃勃的景象。菊花,傲霜挺立,自强不息,图中菊花不仅仅是对自然真实、生动的描绘,更是对汶川逝者灵魂的祭奠,暗示逝者已逝,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正如“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生命轮回生生不息,悲伤中蕴含希望与幻想,此花正是对生命的伟大的赞歌,对汶川逝者英灵的无尽思念。从而表现自然但又超越自然,借景表情,比表现自然更进一步。而对于近景菊花的整体处理,却是将菊花当成一株株挺拔的树木来刻画,它的表现形式,处理手法、疏密关系等都如山水画中树木般由全局出发,既增强了画面的气势,又与中远景山水风格相契合,从而使画面统一和谐。

    近景菊花为花鸟画素材,但中远景为山水,作品中将花鸟、山水结合,近景细腻、柔弱、娇嫩的花朵与远山的苍厚、雄伟结合。特别是虚幻流动的云雾,在山间盘绕升腾,动荡翻滚,既为画面增添了流动的生命感与活力,又拉开了画面的空间关系,更使画面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符合画理。而远山雄壮苍茫,正如我们中华民族般屹立千年不倒,也如我们的国家,虽饱经忧患而依然屹立东方,更是我们百姓坚实的依靠,再沉重的灾难与困苦在我们国家、政党的领导下也会妥善解决,而我们的国家、政党就是人民坚实的后盾与靠山,国不灭、党依存,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

    而这幅作品采用满构图,避免与传统构图形式的雷同,使得表现形式新颖,更使得表现的情感更为饱满与激烈。同时,两边采用中堂式的长条,使得形式更为活泼,避免沉闷感,也使得画面的空间关系更为丰富。

    整幅画面并未着色,以墨色为主,黑白分明,从而形成严肃与庄重的基调。也正遵循了中国传统的认识“五色令人目盲”。黑白的玄素色,使得表现的情感更为单纯而炙热,庄重中难以抑制的情感喷薄而出,充满了对逝者亡灵的深深哀悼与思念,但却哀而不伤,并未在悲痛中沉沦,菊花就寄托了我们明天的期望与梦想,严冬总会过于,春天即将来临,正如我们的民族,愈挫愈勇,每次在经历大的挫折与苦难后都会有一次大的腾飞。

  “感物而动,情即生焉”,反之,因深情有感而所绘作品才能深深打动人心。《香阵冲天祭汶川》便是炙热情感的真实流露。图中苍山如黛,似如泣如诉,山势雄浑,威武雄强,山涧云雾升腾,翻滚流淌,菊花繁密茂盛,而香气似阵阵冲天而起,背景幽暗深邃,似星月动容,天地为之同悲。同时似笼罩在月光中的山峦、香菊、幽夜与银白的云雾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沉重中充满了活力,深邃中蕴含着着灵动。

     当代,科学技术及机械化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们深深地影响着绘画艺术,表现为绘画作品的语言被不断消解,绘画中情感也随着绘画语言的转化而异变。《香阵冲天祭汶川》就是这种转变的尝试,这种尝试试图表现思想,传达观念。由此可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无法摆脱情感因素的羁绊,从而情感存在于各种新样式的形式语言之中。即是说只要我们的生命还能被感知,在用绘画形式表现思想的作品中情感就会反映在绘画作品中。

(《梦里家山绿意浓》高原高原中国画年度展全国二等奖)

                                   《梦里家山绿意浓》创作有感

                                                                  ---文/李玉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她深情地哺育了亿万子孙;黄河是神洲大地的“黄龙”,她无情地任意肆虐,给下游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黄河水原本是清澈见底的。据古书记载,黄河流域曾是我国林木繁荣的地区,先祖曾在此繁衍生息。先秦时代,陕北黄土高原植被丰茂,森林茂密,“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即使现在,黄河水的上游也同样水质清澈,只是在她经过毛乌素沙漠以后,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进入陕北黄土高原,各条支流无情地吞噬着千沟万壑取之不尽的黄沙土,涌入黄河,流向大海。而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原因。正如恩格斯的著名警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历史上陕北经过秦汉、唐宋、明清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人们几乎撕光了黄土高原的毛发。大自然受疼了,发怒了,水神把陕北平整的高原地貌撕成梁峁沟壑碎片;沙神将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吞进腹中。黄河下游的灾难更是罄竹难书。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而且每年河床平均升高10厘米,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悬河”。悬河越悬越高,越高越险,恶性循环,触目惊心。在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治理黄河,绿化陕北势在必行。而中国也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二十几年,人们总结了前人几千年来实践、失败、再实践的经验,把科学、技术和工程联系在一起整治黄土高原,植树造林,绿化陕北,治理黄河,颇有成果。

    而我多次在陕北榆林等地写生,深深的被陕北鲜明的变化所感动,更为人类改造自然,敬畏自然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所震撼。正是带着对自然敬畏,对陕北几十年如一日为绿化陕北默默奉献的百姓所感动。为此,我将陕北深刻的记忆与感动都凝聚于《梦里家山绿意浓》之中。作为一位中国当代画家,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向往,追求和乐趣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结合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上,不受浮躁潮流的影响,踏踏实实去画自己最熟悉,最适合自己个性,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内容和题材,这是我一贯的追求。在绘画手法和表现方式上,用最适合表现自己绘画技巧的方法来展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此作也贯穿着我这种思想。

     整幅画面为了体现陕北来之不易的“绿意”,画面中以墨与绿色为基调,营造葱郁、丰茂的陕北景致,这正是遵循了“随类附彩”的绘画原则。而这茂密的绿色正是这三十几年来陕北人民劳苦培育、精心种植的结果。陕北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往昔的土黄一点一滴的变为了碧绿,茂密茁壮的树林改变着施虐了近千年的“黄灾”,这是伟大人民的伟大壮举,浓烈的绿意正如我们今天的中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已经踏上了腾飞的兴盛之路,必将迎来伟大的辉煌。

     密林中牵着毛驴行走的陕北老农,正是为三北防护林工程默默作出奉献和牺牲的陕北人民的代表,正如陕北人一贯的形象一样,朴实、勤劳、坚韧,在革命战争中无私奉献后,在今天仍无私的牺牲了自己的耕种的田地,使其变成草场、密林。而后又精心守卫这一些来之不易的浓浓绿意。这种朴实与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也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

   而这幅作品饱满的构图,即避免与传统构图形式雷同,又充分表现了我在创作中饱满的激烈。同时,五条中堂式的长条,使得画面形式更为活泼,避免沉闷感,也使得画面的空间关系更为丰富。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并将其特征烙印在她的社会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这一时代自强不息的的陕北人民,此幅作品正他们的写照,铭刻着我对他们无比深厚的崇敬之情,愿“三北”防护林工程早日完工,陕北人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画家李玉田先生作品欣赏

画家李玉田先生作品欣赏

画家李玉田先生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书画家工作室 | 循古感世恩,本真唱当下——走近书画家李玉田
李玉田:浅论“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区别
余展业的泼彩山水画
中国美术作品欣赏(5680)钱松嵒《陕北高秋》中国画(1960)
余展业作品集
余展业泼彩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