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益为何需要各行各业人才跨界助力?

2016年8月21号,鸟巢,众多公益大咖云集在益桥发布会,就公益目前亟待解决的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公益行业缺的东西很多,例如政策、法律、资源、项目,实际上大家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共同结论是,最缺的是人才。因为有了人才,什么缺的都会变成不缺。”

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出席“益桥中国发布会”并在致辞中如是说。

“人才”被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反观我国公益现状,现如今的公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而在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人才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无怪乎,徐永光会出此言。

险峰基金会秘书长赵清华的观点则相对保守一点,但也肯定了人才之于公益发展的重要性。她说:“一个好的人才,能让一个公益项目以更加有效率和质量的方式去运作,进而更好地帮助人们、推动相关领域良性发展。”

益桥本次发布会以《遇见另一种可能——用创新方式吸引人才跨界公益》为论坛主题,这也和益桥一直以来为公益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益桥”是一家开创型的社会创新机构,寓意“公益之桥”,致力于把优秀人才和跨领域资源带入中国公益行业,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并激发社会大众对公益的理解与参与。

其中,“益桥未来公益领袖培养计划”(益桥计划)面向全球华人青年,旨在培养有益于中国发展的社会创新领袖(益桥Fellow),让海内外优秀华人毕业生和职业人士有机会进入中国顶尖的公益机构工作,同时提供导师、培训、社群、经费等丰富的资源支持,使其快速提升自我,建立社会影响,并构筑起一个在各行业间相互支持、共同引领的社群。

Q传播人才为何不愿意去做公益?

大众对于公益的认识还相对传统,公益领域更多时候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这会造成益桥团队所认为的那种困境:“许多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青年人会发现,相较之成熟的商业领域发展模式相比,在公益领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不知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公益之心人皆有之,但全职投入对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未能看到自身技能与知识在公益领域的价值,是重要原因。

目前的公益资方在项目运营及对执行团队的投资意识严重不足。导致公益组织在薪资待遇方面很难满足传播人的期待。尽管对很多刚踏入职场的人而言,薪资数目并不会相差太多,但长期发展来看,商业企业能开出更高的价码,潜力也更大。

对于已经在商业传播领域积攒过诸多经验的人而言,尽管想要跨界公益,但往往也存在着需要转变工作模式、节奏和传播思维、理念的挑战。毕竟公益传播是一个不同于商业传播的新兴传播领域。

因此,公益组织求贤若渴的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供需不平衡。

Q公益组织该如何吸引传播人才走进来?

会场某知名跨国咨询公司中国代表认为,公益组织立意要大。其认为薪资问题有可能在日后发展中解决得到解决。但要吸引人才,需要有个大的立意,让对方看到你做的事儿有意思、有价值。笔者对该观点不能同意更多:公益不能只靠情怀吃饭,但没有情怀的公益很难叫公益。吸引人才跨界公益,首先就是要唤起对方心中的情怀。比起钱,立意是公益组织吸引传播人才一大核心部分,毕竟立意和情怀决定了该组织的眼界与格局。

定位要准&会讲故事

王宁昕

罗德公关人力资源副总裁

与前一个观点类似,王宁昕认为公益组织首先得对自己有个定位。笔者将其观点扒开来说,就是组织有大小,人的能力与视野也是良莠不齐。组织的定位要准,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可能吸引到的人才群体在哪。庙小请大咖,难度显而易见,但这不意味着刚起步的公益组织没有可用的人才。传播媒介的发展已经让传播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平民化”的技能。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许就是新媒体运营的高手,一个有想法的年轻广告人不一定就比4A的员工逊色很多。对此,王宁昕也强调年轻人的能力和潜力不可低估。总之,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在招人时的目标群体也就更加明确,成功纳贤的几率也就更大。另外王宁昕认为公益组织吸引人才一定要会讲故事。

对人要敢投资

沈旻

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沈旻在论坛中表示基于人的投入是最有价值的。薪资待遇当然是投资的重点,笔者认为投资不限于此,也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和情感交流等。公益组织往往将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吸引资助方和受益受助者两大主体上,对于内部员工的投入并不像商业企业有一个系统的机制。这就导致前文提到的状况:一个传播人看不到自己在公益组织里的成长空间和前景,加上薪资待遇不理想,自然就不会投入公益。

Q作为传播人才,如何通过改变自身来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不让自己贬值

林红

银杏基金会秘书长

林红结合自身经历,从跨界公益的人才发展角度谈,她建议每个人都应具备不让自己贬值的意识。在公益行业里,应通过项目去学习包括战略思维的能力、动员志愿者的能力、玩转社群和新媒体的能力,这些实际上可能都是在给你的价值在加分。

林红的发言很好地解决了会场上谈到的“跨入公益还能跨出来吗”的困境。笔者也会问自己今天迈出脚步跨进公益之后,还能退出来吗?或许有人一辈子投身公益,但对更多的人而言,不一定有山盟海誓不分离的坚定。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是,投身公益两三年的自己还能回到商业社会中去吗?现在看来,只要你时刻保持着不让自己贬值的警觉思维,做公益传播只会让你学的更多更广,会让你增值。那么有价值的人,又为何要惧怕市场的再次评估呢?

有勇气把墙砸掉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李一诺在现场谈及为什么会注资益桥时认为:“益桥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系统变革,首先看到墙在哪,然后能够有勇气把墙砸掉,让两个本来看不见的领域相遇,在中间建立化学反应。”。随后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沈旻又将一诺的行业拆墙,细化到个人上。他表示每个人也要会拆墙,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而笔者将“拆墙”的理念用在传播人才进入公益中,对于一个传播人而言,意识到自身有墙的局限并能够拆掉它,是很重要创新品质。

从商业思维跨入公益传播,从成就自我的广告人到关怀天下的社会人,这些都是传播人在拆墙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不仅是公益组织需要传播人才来塑造与传播形象,传播人才也同样需要公益组织去激发潜能。

Q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组织、行业?

或许对于一个在商业传播界打拼多年的人而言,跨界到公益传播,仍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在谈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组织、行业时,罗德公关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王宁昕女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跨界进行解读:跨界人才到一个新的行业里,可能会“1加1大于3”,也要避免出现淮南之橘成为了淮北之枳的情况。人才跨界公益应该注意:

第一,要有有很强拼图的能力,去了某一个公益机构可以嵌入到这个版图里面去;

第二,要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带来新的东西;

第三,要有创新的能力。

公益传播让传播人的作品中“少了我”,多了情怀与社会。

广告出身的杨烨炘(上海天与空广告公司总经理兼执行创意总监、戛纳金狮奖获得者)对自己从商业跨入公益进行了描述:“我最早跟公益的结缘是2009年的时候,用装置艺术让更多人关注到民工子弟读书能力的问题。但这个作品成就不更多地是成就了我个人,它让我拿了很多国家的大奖。但是并没有引起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后来我到学校做讲座的时候,都心有内疚。在随后和壹基金等组织、公益项目的接触中,我才慢慢找到做公益的感觉。后来的很多作品,虽然评委不知道,都在社会上有了大的影响。虽然没有个人带来荣誉,但是我也觉得成功了,因为让更多的人参与了公益。”

或许杨烨炘的经历和心态的转变对于传播人进入公益有更形象的启发:公益传播让传播人的作品中“少了我”,多了情怀与社会。即便没有为此拿奖,却依然成就感十足,也有了更多的力量继续在公益传播的路上走得更长久。

公益的发展需要公益组织和专业人才一同协作与探索,连接二者,让他们从共事开始,才有可能擦出更多的火花。

本文转载于CM公益传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话刘洲鸿,做公益要用两条腿走路
“小榕树”带你回顾公益传播班开班仪式精彩瞬间
王凤梅:用幸福来定义发展有什么不可以?丨律新社上线五周年
社会组织如何运用数据讲好故事?|传播有效
福建省公益传播班:怎样的公益传播更有力量?
2020,为未来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 社工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