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体诗如何紧跟时代?

 编者按:前面三期我们探讨了旧体诗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今天继续聊聊旧体诗的发展现状及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传统格律诗。

我国旧体诗歌的流变特征

诗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就像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诗歌的发展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创新。一个时代的诗歌总是建立在上一个或多个时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要继承过去几千年优秀的诗歌文化传统,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发展之路。

我国的诗歌发展史是古体诗与近体诗共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古体诗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至少从周代前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从来没有中断过。我国的近体诗自唐代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近体诗形成之际,也是我国古体诗全面完备之时。古体诗和近体诗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完备的诗歌体式,自唐代始,一路并肩前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观。

宋代及以后,传统格律诗开始流变,至清代呈现出与近体诗融合的趋势。

古体诗因其自由、舒放、峭拔而深受青睐;近体诗则因其工整、谐和、圆润而成为后世之圭臬。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古体诗逐渐吸收了近体诗严整的特点,出现律化倾向,而近体诗也逐渐汲取了古体诗自由的特点,格式出现松动。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旧体诗歌的发展现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旧体诗歌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初以来,长期处于一种停滞和倒退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学热的出现,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客观上都为旧体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旧体诗歌面临着自身及外部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振兴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现阶段旧体诗歌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推动力量。一个是官方层面的引导和推动,各级诗词协会和诗词杂志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个是个体的自发和民间诗歌社团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旧体诗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力度都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站高望远,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开阔的思路,从长计议,一步步推进旧体诗歌的建设与发展。本着这个愿望,笔者就当代旧体诗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志同道合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现阶段旧体诗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 诗歌意识普遍比较淡漠。     

2) 对旧体诗歌的认知远远不够,而且还存在许多误区。

3) 旧体诗歌生存、发展的空间仍旧比较狭小。

4) 传统格律是束缚旧体诗歌发展的重要障碍。

5) 亟待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旧体诗歌评价标准。

笔者认为,旧体诗歌的发展首先是要解放思想。然后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唯有如此才有出路。诚然,我们现在是在走一条很长的弯路,可是如果今天不走,那么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回过头来走更大的弯路。

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格律

我国旧体诗歌的格律是指自南朝鲍照、沈约草创,至唐代成熟并迅速成为主导诗坛的一整套诗歌创作规范。这种有格律限制的诗被称为格律诗或近体诗。没有格律限制的诗仍然被称为古体诗。词、散曲也分别是近体诗的一个类型,但在本文中我们不讨论词曲。

  在旧体诗歌面临重大发展的今天,学习和认识传统格律,了解它的基本面貌,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格律。是全盘吸收呢?还是吸其精华而弃其糟粕?本章节将着重讨论这个问题。

传统格律的大致内容,概括地说包括:

1) 平仄有固定格式,且有很多变格。     

2) 押平声韵,且要依韵书。

3) 采用八句的格式,句式为五言或七言。

4) 必须对仗,且出现的位置也有要求。

5) 把律诗截为四句,成为律绝。律绝也要遵守律诗的平仄和用韵要求,但没有对仗要求。

6) 超过八句的律诗,即为长律或排律。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全部用对仗。

格律诗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温和、恭谨、统一、严整的特点,且能够寓变化于拘囿之中,体现了我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光辉成就。然而格律诗也有其明显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格律很容易束缚我们的思想和创作自由;     

其次,格律诗固定的形态容易导致诗歌风格上的刻板与雷同;

再者,格律诗往往流于圆熟而缺少峭拔奇崛之美。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基本矛盾,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继承传统诗歌格律中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能够规避其不良的影响和限制呢?笔者力图溯本清源,一步步揭开格律诗模糊的面纱。

首先需要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一)四声与平仄问题。

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

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声调独立存在,而是被划入到去声和其它各声调中了。古汉语时期,把四个声调中的“平”作为平声,把“上、去、入”三个声调作为仄声。但今天现代汉语的体系里,我们把“阴平、阳平”作为平声,而把“上声、去声”作为仄声。在当今社会,我们自然要以普通话为基础,因此,在创作旧体诗的过程中自然要依照现代汉语的平仄标准。

(二)用韵与韵书问题。

过去写格律诗,诗人们都是要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唐代有个《唐韵》,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广韵》成书于北宋,又是建立在《唐韵》基础上的。然而《广韵》的注释过于繁琐,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于是南宋时期,江北平水人刘渊又编成了一部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确立了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30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7韵。后元代阴时夫将其又合并了一个韵,成为106韵,后世称之为“平水韵”。

平水韵在宋代以后影响很大,清代工具书《佩文韵府》也是依照平水韵106韵排列的。可见,唐、宋两代的用韵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大体相同;宋代以后则以平水韵为主。

那么我们现在创作旧体诗还需要参照韵书吗?要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先探讨一下韵书产生和应用的历史根源。

在反切法出现以前,我国古代的注音法主要有譬况法、读若法和直音法等。但这些注音法的缺陷都很大,因此迫切需要被一种更为先进的方法来替代。于是在汉代末年,出现了“反切释音法”,即反切法。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进行拼音,以上字的声母作为声母,以下字的韵母作为韵母,并取下字的声调。反切法的出现为后世音韵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出现了《切韵》、《唐韵》、《广韵》等韵书。这些韵书收集了大量的汉字,以四声为纲,并按四声分别排列韵字,成为工具书。韵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汉语音韵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陆法言《切韵·序》

 

“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可见,由于各地语音差异巨大,交流沟通甚为不便,韵书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因此,韵书的出现也是当时诗赋写作的需要。唐初至宋初的科举考试,就是以《切韵》作为用韵标准的。后世的格律诗创作也都沿用了使用韵书的传统。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韵书诞生和应用的基本情况。然而历史走到今天,传统的反切注音法早已被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所替代,普通话的全面普及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语音统一的问题。传统的韵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格律的本质问题  

什么是格律的本质呢?

《文心雕龙·声律》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

上面这段话体现了刘勰对声律本质的认识。

袁枚《随园诗话》

 

“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

以上各方表述均体现了对格律本质的把握。虽然说格律总是要通过某种外在的具象来体现的,但究其本源和变化,却是始终存在于人的内心和真实的情感里。

论述了上面的问题后,再回到格律上来。传统格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及文人长期探索的结晶。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特征在民歌时代就已经萌芽,后又经过历代文人的提炼和总结,使之成为我国诗歌创作领域上的宝贵经验。但是格律诗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枝蔓丛生,渐成樊篱,以至于没有办法再发展下去了。今天,我们唯有树立正确的认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够使传统格律再现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着从简存旧的原则,笔者尝试着对传统格律提出如下改造方案:

1. 关于平仄。

律诗的平仄,有两个总的原则:

1) 在当句中,平仄是交错的;     

2)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共有四个类型,由这四个类型构成了五律的基本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基本平仄格式经扩大后变成五律完整的平仄格式。扩大的规律是上下对称。

1) 仄起式(仄声开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加下划线表示可平可仄)

2) 平起式(平声开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平仄也有四个类型,由这四个类型构成了七律的基本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基本平仄格式经过扩大后变成七律完整的平仄格式。扩大的规律是上下循环滚动。

1)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备注:由于七言律诗多首句押韵,故上面两个平仄格式的首句改用了“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的平仄类型。

2. 关于格式和句式。

采用八句的传统格式。为便于区分,八句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句式为五言或七言。

3. 关于押韵。

保留格律诗隔字用韵和押平声韵的传统。可以押同韵,也可以押邻韵或相似的韵。保留七言律诗首句用韵的传统。

4. 关于对仗。

保留格律诗对仗的传统。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也可以用在中间两联的任意一联。

5. 关于绝句。

把律诗从八句截为四句,成为律绝。律绝也要遵守律诗的平仄和用韵要求,但没有对仗要求。古绝则不受平仄和用韵的限制。

上述平仄、押韵及对仗的规则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特殊规律和唐代格律的基本面貌。这些规则只是作为今人创作旧体诗的一个重要参照,而不作为刚性的要求。因此,对传统格律中的拗救、粘对及其它特定的平仄格式等也都不作要求。 

在保存部分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本文对传统格律进行了大力删减和松绑。我们姑且把这种实行宽律的旧体诗也称作格律诗。虽然我们今天创作的格律诗已经不是唐代或宋代的格律诗了,但是若以今天看唐宋,则今天之唐宋诗也已不再是当时之唐宋诗了。以昨日之是论今日之非,不如以今日之是论昨日之是。厚古不必薄今,厚今也不必薄古,古今辉映,才是我国诗歌发展流变的正确选择。

摘自《春秋诗选》

原文名为“浅谈我国旧体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 明 日 再 见 --

🏔️

◐ 作者 @张春秋,本名张斌。1973年出生于安徽寿县,幼时喜听大鼓书。13岁写诗,30年来笔耕不辍。现居上海,某公司负责人兼总工程师。论诗宗唐宋,首创“美、顺、实、凝、正、新、高、古”八德学说。

◐ 摄影 @ unsplash

◐ 编辑 @ 钱德勒

◐ 排版 @ 钱德勒     

本文文字为“一晓时”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请署名并注明出处,否则视作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词津梁》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诗词鉴赏--诗词格律简介(2)
文学笔记(修改版) 自序、诗歌笔记一——十
“诗”事求是(上)
《怎样才能写好诗》(下)
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被新韵所替代会是大势所趋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