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经验之26: “双减”落地生根,精彩点亮校园——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双减”经验分享(一)


科研课题
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交流课题研究心得,提供课题研究指导,为您课题申报指明方向。
公众号
该公众号已被封禁

您好!记得点击“老胡聊科研”关注我哦~

“双减”工作的落实,宛如春雨夏露,既浸润着我们的校园,也蔓延到了孩子们的校外生活。

01

 “双减”落地生根,精彩点亮校园

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  李筱涵

“运动员准备,教练员准备,预备,跳!”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是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日常课后延时服务中的精彩社团。自“双减”工作落实以来,学校已开设了众多诸如此类的精品社团,每到下午的放学铃声打响,校园里顷刻便会被这些朝气蓬勃的身影填满——“勤文堂”里舞文弄墨、行云流水;后操场上足球、垒球竞相追逐,各色跳绳眼花缭乱;智慧展厅前的体操队整齐划一、游刃有余;音乐教室里歌声嘹亮、琴声飘扬;各作业辅导教室里更是奋笔疾书,毫不懈怠……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不讲述着“双减”工作为学生们带来的优质教育。丰富的课后校园生活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满足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为校园文化注入全新活力。

事实上,“双减”工作在文三的落实,并不仅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上,还深入到了孩子们课上课下的方方面面。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坚持以“打造红学校,培养红孩子”为目标,将“双减”政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红色课堂。语文课上,孩子们在一篇篇红色课文的带领下走过我国伟大复兴的一段段历史征程,在字里行间既学习到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爱国情怀;数学课上,曾经冰冷的教学器具转变为一个个精神抖擞的红色形象,提升课堂趣味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英语课上,中华文化与西方语言的碰撞更是带来了数不尽的知识宝藏,引得孩子们屡屡为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拍手称奇……正是这样奇妙的结合,创造着真实有趣的课堂情境,带领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领悟知识,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深度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播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在学校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减负”的根本在于课堂效率,曾经,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形成低效课堂,从而会将负担转嫁到课后,而今,课堂学习模式的转变能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直接推动了在学生中反响最大的“作业减负”工作的施行。自“双减”政策在学校中落地生根以来,学校的作业管理机制全面革新,朝着“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的整体要求大步迈进。各学科任课教师严格落实作业布置要求,控制作业时间和总量,利用班级“作业备案本”和“教师试做本”等形式,做到每天作业公示公开;学校教导处进行审核,每月开展学生作业情况调查与反馈,定期检查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写作业时,从盲目地完成作业数量,逐渐转变为关注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正确率等,作业效果有了质的提升。

“双减”工作的落实,宛如春雨夏露,既浸润着我们的校园,也蔓延到了孩子们的校外生活。由于校内班主任教师的不断宣讲和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逐渐由负担沉重的课外辅导班转移到了校内课堂和课余活动上面。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少了沉重的眼镜框,却多了明媚的笑容,这是这个年纪里不可或缺的美好回忆。

身为文三大家庭的一份子,身为“双减”大潮中砥砺前行的成员之一,我也有幸参与到了学校政策施行的全过程。见证过红色课堂的激励与奋进,方知课堂的底蕴在于学习知识与塑造心灵的有机结合;目睹了学生们的多彩与进步,真正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不是“授课”而是“育人”。“双减”落地生根,精彩点亮校园,文三的每一位教师都将在学校的引导和支持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中,让校园变成孩子们展现精彩的舞台,陪伴着他们一步步迈向人生的康庄大道!

02

践行“双减”,真抓实干

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 任婧

“双减”是这个时代教育回归最有力的政策之一,双减的意义是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学初,我们文化路第三小学便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双减”政策,并通过告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让“双减”政策入心。

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对于一线教师,“双减”政策下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课堂是基于学情预设学习目标下的课堂,既是基于学习目标下“精准打击”的学习过程,更是基于学生实际问题的“排障解惑”的学习过程。

“双减”之前,老师们在备课时思考如何把40分钟讲出层次、讲出效果,把精力更多放在“讲”上面。“双减”要体现以人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启每个新单元的学习前,我都会就本单元进行一个系统的备课,先了解本单元的主题,然后根据课标设定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将本单元的每一节课都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出符合本班学情的教学设计,在通过每周的教研会议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再次整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有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增质。

其次,落实“双减”精神,提高课堂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关键。因此学校举办了“基本功比赛”,全员参与的无生授课展示,让每位教师都站上公开的讲台,在大家的展示中,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更清晰地明确前进努力目标,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

“红色课堂展评活动”更是直接提升课堂效果,增长学生能力的有力之举。我依托课例《少年中国说》,通过“读出爱国情、领悟先锋精神、报我爱国志”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收集先锋人物资料,自己选择展示分享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在授课时,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成果,PPT课件、手抄报、讲故事......多种形式的交流百花齐放。台上交流的同学落落大方,台下聆听的同学们津津有味,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保质保量完成了课堂目标任务。课后,有个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之前总觉得课堂我只需要听,现在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课堂,我要把我自己展示出来。”是啊,这不才是“双减”真正的意义吗。

二、“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当然,作业之变是课堂有效性的有力支撑,“双减”不是一味的减少作业,而是对于不同的作业进行取舍。作为一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因此,在作业布置上,我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搭建作业分层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使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推动“双减政策”进深落实。

根据管理办法,每个班级每个学科将设置“作业记录本、作业试做本”,以便各科老师相互协调,将学生的书面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因此,我们年级多次教研,根据学段、学科特点设计基本作业+特色作业。每个单元设计出符合本单元的单元作业,每个课时设计出符合每课时学习目标的语文作业,学生们对于作业形式及内容上的改变表示十分的欣喜,不仅作业量有所减少,还增加了许多特色作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又增进了亲子关系。在“减量”的同时优化作业质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老师对自身的专业本领。“双减”,减的是焦虑,增加的是老师对家长的专业引领。“双减”,减的是内卷,增加的是老师对职业的专业认知。良好的教育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去掉功利和浮躁,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质,一个宁静的校园、一间明亮的教室、一名恬静的教师和一群健康成长的学生,就该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03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双减”

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  李佳琪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工作中落实“双减”政策,在减量不减质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和反思的。

课前,研究学情与教材,提高备课实效。

减轻作业负担,要从源头入手。备课是整个教学流程的起点,抓减负,要首抓备课。为提高备课实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会认真研究学情与教材,研究每节课学生“在哪里”,每节课应该把学生“引到哪里”。

在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单元之初,我就引导学生明确,观察日记的材料可以来自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等。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自己想要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在学习本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时,学生便能将生活体验与学习体验相结合,在运用图文结合、做表格等方法,将自己选取的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只有全面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的放矢。

课中,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是深在知识难度上,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愿参与”,借助已有认知经验“能参与”,通过多种感官或行为“真参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能够带得走、用得上的学科素养。

在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在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品析西门豹对官绅巫婆设计、破除迷信,将计就计,除害兴利的过程,感受西门豹有勇有谋、尊重科学、为民除害的形象的基础上,了解课本剧格式,结合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小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重现课本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知识,使课文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课后,控制学生作业总量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教师在备课时须统筹安排每节课的作业量,将课堂适当留白,精心安排练习反馈的环节,及时查缺补漏,相对减少课后的书面作业量。重视预习作业,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积极尝试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开放式作业形式,因材施教,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性及惩罚性作业等。

对于作业的形式,我重视口头作业,包括朗读、背诵、练说等;落实书面作业,包括规范练字、抄写字词、摘抄句段、读书感悟等;探索综合实践作业,包括课外阅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作业形式。既从质、量、形上做好作业的布置,也及时做好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一方面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面批讲解和答疑辅导,另一方面对作业优秀的学生要激励表扬,不断增强其学习自信,让作业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平台。

因此,一线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下足功夫,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备好课、上好课、布置好作业。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和效益意识。让学生在“双减”政策下学得开心、学得高效,朝着精彩奔跑!

04

课后精彩促“双减”

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  王亚文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我校的实际行动不仅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常规课程中,让我感触颇深的则是以“1-2-3-4-5-6”课后服务工作体系,能够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真正将双减工作落到细微实处。

那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每天的艺术社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双减政策和美育教育的双重加持下我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艺术社团活动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从根儿上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并把“双减”和美育从形式上的喊口号真正转移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扎实地去开展、甚至可以说是探索。

一、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过去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而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更迭,应有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发展了,教师的这潭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做“活水型”教师,面对我们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适应现代教育之外,作为艺术类教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淬炼、促进专业素质的养成。所以课下的时间便成了我练习的好时机,广泛涉猎中外美史充盈自身艺术储备,线描、速写、中国画等多形式地练习日常基本功,真正做术业有专攻的现代学习型教师!

二、社团美育活动设置

水墨探趣社团作为我校特色社团之一,社团的孩子们专业学习中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是以毛笔蘸水、墨、中国画颜料作于宣纸或绢上,根据学生整体年龄特点选择写意的形式更加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既没有工笔的过分细致耗时,又避免了单一枯燥的情况出现。题材大致可分为花鸟、山水、人物,由于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的孩子们以2—6年级为主且大部分都是没有国画基础的孩子,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把他们分成两组,制定不同的美育课程。一组是较为基础的孩子以掌握基础的写意花鸟内容为主,另一组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则是在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山水以及人物的画法。分层次教学避免一刀切导致出现孩子觉得过于简单或是过于难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国画学习的兴趣,作为我国几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发展甚至是创新,将传统国画技法与现代创新的思想理念和材料相结合探索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国画课程,既要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与传承。

三、探索—成长—反思

社团活动刚刚开展的时候,孩子们的热情特别高涨,纷纷说道对国画的理解以及表示对用毛笔绘画的好奇;学习之初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我们交流了笔墨纸砚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带领孩子们边示范边学习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的技法,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能用毛笔试着将墨的浓淡干湿以及不同笔法表现出来并互相展示提高绘画的自信心,在国画课堂上注重对优秀国画作品的欣赏以及国画技法的讲解与运用,但更多地是让孩子们在自己理解的程度上更多地去尝试、探索;比如基础阶段的孩子在画牵牛花的时候,刚开始用单色的墨进行练习牵牛花的叶子,练着练着一些孩子就想尝试着如果用色彩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带领着孩子们尝试运用酞青蓝和藤黄两种色彩进行调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变成了绿色可以用来画牵牛花的叶子;于是我接着引导孩子们还以酞青蓝和藤黄为例,如果这两种颜料我们添加的比例不一样那是不是呈现的色彩效果也不一样呢?这样像“做实验”一样的艺术体验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恰恰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得到的收获。

在社团活动经历了名画赏析、教师示范、学生探索、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源于探索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尝试体验,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尽情表达自我的情感,而不应只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他这个必须这么画,那个必须按照老师说的步骤去完成,艺术没有绝对的答案,而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情感体会。我们的孩子们甚至可以在看到一幅作品时能很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觉得这幅作品的构图和墨色要是以我的想法能这样的话或是那样的话那应该效果更好。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整体艺术鉴赏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创造中获得美感的体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学,并唤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审美体验,真正从心底不把它当成负担,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减负”!

在我看来中国画的仪式感在于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水墨设色,即兴诗句创作以及落款印章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课堂和其他学科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与创新,我想这才应该是比较积极的“双减”和美育下的艺术课堂的体现吧。个人认为在“双减”下我们艺术课程不应只是以孩子学会了某种技法、获得某种绘画技能为标准来衡量一节课的质量,而是要更关注到对孩子美的教育,让他们具有“儿童味”的美育气质不断再生长!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学习与探索皆在路上,我们要尽力做的就是能够依托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让孩子能得到适当的放松,同时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负担,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真正让孩子成为“双减”的受益者。

©老胡聊科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让抄写更科学 |读书征文选登之53
好课标准再认识与思考
你是一位会教还是让学生会学的老师?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主题报告
好的课堂应关注学生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