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胡观点:课例(或论文)等同于阶段成果(成果)吗?

(一)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说明:本文所选课题中期报告案例,仅作为学术研讨活动,如给课题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最近,我们走访了某学校的课题《创设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HX学科素养的案例研究》,发现该课题“阶段成果(成果)”部分有这样的一些内容:
(一)课例研讨,优质课展示。
创设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HX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落到实处,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融合在教学设计里。研究组成员对多个课例进行研讨,怎样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并提升学生的HX学科核心素养。课例展示如下:
课例1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略,合计约8页内容。)
课例2 《苯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略,合计约6页内容。)
课例3 《燃料及其利用》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略,合计约6页内容。)
课例4 《基于模型认知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略,合计约5页内容。)

(二)总结经验,发表论文。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形成经验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1.基于HX核心素养的小组合作实验教学探究——以《探究乙醇的性质为例》
(论文具体内容略,合计约4页内容。)
2.创设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HX学科素养的案例设计——以“分子和原子”为例
(论文具体内容略,合计约10页内容。)
(三)多种情境渗透在教学片断中,形成常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课例研讨和总结经验,研究组对创设情境式教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多个教学片断尤其是有关实验教学方面进行研讨,争取将HX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在平时的教学理念中,形成常规教学模式。
(教学片断具体内容略,合计9个教学片断,约6页内容。)

(二)
上述案例,是某学校课题组成员中期报告“阶段成果(成果)”部分的内容。我们粗略计算一下,该中期报告阶段成果(成果)中的4个课例内容占25页,两篇论文内容占14页,9个教学片断内容占6页。也就是说,该中期报告“阶段成果(成果)”部分的内容包括课例、论文和教学片断等三大部分内容,合计是45页,而该课题整个中期报告的内容合计是55页。
我们发现,该中期报告中选出来的所有课例和论文,都是一节完整课例和一篇完整论文的简单“堆砌”,没有任何的删节或省略。此外,9个教学片断活动也不具有针对性,比较随意性。因此,我们看完该课题的中期报告后,并不是很清楚该课题的阶段成果(成果)到底是什么?该课题组成员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策略?由此可见,该课题组成员想当然的把课例和论文当成了阶段成果(成果)。也就是说,课题组成员把课例和论文完全等同于阶段成果(成果)了。

显然,把课例和论文等同于阶段成果(成果),我们读起来比较吃力,而且给人一种内容庞杂,冲断主题和研究思路不清晰的感受。应该说,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研究活动,一般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是围绕问题解决而开展的具体活动,但该课题的研究活动(课例)却显得比较松散。也就是说,从该课题的阶段成果来看,该课题看似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工作却不能围绕某一主题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开展,因此研究工作就显得是一种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的课题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典型的“为活动而活动”。
无独有偶,我们部分一线教师的课题中期报告或结项报告,也经常性把调查问卷内容及其问卷分析等内容也完整的放在阶段成果(成果)中,还有的一线教师把完整的教育案例或教学反思或教育日志也放在了阶段成果(成果)中等等。那么,阶段成果(成果)内容看起来比较丰富,但这种不加取舍或删节的材料而“堆砌”起来的阶段成果(成果)显得比较臃肿,致使整个中期报告或结项报告的主题不明确,内容杂乱无章。

(三)
那么,课例和论文等同于阶段成果(成果)吗?显然不是。
我们认为,课例和论文只是阶段成果(成果)的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阶段成果(成果)。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阶段成果(成果)?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聚焦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其阶段成果(成果)也就体现为目前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显然,阶段成果(成果)需要详尽阐述问题的解决过程。而课例或论文可以作为问题解决过程的补充或者案例,以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述阶段成果(成果)。可见,课例或论文只是阶段成果(成果)的一个有效补充,而不能替代阶段成果(成果)。

我们再看某科研部门的课题结项《评审细则》中对成果内容是这样表述的:
研究成果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样,其中既可以包括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也可以包括图表、照片、调查分析数据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不难看出,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图表、照片、调查分析数据等,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放在成果内容中,是为了让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生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成果内容之所以可以这样表达,这是由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而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因此其成果内容也就应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四)
在阶段成果(成果)中,课例和论文该如何体现出来呢?
我们看一个案例:
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成果)(由于该课题阶段成果(成果)内容较多,我们仅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分析):
1.探寻随文小练笔的有效训练方式。
(1)启发思维进行想象力的小练笔。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在教学某课时发现哪一段有空白点,就是作者没有把想说的话写出来,而是留出想象的余地。此时我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再全班进行交流。我捕捉到文章中作者留下的文中空白点,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通过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想象练笔。  
 比如《草原》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初见碧绿辽阔的草原后,心情喜悦又激动,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但是作者想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作者并没有写出来,此时我就趁兴激发学生思维进行想象:“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草原,草原,我爱你,爱你的辽阔,爱你的碧绿。你就像一块软绵绵的地毯,真想躺上睡一大觉。你又像一副美丽的中国画,真想把你挂在墙上。草原你就是一首美丽的诗,我爱你!”一次课堂上的小练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理解文本进行抒情的小练笔。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自己感受在书上记下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和渲染。通过有感情讲解,音乐烘托气氛,以及出示图片来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理解,并和文中人物产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最好能做到和文中人物心心相印。然后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静心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入阅读,沉浸其中,待感情充沛时马上把自己心中所想写下来。这就是理解文本后的抒情小练笔,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了解和认识。
比如,我在执教《穷人》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分角色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文中写了桑娜的两次沉默,她都会想写什么呢?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呢?”孩子们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学生写得很精彩,有的孩子写到:“桑娜肯定在想,她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丈夫会不会同意,如果不同意,该怎么办,那就跟丈夫讲道理,只要他同意狠狠打自己一顿也行。”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后心中所想,而此时我让他们及时把心中所想写下来,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这也正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后的抒情小练笔。

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该阶段成果(成果)的表达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特征:1.聚焦问题进行实践,通过“启发思维进行想象力的小练笔”和“理解文本进行抒情的小练笔”两种策略,成为“探寻随文小练笔的有效训练方式”,做法具体、明确、有效。2.每一种策略在具体表达时,先阐述清楚怎么解决问题的,然后再通过课例片断和部分图片来进一步阐述或补充说明,这样就增强了“策略”的具体性和生动性。3.课题组成员以第一人称进行表达,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浅显明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亲近性。
显然,该案例中的课例是以片断的形式在成果中具体体现出来的,而且这个课例片断和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在成果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插入课例、论文或者案例等相关性内容,但不宜把整个的课例或论文插入,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有选择地插入相关的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插入图片或表格等。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校科研氛围逐步提升,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素养不断提高,科研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一线教师越来越注重科研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课例、教育案例、科研论文、教学反思等过程性材料。应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科研现象,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件好事。
就一项课题研究工作而言,一线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才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大量的课例、教育案例、科研论文、教学反思等过程性材料,就是课题研究工作深入性的具体体现和见证。
但在阶段成果(成果)的具体呈现时,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即问题解决)进行课例或论文进行一些针对性删节或者有选择的使用材料,而不是像“囫囵吞枣”一样在阶段成果(成果)中简单堆砌大量的过程性材料。这样,我们的阶段成果(成果)才会更加丰富、详实和有价值,才会达到课题研究的效果。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
“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已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说明:本文图片均来自于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南校区,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师轻松开展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导学案的有效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方案
讲座《怎样做课题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申报表(1)(1)
工作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