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二谢帖》中的起、转、节用笔分析

下字帖 | 看视频 | 学知识 | 精临帖


概要

  • 二谢帖的文意与背景

  • 技法分析:起笔、转笔、轻重与节笔



二 谢 帖

文/竹堂 孟会祥



△《二谢帖》(图18),摹本,纸本,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背景解读】


释文:

二谢面未,比面,迟承(一作诼、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邵(一作邰、耶)儿悉佳。前患(一作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二谢,有人认为是谢安、谢万。,是见面的意思。,是等待、迎接的意思。寻省,是考察、探究的意思。左边剧,有人认为是身体的左边疼痛。贯串起来,仍觉文意扑朔迷离。实际上此帖几乎不能解读。


启功认为,《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所以,《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我认为最有道理。


也许正因为此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在王羲之传世行书墨本中,其技术手段十分丰富,往往作为技法训练之用,我们也以技术的眼光来看它。


【技法解读】


关于起笔,有尖笔和切锋两种。所谓切锋,即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是起笔的常规方法,帖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尖笔,即露尖起笔,如“二”、“未”的横画起笔。





不论尖锋或切锋,笔锋落纸后,都要立即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铺毫。笔锋要顶纸才是书写,不能顺着笔毫涂抹,所以要“立锋”,立锋才能发挥笔毫的弹性。一旦涂抹,就失去了笔法。


搔痒,我乡方言中,有一故事:

说有人兜售秘方,搔痒不痛。有顾客掏钱之后,售者耳语之曰:“顺毛儿扒拉。”(“扒拉”是借用,原词我不知道怎么写,音如“不辣”,可指扒开,也可指抚摸。)“顺毛儿扒拉”,也可指说好听话,曲意奉承。顺毫涂抹,不能逆顶,因无力,所以“不痛”,不是笔法也。


描红字帖里,常有画一个三角形的起笔方法,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这样写,肯定能写出斩截之感的起笔,但实际上古人并没有如此费事。比如放屁,脱裤子肯定能放屁,其实不脱裤子,也照样能放。回锋起笔,在我看来,也不过是承上启下所致。






比如“再”字的起笔,像一个曲头横,即承上而来,顿挫后写横;再如“省”字第二笔,承上而来,向下一按,往上一挫,实现了“立锋”,然后右行。那种欲左先右,画一个圆圆的烧饼式的起笔,在二王法帖中,应该说真没有。




关于轻重,往往误会为提按。用笔固然有轻重之别,用笔重,则笔画粗,用笔轻,则笔画细;笔锋直,则点画细,笔锋侧,则点画粗。《二谢帖》中用笔的轻重差别很大,用锋的深浅和中侧程度,变化也比较大。但在书写过程中,特别是在完成每一个点画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刻意的提按。这要结合转笔来认识。有的人写字时,为了求涩意,提按不止,写出锯齿状,还自为功力深,实可发一噱。




所谓转笔,即每一个点画的书写过程,要伴随着毛笔的转动。转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得势得力,所谓得势得力,即处处发挥笔锋的弹性。所谓八面出锋,就是调动笔锋的各个侧面,使每一点画的书写过程,既为上一笔的自然承接,又为下一笔创造条件。


与转笔相对应的是平动,既沿着一个方面去用笔,那么点画与点画之间,就必须重新起收,写出的字,也便没有生机。书写过程中,要想使笔锋一直逆顶纸面,形成力透纸背之效,不转动是不可能的。长锋羊毫生宣纸条件下,为了点画沉实,故意迟缓地书写,甚至把点画写得像锯齿一般,在帖派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笔无不转,画无平直,笔锋弹性一直保持,全篇一气呵成,气息通于隔行。要细心观察笔尖之所在,才知道用笔的机巧。比如“”字,露锋起笔后,有一个类似竖折的过程,然后转横;横的末端,笔锋兜了一个圈子后上挑;上挑后,又兜了一个圈子,铺毫下行。下行末端,要裹锋挑出,沿着上凸下凹的弧度转,继续转至左端,折向右写横;横的末端,又上向上兜一个圈子连左点。卧钩分为两段看,笔锋的旋转方向不同,即一阴一阳。之后,折出写横,转出收笔。点画中有这些的细节,才能称得上字中有笔。


那么,如此繁复的细节,若谓一定要一一背诵才能临帖,则又“死在句下”矣。临习之时,首在看到。专心致志,所得必多。尝有一操琴者观剧,专心听琴,无暇旁顾。剧罢,问所演何剧,乃茫然不知。盖其用志不纷,满耳满心皆琴也。我不懂音乐,当然不会听琴,然而看戏时,曾注意拉琴的手,披拂振动,来去疾徐,观之既久,不懂,也知其中大有奥妙。


然而学琴,又何尝须记忆拉琴之手披拂振动,来去疾徐耶?傻子才那样做。学成规矩与思通楷则,二者相辅相成,即有一点一滴、亦步亦趋,又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终当豁然贯通,得之矣,得之矣。


关于节笔。节笔,我不清楚这个词的来源,很多人这么说,姑且也这么说,指的是笔画由粗突然变细的情况。在王羲之、孙过庭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二谢帖》中,“再”的下两横,“省”的第二笔,“剧”的横向笔画,都有这样的情况。





有人认为这是特殊的笔法导致的,有人认为这是纸的折痕导致的,无法确认。我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


其一是许多帖中,并没有节笔,如果说是惯用的笔法,当普遍存在。

其二是节笔往往在一行中上下重出。如“再”中连续出现两次;“边剧”两字中连续出现三次,基本上是上下对照的;“省”的第二笔有折笔,第三笔却没有,但第三笔长撇有一个很出乎预料的弯曲,这个弯曲临写时很难临像。


这些情况共同说明,节笔很可能是纸的折痕干扰下形成一特殊效果,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笔法。当然,这也是猜测,不敢太自信。


较早注意到节笔这一现象者,可能是日本学者。东瀛人的研究学习精神,值得借鉴。偶忆数年前在许昌繁城看《三绝碑》,看守院落者告诉我,日本人曾对碑上的每一个字的每一点画进行测量记录,甚至原碑石上有因石钉或风化而被挖补的四方形部分,其长宽位置也一一记录在案,我们中国人好像没有这样做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圣”的3大书法诀窍被揭开!真佩服了!再也不怕写不好了!
短短五行字,让你看清楚王羲之书法的秘密
草书用笔及笔画特点/草书用墨法/用墨歌
教你起笔、行笔及收笔的三种笔法要诀!
颜体楷书笔法
★★集王圣教序临摹之:用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