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为今用 返璞归真 ——漫谈《难经》脉针
在近代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证实了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是用反物质来储存能量,物质与反物质在一起就变成了巨大的能量。

而我们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归纳出八个字:

“守中致和,道用其反”。

这种思维运用无处不在。

在研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开始体会到身体中的一些奥秘,太极拳的许多招势的实质是用一个穴位去找另一个穴位,通过两个穴位的相合,身体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因而太极拳里的所有动作都是由这个能量带动而自然生成的。

《素问》中就有记载:

木运平称敷和(太过为发生,不及为委和),

火运平称升明(太过为赫曦,不及为伏明),

土运平称备化(太过为敦阜,不及为卑监),

金运平称审平(太过为坚成,不及为从革),

水运平称静顺(太过为流衍,不及为涸流)。

不仅说明五行之偏(太过不及)所产生的状况,更指明了五行平(和)时之德,  所谓阴阳和合显其德而行其用。

甚至处世为人,“允执厥中”,不离自性。而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脉里。

脉的沉浮、迟数、滑涩、虚实,显示出人体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知其偏而用其反,使脉回到“中”,让能量条达而人无病。脉是“器”与“气”,“物质”与“能量信息”的高度统一。

现代通行的寸口脉诊,肇始于《难经》,集合了解剖写实,数术结构,脉动波态,能量时空,而以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确定阴阳失和状态下五行的位速形势,难经中更阐明了阴阳和合状态下,天人相应的中和平脉之位象形质势,从而授与医者脉诊的匙要,以有形的象和用确定和感知无形的气。脉文化之命门归元是医学到文化的顶层设计,脉是融合到中国人行为里的逻辑,世俗的人脉,风水的龙脉,文有文脉,语有语脉,所以脉中涵盖了“气”,“势”,“法”。

“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 天人相应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

气为经脉之本,脉为血气之先。知道了脉,就了解了气,自然会去关注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现象,一年四个季节与土用,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的朔望……。扁鹊大圣人已经参透天地,并在《难经》中进行了高度完整的总结。临床上应用经典,顺自然之力,用针因势利导调脉(气),这时调脉就会出现经络气化现象,产生如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有的时候仅用一针两针,即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动全身的气。并不是这个穴位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而是医者根据脉把这个穴位放到了天地时空之间,接通了天地能量的通道,寓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于其中。

《难经》成书甚早,因年代久远,而经辗转相传,又因文辞古雅,深奥难懂,寓意深邃,读者探賾索隱,鉤深致遠,难得究竟,九九八十一难中,在《内经》遍诊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并首创“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的元气学说和首次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及“左肾右命门”,把元气、命门、三焦的理论相互贯通。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同时对五输穴,原穴,八会穴,俞募穴进行了独到发挥。在针刺上发扬了双手配合(左押手)法,丰富了补泻方法,如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泻井刺营法,迎随补泻等法。

八十一难,

从一难到二十二难讲脉法,

从二十三难到二十九难讲经络,

从三十难到四十七难讲藏府,

从四十八难到六十一难讲疾病,

从六十二难到六十八难讲腧穴,

从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讲针法,

以脉为始,以针为终。含括了上古时期存在的(现已无处可见的)五种脉法,即阴阳脉法,轻重脉法,六十首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四季脉法。

难难相扣,难难相连,可谓字字皆理,句句是法。

举个例子说明:二难讲了左右之阴阳,四难讲了上下之阴阳;二难讲了尺寸之常,四难讲了尺寸之变;三难讲了失去胃气后的阴阳隔绝,四难讲了得中洲而阴阳相合。

真正理解了《难经》的深意后就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是谓道术合一。

我想通过《难经》脉针,阐明在《难经》字里行间明线暗线或隐或现的活命之术。脉法有各种层次的诠释方式,但其深层的涵意,经验性诠释层次,一直是秘而不宣的。譬如:

1、天有经,地有纬,脉亦有经纬,那么脉的经纬又是什么?

2、如何在脉中辨出“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3、脉针治疗是如何凭脉查出在人“机”不合天“机”时扶上马送一程?

4、如何实实在在看到凭脉下针后,身体的气化反应,以及观察到“平脉”后从神到形一系列的明显变化?甚至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经过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证,我越来越明白脉法确实能够诠释不同层次的人体气血实相,而且远远超过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畴。但我并不试图发展出一套“诠释”脉学的“封闭系统”,而是要从我们对内在无限潜能的觉知以及对宇宙一体性的洞察中,培养出良好的敏锐感知品质。这样的品质是在尊天知地,与自然同觉知,心静极而生的智慧中一步步达到的境界。

没有任何一个疗疾者能以超越本身层次的角度诠释生命。这就是我为什么注重经典的解读的原因。脉针的次第就和学习书法一样,首先要解决形而下的问题如大小、俯仰、疏密等形的变化,感知调脉后病人局部症状发生的改善。然后像感受节奏的快慢,感情的强弱,起承转合的比例等,感知病人经脉针调理后的气血变化。

随着不断的体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如三祖在《信心铭》中的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脉针同时也会去追求身心同治,也会发现原本追求的几次治疗就想解决病人眼下症状疗病目的,变为追求病人体内的真气运行状态的改善,从而更能长久地帮助到病人,即由起初的病症治疗转为病态治疗,最终追求阴阳和合,守中致平,改善其体质。脉象上也从无力变有力,太过变为平,关注的是整个脉及脉周的气的变化。比如:脉由外软内硬,变为外有收紧,内有柔和等等。

再去深一层的追求时,就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直渴求的脉与针早在《难经》里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虽经斗转星移的等待,也历万水千山的隔阻,但终如自己亲眼所见一般。

这就是源于《难经》里的脉和针,我称之为:《难经》脉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晓平《标幽赋》浅谈
针刺补泻手法之荣卫补泻法、开合补泻法、虚实补泻法
【转载】金针秘传针验摘录+针灸精华汇集+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八先补后泻与分清三脉虚实
标幽赋白话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