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人都这么“淫”吗?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故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4.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着)痹也。”

  1. 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出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3.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1):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性黏滞,表明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且病程缠绵绵难愈。

4.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可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易伤肺,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5.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故火热之气太过,变为火热之邪,伤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火热为阳邪,“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临床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热易伤津耗气,临床表现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及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气脱证。火热易扰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气,致病也基本相同。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火热皆为暑性,二者相较,热属阳,火属阴,故热性弥散,火性结聚。

6.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暑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想要了解更多,搜索公众号:美丽管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邪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12-01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总论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2
六淫、疠气
中医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外因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