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术·养生


养生是中国传统的保健身心的一门学问,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摄养身心,以期延年益寿。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它以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为指导,以精气神论、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并融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身心炼养术为一体构成的传统养生体系。中国古代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也是生命的本源。天地元气是人寿夭强弱之本,“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论衡》)。气是生命的本质基础,也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也是健康长寿和古代养生的基本要求。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平衡、中和是历代医家、养生家推崇的养生保健总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坏了。《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即“和”,“和”是指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健康状态。

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种激烈的运用和比赛,而是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循经络原理。养生就是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形成了武术的炼养观。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之主于气也”(清宋茂源《苌乃周二十四气拳谱序》)。武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修炼,认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运动中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武术养生是以阴阳作为理论构架的,把阴阳作为“道”来认识,“手战之道,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阴阳变化是拳道的规律,“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拳经拳法备要·二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等养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三益,于八卦五行中求生克之理”。阴平阳秘是武术养生家追求的最佳状态,武术内功锻炼,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调和,健康长寿。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武术之中,构成武术理论的内涵,并发展成为“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术炼养理论。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活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形神共养

又称“性命双修”。宋代以后“性命双修”发展为“性功”和“命功”的炼养体系。在养生治身的修炼中,性与命本来是统一的“本一而用则二”的关系,精神意识的修炼和生命物质的修炼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内外的修炼,一方面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精神得到新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的生命机能日臻完善。所以形神共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和武术理论重要的炼养原则。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人的心性、精气神、意识、思维等。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意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养生手段来实现生命和潜能的开发与完善。

中国武术继承了“形神共养”或“性命双修”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的“内外兼修”炼养理论与方法。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基本物质的转化运动形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功能和能量形式;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液、津液的外在表现。正因为精气神具有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精神主宰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类经·摄生类》)中国武术十分强调“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形是外相,神是主宰。武术的手眼身法形体动势,不只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物质“气”或“神”的外化。拳谚曰:“打一拳,心一动,心动,气随,神迷,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达于手”。武术的劲道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的,这种运气化劲,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中国古老武术独特的形神兼备的炼养法。

在具体方法上,一是通过形体运动来炼养形神。“动以养形”,“外练以养形为先”(清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卷二)。“形以禺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自利”(《吕氏春秋·尽数》)。以其外而达于内,通过形体运动来疏通经络,流通气血。二是内炼以养神为主,由内而达于外。武术以修德养性为养生之首务,并将传统养生的“守一”、“存想”、“吐纳”、“行气”等融入武术体系中,以此来养心调神,修身养性。在拳技中特别强调精神和意念的作用。武禹襄《太极拳解》说:“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陈鑫《论太极拳要诀》一再强调“打拳心是主”,“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形意拳以“心与意合”为六合之纲,在神形并重的前提下,注意“神”的炼养。

二、内功养生

内功即以炼内为主,注重于意念、气息、脏腑、经络、血脉等人体内部机能锻炼,以求内壮的养生功法。内功、内劲、内气、内息、内观、内视、内炼、内修、内丹、内动、内家拳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内功养生的术语,常见于中国传统武术和导引、气功等文献中。

内功养生的要旨是通过呼吸吐纳、存思意守、肢体运动等方法来调养神气,从而达到养生治身的目的。正如《周易参同契》所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元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珠。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静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内养是养生的主旨。

内功的方式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了。如《庄子·刻意》所再“吹X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之法,《荀子·修身》提及之“治气养生”法,被认为是公元前380年制作的《行气玉佩铭》所述周天行气法等。其后内功体系进一步丰富,道教经典《太平经》以守一存神法为主;《周易参同契》主张内行气与外丹合修、合炼;西晋以后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等无不主张内修与外炼相结合,“合众术之共成长生”。唐末宋初,导引行气已形成众多的方法技术,以精气神内炼为基本技术特征的内丹崛起,建立了生命内炼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为明清以来的武术内功体系奠定了基础。

武术内功的出现,以内家拳、《易筋经》为标志。据《宁波府志·张松溪》载,内家拳其法主于御敌,以敬、紧、径、劲、切为五字诀。明天启四年(1629)已有《易筋经》流传,清中叶道咸年间,王祖源得自少林寺之《内功图》中所载易筋经十二势,是导引、气功演化为武术内功的代表。《易筋经》的修炼目的在于“内壮外强”,“通行气血,助翼精神”,“易筋”,“易髓”。《易筋经》将“静功吐纳养气法”、“动功导引气法”等融摄于武术锻炼之中,并发展、改造为武术内功体系。

清初以来,武术内功得到发展,当时多称“坐功运气”,在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中较盛行。如清乾隆时,白莲教支派清水教首领王伦即以“拳棒教授兖东诸邑,阴用白莲教诱人练气”。明朝嘉靖初年,山东冠县任四等人在德州设立天理教,组织人“学习义和拳棒”,并“运气念咒”。山东曹州府一带离卦教首“张景文会运气,又会拳棒”。山东菏泽与直隶东明一带离卦头目李荣传习拳棒,并令徒众“每日坐功运气”。

清代武术家王南溪曾为《内功四经》作过注释,内动篇专讲气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真气运行于体内,而使外形健壮的理论。乾隆四十年(1755)徐文弼所著《寿世传真》从养生角度对“外功”、“内功”作了明确阐述。“外功有按摩导引之诀,所以行血气,利关节。”内功则是静坐、内视、叩齿等运气于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功法。清光绪年间周述官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卷二指出:“内导引者,内功也。”“外运行者,外功也。”作者认为内功能使“病去身强,内充气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动,存想意纯。”1918年席祫康编《内外功图说辑要》所言内功主要是心意静定的坐功法。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内功拳的称谓。章乃器著《科学的内功拳》认为“内外兼修,心身交益”锻炼的效果不在肌肉的发达,而在内脏的坚实和舒适的拳法,如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意拳等称为内功拳。内功拳是武术与内功结合的产物。

三、导引养生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健身法。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内(气)、外(形体)结合的方法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X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先秦导引术式较为简单,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个不同人物的运动姿态,既有立式,又有步式和坐式导引;既有徒手的动作,也有使用器物的导引。此外还有大量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反映出两汉导引术式的多样性。东汉末年,华佗在前代导引术的基础上,创编了势势相承的五禽戏,完成了导引由单一动作向成套术式的转化过程。魏晋之时,导引术已成为一种包括肢体运动、吐纳内视、按摩咽液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养生方法。晋代葛洪认为:“调利筋骨,有偃养之方。”“朝夕导引,从宣动荣卫,使无辍阂”(《抱朴子·杂应》)。他的导引方法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因、莺飞、蛇屈、鸟伸、地仰、猿踞、兔惊等动作,并包含了叩齿、漱言、摩、按耳等内容。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辑有《导引经》《内解》及华佗等导引术势。隋唐时期,孙思邈《千金方》中载有《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国按摩法》。隋唐以后医疗导引术逐渐衰退,但养生导引术由喊晋而宋明却经久不衰。宋至明清导引术日趋术实简约,比较典型的有宋代的“八段锦”、“陈希夷坐功”,明清时期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延年九转法”等。

八段锦之名首见于南宋《郡斋读书志》《夷坚志》及《道枢》等典籍之中。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已有“行所谓八段锦者”,南宋河滨丈人《摄生要义》中最早绘制了八段锦坐功图。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中依《摄生要义》亦绘制了八段锦图,并附以文字说明。八段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八段、文八段不同术势风格。武八段是武术与气功结合的导引术,其中有“射雕式”、“攒拳式”等。射雕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两手交替左右撑拉如挽硬弓,歌诀为“左右开弓似射雕”;攒拳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两手交替向前冲拳,歌诀为“攒拳怒目增气力”。武八段动作刚健,难度较大,姿势多用马步。文八段采取坐式,动作柔和,吸收了历代健身术中的行气、叩齿、按摩等方法,并配合肢体的活动。在八段锦的演进中,又有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出现。十二段锦曾作为少林武术内功的练法得到重视,十六段锦法为明代著名养生家冷谦所创。

明清之际形成的太极拳是融合古代导引吐纳而创编的。太极拳的价值不在于技击之术,而重在追求“延年益寿”。较早的《十三势歌》说:“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所以太极拳又称为“养生拳”。从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来看,均体现出丰富的养生健身特征。太极拳保留了中国导引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特色,动作缓慢。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讲究意念,做到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中国武术不仅讲究实战技击,而且注重练意练气,使武功和导引功走上相结合的道路。据《清史稿·甘凤池传》记载,甘凤池不仅拳勇过人,而且“又善导引术”。人们通过导引气功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其健身养生作用。因此习武者把练导引功视为武功不可缺少的内容,武功和导引功兼习在民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清代流传的《六合拳谱》中除武技内容外,尚有一部分为“易筋经贯气诀”。清王祖源得之于少林寺的《内功图》中欧“十二段锦总诀”、“分行外功诀”、“内功”、“易筋经十二势”等。《内功图》中的“分行外功诀”包括心功、身功、首功、目功、耳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腰功等,并将历代各种散式导引术按身体部位加以归类,其术势皆取自《养性延命录》《老子按摩法》《古仙导引按摩法》等导引典籍。

武术家们一方面将武功和导引功分而兼习;另一方面又将导引功融摄于武术,改造成武术独特的功法体系。武术从导引术中得到启迪,吸收了导引术的理论与动作,并根据武术的攻防特点,将其改造成仿生性或象形的拳法套式与动作。如形意拳之十二形、少林五拳(龙拳、虎拳、蛇拳、豹拳、鹤拳)以及象形拳类等。武术不仅从形体动作上吸收了导引术式,而且将导引吐纳行气融摄于武术锻炼之中,讲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外力”、“内意外劲”、“内神外形”,形成具有特色的武术练法。导引术势讲究柔、缓、松、和的动作原则,融摄于武术之中后,使某些拳术发生了变化。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所载三十二式长拳到陈王廷创编陈式太极拳,由刚劲发力动作的陈式太极拳演化为柔和缓慢的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可以看到其演变的痕迹。武术与导引术的融合,使武术由较原始的单纯搏击术跃升发展为融技击、养生、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术文化。

四、气功养生

气功古称吐纳、行气、服气、食气、练气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养生健身术。特点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锻炼,以达到养生健身目的。

气功最早称之为“行气”,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已有行气的路线和方法。中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篇《却谷食气篇》,也论及练气功辟谷。汉末成书的《太平经》中,道教养生家们提出了以气功为主体的养生主张,“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太平圣君秘旨》)。第一次提出精气神“三合为一”的理论,并主张“守一”存想的气功方法。唐代杰出的养生家司马承祯对气功养生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他认为“长生之要,以养气为生”,并广泛吸收采纳各家学说,尤其是佛教、禅定、止观等理论方法来解决养生气功实践过程中的静心去欲,亦即精神意识修炼问题。唐末五代道教内丹术勃兴,周天行气法已形成完整体系。宋至明清论及气功的著作颇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气功作为养生健身和治病的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中国气功流派很多,一般分为医家、儒家、释家、道家气功和武术气功。诸家气功各有特点: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以“身心兼顾”、“性命双修”、“清静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则以“修心养性”为特点;武术气功则以养生健身和提高技击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均以练意、练气为主。

武术气功是武术功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林拳术秘诀》首篇即为《气功阐微》,强调练武“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并指出:“气功之说要有二:一养气,二练气。”“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武术气法是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出以气助势、以气催力的呼吸方法。武术的这种以发劲力为主的气法与道家七公、医疗气功等有区别,它将传统的养气练气之术向运气使气方向发展,重点在于提高自卫防身的能力。

武术养气练气方法很多,如清苌乃周《苌氏武技书》中的《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养生论》等。武术养气练气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如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练气法融入站桩的“桩功”练习,以意识引导气息配合劲力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是各家各派气功练法的基本形式。武术的马步桩、浑元桩、三体式桩等被视为气功静功;峨眉十二桩以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功拳,被称为气功的动功,称为养生拳术;武术硬功与气功融摄而成的硬气功的一些简易功法被称为强壮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书推荐 | 《李经梧太级内功及所藏秘谱》,收录李经梧传太极内功、手抄《太极拳秘宗》及笺注,为太极拳...
马王堆帛画《导引图》与健身运动
少林失传了上百年的功法!只需要做3次,比得上每天走一万步!
内家武学大揭秘
如何快速练出两仪拳的点穴功夫?
内功和气功有什么不同怎么练习?谢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