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的告别

世界帕金森病日那天,我患帕金森综合征13年的母亲往生了。

我刚看到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由来,弟弟打来电话。接到电话的第一反应是往老家赶。

走到楼下眼泪才流下来。

从有记忆起直到三十岁,我与母亲的关系不太和谐,吵闹多过平和。小时候是我先哭闹母亲后打我的事情反复上演。稍微长大了点儿,我顶嘴功夫厉害,母亲辩论不过就骂几句。

小时候特别看不起那些父母一打就撒丫子跑的孩子,我都是硬刚。大概八九岁的样子,母亲打我,我就站在原地不动,硬刚地说:“你有本事打死我,打不死我算你没本事”,母亲气得扔掉扫帚哭了。

母亲后来讲起来,总是叹息着感慨:“你是真气人。”

现在想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多;二是我脾气急,意气用事的时候多;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困难,母亲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不说穷,因为记忆中我们家在村里不算穷,就归因于大时代吧,那个时代日子都难,我能吃饱穿暖要感恩父母,是他们艰辛的劳动换来我的衣食平安。

我家兄弟姐妹四个,我排行第二,姐姐最大,爷爷奶奶姥姥疼她,姥姥喜欢带她赶集,这是我小时候很羡慕的事。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虽然我家不算是重男轻女,但是在农村,要说一碗水端平也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妹妹最小,就更不用我说了。桃李年华时,读到三毛的文章中说排行第二的自己是夹心饼干,当时就对号入座,还哭了一场。很长时间内这样定位自己的家庭地位。

直到我有了孩子,才慢慢体会到我才是父母耗费心力最大的孩子。

都是很小的事情,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哭闹不休。小学二年级时,我扎着长辫子。有一天母亲心血来潮给妹妹理了短发,看着又漂亮又可爱,可能是气母亲不给我剪短发,我自己拿起剪刀齐跟剪掉长长的辫子,然后在一家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大哭。后来聊起来,姐姐是这样说的:“没人惹你,自己剪掉辫子就哭。”

后来想起来,母亲可能是觉得长辫子很漂亮,不用剪。妹妹小,不会编麻花辫,母亲是为了省事才给她理了短发。

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过春节时挨门挨户读春联。农民朴实,过年家里怎么也会备些年货,我站在人家门口读春联,人家就会给我瓜子花生糖,有的还会给年糕。那个年龄,不懂得客气,给就都装到了口袋里。春节后,母亲去赶集,一路就听村里人说我到人家里要糖吃。要面子的母亲气得脸色发青,骂我的时候嘴唇都是抖的。我说我没要,是人家给的,母亲问我你站到人家大门口干什么,我说我是读春联,母亲不信,也没有人信,都认为是我瞎编的理由。我又哭又闹,强迫母亲相信我的说辞。忘记了后来结果如何,只记得不吃饭不回家。

第二年春节时,看着大门口红红的春联,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不敢在村里读,我转向邻村。吃过早饭出发,步行到邻村,大约中午回家,下午再去另外一个村,乐此不疲。但是回家不说。现在想来,那也算是一个乡村孩子的旅游。

但是事情总是有非常凑巧的时候。我正在一个胡同里读完一家,转向另一家的时候,抬头看到母亲正骑着自行车过来,我掉头就跑。当时有一个姑姥姥住在那条胡同里,母亲应该是去探望她的姑母,遇到了正在胡同里流浪的我。她骂了一句当时村里妇女骂孩子的话,骑着自行车追我。我顺着胡同跑得飞快,妹妹在后坐上,母亲不敢骑太快,我穿过胡同,跑到了麦田里,顺着田埂跑远了。回头看的时候,只看到母亲推着自行车站在麦田边上,看不清楚她的表情,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念头,还对母亲得意地吹着刚学会的不成调的呼哨。母亲没有再骂我,而是大声喊着让我回家。

我穿过麦田回家,从此对读春联失去了兴趣,转向了参与广大乡村小朋友热衷的跳房子。但是从此以后,父母亲看我的眼神从是透着怪异,对我的态度小心翼翼,即使我张狂地打了弟弟妹妹,父母也不再骂我,而是劝弟弟妹妹不要惹我。

后来想起来,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爱,她希望我开心,希望我快乐,只是不知道怎么做。

过完春节,姐姐会跟着姥姥走亲戚,父母带着弟弟妹妹走亲戚,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年弟弟妹妹从县城亲戚家回来,我把他们堵到大门口,让他们把口袋里的糖都掏出来。我坐在门槛上边吃边教育他们,说的啥都忘记了,只记得后来母亲路过领走了他们,我一个人美美地坐在门槛上玩亮晶晶的糖纸,一张一张对着夕阳照,开心到飞。

晚上的时候,母亲客客气气地和我商量,能不能拿几张糖纸给妹妹,可能是玩开心了,也可能是母亲态度过于地客气,我大方地从口袋中掏出一沓拿给她。母亲拿过去翻脸不认人,又骂了一句乡村口头禅,我当即夺过来跑了。身后是妹妹的哭声。

乡村习俗是大的穿新的,小的捡旧的,我不,我就要和姐姐穿一样的。

姐姐上初中的时候,夏天穿了一件新的确良短裤上衣,我质问,姐姐说是借同学的,结果第二个周末再穿回来,我就不干了,大闹。父亲说我还太小,没有我这么大的号,我不信,说我就穿大的。父母无奈,只好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

我脾气暴躁,父母爱我爱得不知所措,对父母的要求高出了家庭条件,是我难为他们了。

最开心的记忆是秋冬季节,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尅玉米(不知道对不对,找不到合适的字代替方言,临时选了这个字)扒棉花桃。油灯下,我们姐弟四个坐在灯下,一边慢悠悠地做事,一边听母亲讲故事。母亲上过学,读过一些书,讲故事很吸引人。那些鬼报恩、书生赶考遇上狐狸精、傻小子娶媳妇等等善有善报的故事,是我童年最重要的娱乐。后来我看了几本书后,总结出母亲讲的故事大多来自聊斋和了凡四训。

母亲讲的故事:有一个吕老爷当一个很大的官,后来不当官了回到老家,有一个醉汉打了他,他的仆人劝他把醉汉送官严惩,吕老爷说他喝醉了不要计较。几年以后,这个醉汉杀人判了死刑,吕老爷后悔自己做错了,如果自己当时把他送官严办,可能他就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改正了,吕老爷当时觉得自己放过他是善良厚道,没想到好心办坏事,让他成了杀人犯。

后来我在《了凡四训》中读到了原文: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读书只要遇到母亲讲过的类似情节,就会反复读几遍,因为那些不完整的鬼故事,上中专时通读了聊斋。

总结母亲讲的所有故事,就八个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母亲的故事为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也是母亲给我的精神宝藏。

办完仪式,离开村庄的时候,心脏一阵一阵地疼,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痛彻心扉。

从此以后,我和母亲阴阳相隔。

我有一个说了多年表示惊讶的口头禅:“妈呀!”,现在一出口,心里疼了一下,接下来的一句话不敢写,写不下去。

母亲只有六个月大时,他的父亲随部队南下到贵州,从此未归。别人的父亲给的是父爱,他的父亲给的是痛苦。这是另一个长且写满人生苦辣酸没有甜的故事,这一次不想写,待以后情绪平静时,慢慢梳理,尽量写一个客观中立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我的母亲,也属于那个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实故事//那年是我不愿提及的伤感岁月
高考结束,那个穿旗袍替母亲为妹妹送考的27岁姐姐让人泪目
那些事儿丨谭谦:暑假“鬼”事
兄弟姐妹之间最大的悲哀,不是反目成仇,而是这两件事,很现实
家不是豪华的房子,是亲情的盛放器
你以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