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不同
海南华侨中学 王小勇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凸显人文关怀
  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1》的开篇就谈到:“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注1]这一表述凸显出本课程在倡导人文关怀方面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走得更前、更远,既利已又利人的原始冲动更直接,更迫切。
  在倡导人文关怀方面,通用技术课程除了传递着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理论意义,同时它还有着普遍的实践意义。下面仅以我校高一学生陈文妍同学发明《可任取粒数的药瓶》为例,看看技术活动是如何从个人利益出发,最终达到为人竦母灸康摹R韵率撬⑾治侍夂徒饩鑫侍獾幕舅悸罚骸坝幸淮位几忻俺砸┑氖焙颍蚁氪右┢恐腥〕?粒药,因为身体虚弱,手上的力不够,倒药非常困难,后有猛地发力,但由于用力过大,倒出太多,有的药丸还掉到地上,既不方便,又不卫生,还会造成浪费。我想,能否设计一个药瓶,这种药瓶能随自己需要任取粒数。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了设计构思。”不难看出,陈文妍同学发明此药瓶的本意,除了有利己的个人因素,更多的体现了她对他人的人文关怀。
  
  二、唤醒创新意识
  传说一位仙人练成了“点化术”,想要什么,就能变出什么。仙人只要用食指轻轻一点,那个物品就会出现。有一天,仙人遇到一个乞丐,顿时生出怜悯之心,便用食指为乞丐“点”出了食物、衣服。之后,仙人关切地问:“你还想要什么?尽管说吧,我都会满足你的!”那位乞丐想了想,怯生生地说:“我想要您的食指。”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人类欲壑难平的心态,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无限创造力的渴求,是创新意识萌发的心理学前提。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至今所认识的只是脑的功能的一小部分,就像冰山的一角。我们人脑的其它大部分功能,就像潜藏在海平面下的庞大冰山一样,潜藏着许多非意识、无意识的更多的功能。这种无意识功能中的大部分被称为潜意识。潜意识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仓库,在潜意识中潜藏着智慧,它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可以转变为情感或创造的知觉。”
  创新意识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它是不激不发的。现仍以《可任取粒数的药瓶》为例,这个课题是在上《技术的性质》一课时,我以作业的方式向同学们提出来的,几乎每个同学都知道。然而,只有王翔宇、陈文妍等个别同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还是在老师和鼓励和指导下,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和制作,在他们的几件作品中,陈文妍同学的作品算是比较成功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对现代教育制度批评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我国的教育制度何尝不是如此。如何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沉睡之中唤醒,通用技术课程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提供了更为诸多的可能性。
  三、提升动手能力
  创造学家罗杰?冯?奥奇在《激发创造力》中指出:“使用创造力就要像艺术家那样,不断地对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如改变形态结构,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等等,从而发现全新的东西,提出全新的设想。”我们的学生不是艺术家,只少目前不能冠以艺术家的头衔。在《可任取粒数的药瓶》的设计期间,陈文妍同学提出了“让药丸在药瓶中就数好自己想要的粒数”的设计思路,这是一种全新的设想,从而为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一个要使用刀、锯等工具才能完成的设计项目,摆在一个最多只会使用剪刀的女生面前,犹如横亘在面前的南渡江,如何逾越?如何选择材料,怎样的材料便于加工?如何使用小刀,怎样使用小刀才不会伤及自己?如何使用锯子,怎样使用锯子才锯得又快又好?……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必须一一解决。经过老师的多方指导,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她于获得成功。这次动手实践的成功体验,大大提升了她的动手能力,相信她在今后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对切割、钻孔、粘接等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四、培育合作精神
  爱因斯坦在远离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背景下做出了最激动人心的物理学发现,其秘诀何在?1902年,年轻的爱因斯坦和哈比希特、索洛文组成了仅有三名成员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就在这所奇特的“科学院”中,他们一起学习艰深的科学和哲学的著作,并对相关的科学和哲学问题进行热烈的自由讨论。这一切,为爱因斯坦日后完成的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创造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基础。
  不同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可以激发辉映出世界最美、最绚丽的创造之花。你要想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你身边也必须有几个可以经常相互激励的朋友。[注2]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小试验》《探究》《思考》《辩论》等形式,是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试验的结果不确定性、探究目的的模糊性、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辩论语言的精辟性,都会在小组活动中展现出来,成为同学之间唇枪舌战、争得面红耳赤的“诱因”。由
  于各人的起点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行研究的方式不同,以及分析问题水平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这样,通过比较、对照,甚至诘问、责难,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之间也会相互帮助,勤学共勉,一道成长。
  
  
  [注1]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技术与人文》
  [注2]李建军著《创造发明学导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开展
胡阳新 论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设计
小学环境教育工作计划
创新学校管理  打造学校特色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