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朱圣人的神秘主义

这个标题让小寻打了个寒颤,言归正传。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对这首诗的来历,也许就不甚了了。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武夷山区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读书悟道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写下了《观书有感》。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以纪念朱熹。

所谓天人合一,简单的比喻,就比如说人是一块冰,而宇宙万物是一片茫茫大海。冰落入水中,冰型体消失融入水中,合为一体,而这块冰这时就能感受体会到整个的海,也就是说这个人能体会到整个天地。

朱熹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就是这个一,是“理”,或称“道”、“太极”。他认为是理依气而生物,继而产生整个宇宙。有意思的是,这跟西方***的创世论极其相似,圣经上说是上帝藉着话语创造世界。而中世纪教会的拉丁语译本,就直接把这个话语翻译成了逻辑这个词。这跟朱老先生的理或者道就更接近了。

格物致知,用朱老先生的话讲就是,万物都是起源于理,所以万物中自然存着理。那么我们去格物,就可明白其中的理,明白了其中的理也就明白了天意。人若与天合意,就能合一。

由于这里是水坛,小寻要是再唐僧下去,恐怕有性命之忧。所以现在小寻要提到朱圣人的那个被后世万人唾骂的训导“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所谓吃人的礼教,奴役人性的理学。

不可否认,封建卫道士们用高压手段去“存天理,去人欲”为祸人间数百年。

但是小寻觉得这并非是朱老先生的意思,各位看官,朱熹在有了天人合一的神秘经验之后,写下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老先生的意思是,我的心渠为什么这么清呢?哦,是因为刚刚有从老天那里来的活水。所以如果要好好清除内心的恶欲,就应该好好体会天地万物之中的理,也就是天道。常常天人合一,就能长存天理。

可是朱老先生也该好好反省一下,这个格物明理有没有在广大劳动人民当中推广实践的可行性。您是圣人,可以从事物中总结出天道的规律。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岂不是都成了圣人?!您把这样的超道德加在人身上,那么后世的卫道士们一方面没有天人合一的本事,一方面又要维持这个超道德。就只好用铁血手段来“存天理,去人欲”了。反过来又害得朱圣人跟着挨骂。还有几百年后的五好青年王守仁,格竹子差点把小命格没了,以后再提。

小寻绕来绕去说了一大堆,其实还是想说“存天理,去人欲”是建立在格物致知 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还是有它的合理之处,不宜一棍敲死。如果人能存着对上天的敬畏,从圣贤之书和天地万物中好好体会天道的规律,还是可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家之言 各位轻拍

本文内容于 2011/12/2 7:36:51 被寻一刀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易经》?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你有怎样的深度解释?
朱熹 经典诗词6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74句分享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圣 人 之 学 -- 心 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天十分钟跟徐子读诗词(9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