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三)平城墓葬文化对关陇地区的辐射

三、平城墓葬文化对关陇地区的辐射


北魏早期是平城文化的集聚期。这个时期,文化的流向主要是由各地汇入平城,虽然平城文化也在向外反馈,但影响偏弱。到北魏中期,随着平城文化确立晋制导向,平城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担负起引领者的作用。于是,平城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明显增强,对原来的文化输出地区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北魏晚期,文化中心转移到洛阳,但洛阳文化尚未能全面扩展,部分地区仍然显示出对平城文化的继承。关陇地区对这一文化互动过程的反映比较典型,可细分为关中宁夏陇山西麓三个小区。


1.关中地区


1989-1990年,在咸阳机场陵照导航台基建工地发掘墓葬11座。其中M11为斜坡墓道纵长方形土洞墓,墓室东壁南端有一小龛,小龛内出土平沿细颈陶壶1件、双耳陶罐1件,陶壶器表饰竖线暗纹网格、暗纹弦纹水波纹。该墓与大同南郊北魏早期M106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平沿陶壶近似,双耳陶罐则应是关陇本地特色。



陕西省邮电学校M1、M3平剖面图(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邮电学校北朝唐墓清理简报》)


陕西省邮电学校M1(右)、M3(左)出图盘口罐(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邮电学校北朝唐墓清理简报》)


1997年,在咸阳市陕西省邮电学校发掘一批北魏墓。其中M1、M3较为明显地受到平城文化的影响。这两座墓各出1件陶盘口罐,体形较矮胖,腹部饰水波纹,与宋绍祖墓所出陶盘口罐相似。大致看来,北魏早中期平城墓葬文化对关中的影响基本上体现在墓葬形制和陶器上,墓葬壁画并未传过来。


2.宁夏地区


1981年,在宁夏固原雷祖庙清理一座北魏漆棺画墓。方形单室砖墓,坐东朝西,报告整理者推断其年代为太和十年(486)左右。从形制和墓向看,此墓应处于北魏早中期之际,以北魏中期偏早阶段,即献文帝至孝文帝初期(466-476)为宜。



宁夏固原雷祖庙北魏漆棺画墓出土漆棺画(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无壁画,男墓主人葬具为一漆棺,女墓主人棺木无髹漆。漆棺后档无存,棺盖、前挡和两侧板上尚存部分图像,显示了北魏平城墓葬壁画从早期向中期过渡的特点。前挡上部正中绘男墓主人坐于屋宇下,侧脸举杯,屋外两侧各有两鲜卑装侍者,下部两侧各绘一头顶有背光的力士。这种以人物为主的构图形式和题材是平城地区北魏早期墓葬壁画的特点。棺盖和两侧板上的图像虽有较多人物,但构成画面主体结构的是装饰花纹。棺盖上的主体纹饰是多组连续的网状忍冬纹及纵贯中央的漩涡纹带,男、女人物画在棺板最上部,分别正坐于屋宇下,男方一侧尚存“东王父”榜题,这应是以东王父、西王母来喻示男女墓主人,但画面所占空间和位置布局显得偏狭。两侧板正中的主体图像是多组连续的联珠圈和龟背纹构成的网状图像,联珠圈内绘头光天人或奇禽怪兽,主图之间有一窗口绘男女墓主人形象,孝子故事和狩猎图只是作为上下两侧的边饰出现。整个漆棺图像中,虽然墓主人形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构图形式的变化和主体图像的简约化、装饰化却与北魏中期平城墓葬图像的发展趋势一致。



宁夏固原雷祖庙北魏漆棺画墓出土一人二龙造型的铜饰件(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


此墓内还出土5件一人二龙造型的铜饰件。3件鎏金透雕铜饰,均由双龙组成一椭圆形,中间有一人物分腿跨立在二龙尾上。另外2件鎏金透雕铜铺首,整体近方形,在铺首上雕有一个双目圆睁的兽面,头顶上为一人二龙纹饰,人物分腿跨立。



大同下深井北魏M1出土鎏金镂空人龙纹铜饰件(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下深井北魏墓发掘简报》)


这类题材在同时期平城墓葬中比较多见。大同下深井北魏M1出土1件鎏金镂空人龙纹铜饰件,双龙相对环绕,头尾相接,组成圆环,中间一人物分腿跨立在二龙首上,双手高举擒住双龙的后爪。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的鎏金铜饰,也由双龙首尾相连形成圆环,一化生童子端坐于双龙首之上,赤足交脚。大同恒安街北魏韩法容墓出土一对精美的金质镶嵌宝石耳饰,金耳饰去链环身主体呈圆形,整体錾刻一人擒二龙的图案。杨众庆墓所出鎏金铺首,在兽面上方有一人跨立在双龙身上。除墓葬之外,在平城地区的窖藏或石窟中也有此类图案出现。大同南郊色织厂北墙外土龛中发现一批鎏金铜器,分类堆放,似属窖藏文物,其中10件完整的铜铺首的兽面上方为一人擒二龙的纹饰。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北壁盝形龛内雕刻二龙首尾相对组成的椭圆形环,环内有一飞天。这种一人二龙的造型源于西方一人双兽的母题,北魏时期从中亚的大夏地区流入平城,在平城地区比较流行。固原漆棺画墓出现此类铜饰件,与平城的影响有关该墓诸多因素与平城关系紧密,其墓主人可能是曾在平城长期生活,后派驻固原的鲜卑官员。


3.陇山西麓


1972年,在甘肃张家川县发现北魏晚期的王真保墓。该墓墓门券顶上方出土志文相连的石墓志两块。墓志末尾有“大赵神平二年岁次己酉十一月戊寅朔十三日庚寅记”的题款。除了墓志位置在墓外而不在墓内的情况,志文中还有“望坟追赠”、“使持节即柩宣策”的内容,这表明大赵神平二年是王真保死后获得追赠和埋葬墓志的年代,而非其真实下葬年代。据研究,王真保属于略阳休屠王氏,死葬时间当在宣武帝时期(500-515),也就是北魏晚期的早段。大赵神平二年是秦州义军王庆云所建政权的年号,对应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已至北魏末期。


“大赵神平二年”墓王司徒墓志(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

“大赵神平二年”墓王司徒墓志(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


王真保墓为横长方形单室砖墓,尚保留着平城地区北魏前期砖室墓的特点。随葬品中,陶细颈壶2件,平底,一件为盘口,颈部饰带纹一周,另一件为喇叭口,腹上部饰弦纹三道;铜细颈壶1件,喇叭口,圈足,肩腹部饰划纹五组;这三件壶的造型还明显保持着北魏早中期平城地区的风格。出土5件龙头铜帐钩,平城地区有类似发现,如沙岭壁画墓出土铜帐钩1件、杨众庆墓出土铅帐钩6件。王真保墓帐钩的形制与杨众庆墓的相当接近。


墓中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陶罐2件,一件小口,短颈,双腹耳,平底,肩腹部饰三道弦纹;另一件侈口折唇,双耳,腹上部有带纹一周。铁灶铜釜甑1套、长柄铜鐎斗2件与固原漆棺画墓所出对应铜器相似。双耳陶罐和两种铜器同时期在其他地区几乎不见,也就成为陇山一带的特色。两块石墓志皆为正方形,体现了洛阳地区的新因素,表明北魏末期洛阳墓葬文化的影响已扩及陇右。总体来看,王真保墓中平城文化因素的影响仍占主导。


四、结语


关陇,特别是关中地区,本是汉晋时期的文化中心地带。魏晋时期,随着薄葬观念的盛行,在都城洛阳地区逐渐形成新的墓葬文化,即晋制。在晋制定型并外扩的过程中,西晋的灭亡中断了晋制的扩张,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进程很不一致。关陇地区的长安曾在西晋末期做过都城,受到晋制的影响较多,于是十六国时期以关陇为根据地的国家基本上延续了晋制的路线,墓葬中没有壁画,而重视陶俑群及其相关组合。对于较偏远的河西、东北地区来说,由于受晋制的影响较弱,墓葬大多延续着汉魏时期的特征,比较崇尚厚葬,重视壁画,却不怎么发展陶俑群。


两相比较,借助壁画的渲染,厚葬的墓葬自然比薄葬的墓葬更容易吸引人。北魏早期的平城文化正是主要吸纳了东北、河西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内容繁复的壁画模式、北魏中期,为了更切实际地与南朝争夺正统,北魏文化政策转向晋制,从而使关陇的陶俑群因素获得翻盘的机会、由此,关陇地区与平城地区的文化关系趋向紧密。北魏晚期,晋制发展的中心由平城转到洛阳,实施更为彻底的汉化改革但由于未能处理好平城文化与洛阳新兴文化的过渡关系,造成平城文化的脱节滞后。本来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却走向了相互对立的境地。更不幸的是,洛阳新晋制在达到成熟的同时,也很快遭遇到西晋旧晋制同样的危机,即政权的分裂和解体,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其他地区全面深入地建立自己的影响。关陇地区就是这样的状况,一方面缓慢接受着洛阳新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地方特色日益突出。这表明在不能继续发展平城文化的形势下,关陇地区通过增强地方特色来保持与洛阳地区的文化距离,暗含着对平城文化的偏向。这客观上推动了北魏的东西分裂。随后统治关陇地区的西魏北周拥有两大政治基石,一是来自平城附近的北镇人士,二是扎根本地的关陇豪强。这二者能够成功地结合,最终齐心协力灭掉北齐,与北魏中晚期以来关陇更认同平城的文化心态有莫大关系。


(文章来源:《史志学刊》2016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墓兽,北周晚期,顺便说说北朝镇墓兽的发展顺序
丝绸之路沿线所见金属下颌托葬俗再考察——以中亚、新疆及固原三地出土金属下颌托为中心
公元前8~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下篇)
固原 祆教与宁夏美术考古
讲座回顾丨古顺芳:北魏平城墓葬陶俑演变的阶段性
李昙墓遗址公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