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氏家族家规、周馥家训及《负暄闲语》译注与赏析

★周馥家训六条

  一、培心地。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①无尽。故曰:耕尧②田者有水患,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岁丰收,无忧无虑。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一心。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

注:①善根:向善之心,慈悲之心。②尧:皆为古代贤明的君主.后面提到的“汤”也一样。

【释义】培养内心。内心是身体的主人,身体是一家庭的主人。培养内心就是培育家庭的根本。人生在世,万物享用都有穷尽之时,而只有善根才享用不尽。所以说:即使耕种尧的田地,也有水患之忧;耕汤的田地,也有旱灾之愁。只有耕种“心田”,方能无忧无虑,年年丰收。大凡家庭的兴衰的长久,都系于一颗善良之心。人生若求福气,当以培养内心为首要目标,心地若不好,百事难成功。不可能指望其它途径求得福气了。

二、积阴功。人生贵积阴功①,非必广施厚赉②。如今人修桥补路,始谓之阴功也。即念虑之间,时存利人利物之心,此心即是好心,即是阴功。天地神明必共鉴③之,后来必邀④福泽,近则及于己身,远则及于子孙。譬之树木,然枝叶虽未蕃衍,而根本已培,则畅茂条达,自莫能遏。天道好还。几见⑤人有忠厚勤俭,而不获报者耶!

注:①阴功:不为人所知的德行。②赉:赐予,赠送。③鉴:审察。④邀:取得。⑤几见:少见。

【释义】积累德行。人生贵在积累不为人知的德行,并非一定要广施厚赠。如修个桥补个路,都可算是“阴功”。也就是在一念之间,心存利人利物的好心,就是阴功。你行的好事,天地神明必定都看得到,随之会取得福泽,近的话,泽及自己,远的话,泽被子孙。就如树木一样,虽然枝叶还不繁盛,但根本已培植好了,那么枝条茂盛畅达,就不能阻止。上天之道,喜欢回报。很少见到有忠厚勤俭的人,而没有得到回报呀!

 三、 祛①隐恶。夫所谓隐恶者,非必损人益己。如今之奸淫谋夺者,始谓之恶也。即念虑之间,常存盘算人家之心,虽未得利,此心已坏。言语气象,无不日趋坏境,有心人一见知之,天地神明岂有不知之理。将来祸殃必至,近则及于本身,远则及于子孙。譬之树木,然根本即已先拔,虽枝叶未害,而枯折可立待矣。不必待其招怨惹祸犯法蹈险而始知也。

注:①祛:除去。

【释义】除掉隐恶。所谓隐恶,不一定是损人利己。如现奸淫和谋利夺位的,才叫恶。隐恶,就是思虑之间,常常存有算计他人的心思,即使未获得利益,但内心已变坏。言语气质,没有不一天天趋于坏的境地,稍有留心的人,一见便知,何况天地神明哪有不知的道理。将来祸患不请自来,近者祸及自己,远者祸及子孙。就如同树木一样,既然树根已被拔了,即使枝叶没有损害,但它们枯折是早晚的事了。不能等到招致怨恨、惹了祸端、犯了法规、踏入险境才明白啊!

四、 端家范。一家之中,家长为主。家长之身,系一家模型。尔身不正,如正人何?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妻子尚不能行,其余可知矣。几见人陷于邪僻①,而能正家裕后②耶?今日子弟即后来之家长,不可不讲修身之学。

注:①邪僻:荒谬反常,品行不端。②正家裕后:家庭关系有序,为后人造福。

【释义】端正自身。一家之中,家长为主。家长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家庭的榜样。你身子不正,如何正人呢?所以说:自己不按道理去行动,那么道就不会在其妻子与儿女身上实行。连自己的妻子与儿女都不能实行,其余的可想而知了。很少有人陷在品行不端中,却能够使家庭关系有序、后人有福气的?现在的子弟就是后来的家长,不可以不讲究修身的学问。

五、 谨言语。家长言语,一家一族所承听也。一人言语,亲疏朋友所观听也。古之君子居丧不言乐,祭祀不言凶。对父兄则言慈爱,接卑幼则言孝敬,推而至于语藏获①下走②,亦无随口乱说的话,非徒③寡④口过,亦以修德行,示轨则⑤也。苟为不然,启口轻躁,或怒詈⑥,或戏谑,家人子弟皆将效仿之矣,亲戚朋友皆将轻视之矣。迨⑦家风已坏,安能一时挽回?必致诟谇⑧日闻,上下放荡无礼教矣。

注:①藏获:身份低的人。②下走:被人使唤的人。③非陡:不仅。④寡:少。⑤轨则:规则。⑥詈:责骂。⑦迨:等到。⑧诟谇:辱骂。

【释义】谨慎说话。家长说的话,一家一族所听从的。一人说的话,是亲疏朋友所听闻的。古代君子处于哀丧时,不说乐事;处在祭祀时,不说凶事。对待父亲与兄长应说慈和爱,接触卑微与幼小的要说孝与敬,推而广之,即使对身份低的或被使唤的人,也不能随口乱说话,这不只是少点言语上的过错,也是修炼德行,表明规则。假如不这样,开口轻浮,或怒骂,或讥讽,家族子弟都将效仿,亲戚朋友都将轻视你。等到家风已经变坏,怎么能一时挽回呢?必然导致常常听人辱骂,家族中人上上下下放荡不羁,就缺少礼仪教化啊。

六、 慎举动。家长举动,家人之模范也。一身举动,一世之吉凶也。古之君子上堂则声必扬,入户则视必下。头容①则直,手容则恭,足容则重,推而至于饮食起居,莫不有礼。非徒自己谨身寡过,进德修业,而齐家之道,求福之方,皆寓于其中。试观人家,有举动邪僻乖张者,曾出好子孙否?不招殃咎②否?

注:①头容:头的姿势。②殃咎:灾祸。

【释义】小心举止。家长的一举一动,是家人的模范。一身的举动,影响你一生的吉凶。古代君子到别人家去要扬声问询,进门时应低头而入。头要正直,手要恭敬,脚要稳重,推广到饮食起居,没有不依礼的。这不仅是自己谨慎做事少点过错,去进修德业,而是治家之道,都寓含其中。试看别人家庭,有行为反常举止不端的,哪曾出过优秀子孙?哪没有招致灾祸?

★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摘编)

一、重孝弟①。子弟在庭帏②之内,首重孝亲敬长,即一族中,长幼有序。庆吊往来,宜尽礼节,期会不可失,称呼不可乱,行路不可争,起坐不可僭③,即遇族人之亲戚,俱应彬彬有礼。倘有子弟酗酒撒泼,以众欺寡,以幼犯上,族长重责罚之。如挺抗不服,即送官究治。

注释:①孝弟:即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②庭帏:父母居住处,这里指家中。③僭:僭越,超越本分。

【释义】重视孝弟。周家子弟在家中,首先要孝顺亲人,尊敬长辈。就是在家族中,懂得大小。若是喜庆或吊唁,应该不失礼节,不失约定,称呼上不乱,行走时相让,起坐时守规。即使遇到族人的亲戚,也要彬彬有礼。如周家子弟有酗酒撒泼的、以多欺少、以下犯上,族中长老应责罚他。若有不服,就让官府处治。

二、端表率①。为家长者,必须谨守礼法②,以御③群弟子。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沾染。父为子之表率,兄为弟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身苟不正如正人何?

注释:①端表率:端正做表率。②礼法:礼仪法度。③御:管理、约束。

【释义】端做表率。作为家长的,必须严格遵守礼仪法规,来管理约束众多子弟。凡是违背礼仪法规的事,一丝一毫也不得沾染。父亲应该作为儿子的表率,兄长要做弟弟的表率,丈夫要做妻子的表率。如果自己的身子不正,怎么去正人呢?

三、勤学业。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僻之人相近。古语: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①。如果父母不姑息,使其孜孜不倦,读一年自有一年之效,读十年自有十年之效。

注释:①读书买金易:与《劝学文》中“书中自有黄金屋”意义相似。

【释义】勤于学业。子孙七八岁时必须进入私塾读书,应早晚不离书房,切不与品行不端的人接触。古语说:卖金买书读虽是困难,但读书后买金就容易了。如果父母不迁就子女,让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一年书有一年的作用,读十年书自有十年书的功效。

 四、戒非为①。子弟如读书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或志不为耕读,而技艺百工可以资身,不妨习之。若不务正业,如赌博、唆讼作词状、不孝养父母、不守王法等,族长或禁止,或不准入祠祭祀,或将草谱②名字贴除。若再不悔改,不准入正谱,不视为周氏子孙。

注释:①非为:指不能出现的行为。②草谱:谱是家族内按辈份编的表册。草谱与正谱相对,系草修的非正式谱。

【释义】戒绝非为。子弟若读书久了,想急于谋生,必须追求正业,即使志不在读书和耕作,技艺百工也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去学习。如果不务正业,如赌博、唆使他人打官司代人捉刀、不赡养父母、不守法规等等,族长或者大力禁止,或不准入祠堂,或在草谱上将名字除去。倘若不悔改,不准入正谱,不准当作周氏家庭的子孙。

五、重勤俭。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必须饮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庐有常度,男女早作晚息,必有定时。若子弟溺于骄奢,用度无节,必致事蓄①无资,渐入邪路。族长父兄应时加教导以警戒之。

注释:①事蓄:维持一家生计。

【释义】注重勤俭。耕读之家勤俭为首要事务。饮食应平常,穿著应普通,居所应适度,男女早作晚息,应按时。如果子弟沉溺在骄惯奢侈之中,用度没有节制,必导致维持家庭生计没有资金,渐渐走入邪路。族长及父兄应时时加以教导,警戒这类事发生。

六、重赒恤①。宗族之众,贫富不一,虽五服②之外,同是祖宗一脉。岁时庆吊往来馈赠,在通情意,不在礼厚;其中间有极贫者,遇婚丧不能尽礼或孤寡不能自营,族人当称家有无,量力资助。如此孝心作事,必获善报,而家风归于淳厚,后人亦皆仿而效之矣。

注释:①赒恤:周济救助。②五服:现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到自己五代,称为五服。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

【释义】推重救恤。宗族众多家庭,贫富不一,虽出了五服,但同属祖宗,一脉相承。一年中的喜事、丧事,人情往来馈赠礼物,在于情意,不在于礼物的多少。其中有极度贫困的,遇到婚丧无力送礼或因孤寡而不能自养的,族人应权衡家中财力,量力给予资助。如此善心行事,必定获得好报,并且家风会变得淳朴敦厚,后人也都会纷纷效仿他。

十四、慎交接。子弟与人交遊①,须择端方之士,以期有过相规,有善相劝。若言行诡谲②,心地不良及好事逞讼者,有嗜好者,当一概远之,勿受其累。族长与父兄宜时戒之。

注释:①交遊:结交朋友。②诡谲:诡异,诡诈。

【释义】谨慎结交。子弟与人结交朋友,必须选择品貌端正的人,来达到有过错相互规谏,有善行相互勉励。如果言行诡异,心地不善以及多事逞强争讼的,或有嗜好的,应当一概远离,切勿受其连累。族长和父兄应该时时劝诫子弟。

十五、重和睦。家门不和,多为妇言所惑。男子当明于察理,勇于裁断。妇言自不能入,且见机而感化,斯为齐家第一义。万不得已,人口众多须分居析爨①者,非出于妇女或蛊惑挑唆,亦当禀明族长示行,不可争财,不可争气②。

注释:①爨:灶。②争气:这里指意气相争。

【释义】重视和睦。家庭不和,大多被妇人之言所迷惑。男子当察明事理,勇于裁决。妇人之言不能影响你,并且看准机会而感化她,这是治家第一要义。万不得已,人口太多必须分家各灶,不是出于妇人蛊惑挑拨,也应当禀明族长请示才做,不可争财产,也不可意气相争。

十八、清帐目。祖宗祭产①,每年收发事宜,由族长派人经理,两年一换。如有侵蚀,勒限追缴加罚。每年祭事由本族挨户轮流值办,不得疏脱误事。

注释:①祭产:是家族为祭祀开支而拨出的田产或置办的其他物产。

【释义】清理帐目。祖宗祭祀的财产,每年收取与发放事宜,由族长派人经营管理,两年一换。若有侵蚀的,勒令限时追缴回来,并加以处罚。每年祭事由本族挨户轮流执行办理,不得疏忽随意而误祭事。

★周馥的治家宝训——《负暄闲语》

《负暄闲语》是周馥晚年,针对其长孙周叔弢所问,以及“就书史所载,见闻所及,引伸之以广其义”,随笔记载而成的一本书。

负暄,即背晒太阳;闲语,即琐絮之语。可以理解为一位赋闲在家的老人,在和煦的阳光下,对孙子的谆谆教诲之言。正如周馥在此书序言中写道:“家庭琐琐絮语,不足以阐大道。然登高自卑,学道之功,实基于此。”

  《负暄闲语》会通儒、释、道、西四学,出入人情世故,无丝毫不实不敬,皆句句甘味之言。此书分上下两卷,共涉及“读书”“体道”“崇儒”“处事”“待人”“治家”“祖训”等十二个话题。

  周馥在此书序言中还说道:周家子孙“能谨守数语,终身不失,亦必受用良多……可即以此作为遗训,随时参悟,以助学力。诸小孙及曾孙等有在襁褓者,他日长成,可以此训解之。此尔等成败兴衰大关键也。”

  可见,此书意义,序已言明。

《读书》篇

 之一:“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

                                                                               ——摘自《负暄闲语》之《读书篇》

【赏析】

读书人眼界要深远,做事应细微。这句话要子弟做人做事从小要树立大格局,格局大,方可做大事,成就大事。周馥以后,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诸多后人,做事、做学问,莫不体现这一点。

之二:“心静乃能悟理,不敬何以静?如人之心,日扰于嗜欲之场,本体已昏,安能参究物理?”

——摘自《负暄闲语》之《读书篇》

【赏析】

读书时心静了才能悟出道理,但对“致知”不敬,怎么能静下来呢?就如人的内心,每天被嗜好欲望所扰,本心都已昏聩了,怎么能参透探究事物之理呢?其实就是说读书应有恭敬之意,才有平静之心。静能致远,静能生慧,就是这个道理。

之三:“……全书融贯在胸,知所去取,再看他书更易贯通。能将全书大意作一论记之,俾无遗忘,亦一善法。若贪多骛博,见异思迁,徒劳神无益,不如不读。”

——摘自《负暄闲语》之《读书篇》

【赏析】

书看完全书融会贯通于胸中,明了所取之处,再读其他书更容易贯通了。再将全书大意作一个论述并记下来,使它不会遗忘民,也是一个好法子。如果贪多求广,见异思迁,空劳神思,毫无益处,不如不读。此段话讲的是读书应循序渐进,内化于心,不求多,应求精。

《体道》篇

之一:“圣贤所处,岂能逃出饮食、男女、贫贱、富贵之外?要自有一条恰当路径,循分合理做去。声色货利之中皆见天理,不必逃入深山,断绝人类。”

——摘自《负暄闲语》之《体道》篇

【赏析】

圣贤的生活,也逃不出饮食、男女、贫贱、富贵之外。关键自己要走一条恰当的路径,按照职分与天理去做。因为声色货利之中都可以见到伦理,不必逃入深山,绝尘避世。

所谓体道,就是明大局、晓事理、懂深浅,而不是计较个人得失。周馥认为人在生活中,应就常情求常理,以常理制常情。依据人性和天理,寻一条“恰当的路径”去行事。不矫情不奢侈。如其任两江总督时,按规定每日可享用一餐鱼翅宴,但他还是命人撤去。

之二:“……争在己而不在人,何患之有?若世人争名争利,损人得己,侈然自大,乃是徇私纵欲、贾祸之媒也,须消除净尽,不可丝毫沾染。”

——摘自《负暄闲语》之《体道》篇

【赏析】

求胜之心,人皆有之。若与自己争而不是别人,哪里还有什么祸患呢?倘若世人争名争利,损人利己,骄纵自大,就是徇私纵欲、招致祸患的引信,必须彻底消除,不可丝毫沾染。

周馥认为人也可以求胜自强,超越自我,但千万别损人利己,骄纵自大,否则给人生埋下祸端。

之三:“人处大化之中,颓然自放,行尸走肉,岂不为天地间一弃物?惜寸惜分,即法天也。”

——摘自《负暄闲语》之《体道》篇

【赏析】

人立于天地之间,若自我放纵,颓废消沉,如行尸走肉一般,岂不成了天地间的一废弃物?人应懂得珍惜,惜己惜时,惜寸惜分,这就是遵循了天道。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惜”载天道。周馥告诫子孙,要懂得珍惜,有所作为,莫虚度光阴,徒添嗟叹。

之四:“尔辈读书,不要将圣贤视作云霄上人,假如今有圣贤与尔相处,亦是寻常人一般,不过言语举动和平安当而已。”

——摘自《负暄闲语》之《体道》篇

【赏析】

你们这些子弟读书,不要将圣贤看作云端上的人,假如现在有圣贤与你们相处,也与寻常人一样,差别在于言谈举止“和平安当”而已。

周馥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和平安当,看作圣贤与常人的分野。和平安当,简言之,就是做人做事要和气、平静、安稳、恰当。《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为“和平安当”之首,可见“家和万事兴”,国和民安宁。

之五:“尔辈年轻学浅,骤语天道,茫然不知,但心中能时抱得一'仁”字、一'理’字,即是向上路径。”

——摘自《负暄闲语》之《体道》篇

【赏析】

你们这些子孙年轻学识尚浅薄,陡然告诉你们天道,可能有些茫然不明白,但心中若时时抱有一个“仁”和一个“理”字,就是你进取向上的途径。

有仁心,就有善根;顺天理,就易功成。周馥将此二字让子孙谨记,就守住了为人处世的根基。

《崇儒》篇

我家子弟,总以专重儒修为主,不可邪趋旁骛。考求西学,原属因时制宜。圣贤处今日,断无不变法之理,亦断无不间取西法之理,要不可逐末忘本,蔑视圣教,获罪于天,不可逭也。”

——摘自《负暄闲语》之《崇儒》篇

【赏析】

我家的子弟,一直要重视儒学修养,并以此为主,不可以走邪路追求别的。考察学习西方文化,本来是根据时事而选择的适宜之法。圣贤如果处于现在,决不会不变法,也决不会不选择西方之法的,但你们不可因此舍本逐末,蔑视圣贤之道,到那时遭天谴责,就不可避免了。

周馥崇尚儒学,以儒学为本,西学为用,可见其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并不僵化保守。

《处事》篇

之一:“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斟酌已定,义当举办。”

——摘自《负暄闲语》之《处事》篇

【赏析】

大凡人能心存公正的,那么考虑事情就周详审慎。先看此事对国家是否有利,对百姓是否有利。即使对国对民有好处,还要考虑事情能否持久而不留下弊端。

将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且不考虑眼前利益,而为国为民谋划长远利益,不可谓做事不公正审慎了。一位旧官僚尚且如此,当下为官者,岂能不反思自己?

之二:“余生平遇家事,惟守素节用,淡泊处之而已。至于一身行止,惟义是视,从不趋利避害。当患难,可辞而不辞;遇富贵,可就而不就,此心坦如也。……违义而荣,不如守义而困。”

——摘自《负暄闲语》之《处事》篇

【赏析】

我的一生对待家事,只是恪守朴素节俭,淡泊处世罢了。至于做事情,只看道义,从来不趋利避害。遇到患难之境,我本可以离开,但不离开;对待富贵,我可以就位,但不到任,心里坦荡到如此。……违背道义而获得荣耀,不如守住道义而仍处困境。

周馥处事不唯利是图,而是唯义去为,按此标准行事,心里肯定坦荡如镜。取义而舍利,真是难能可贵。

之三:“无官之时,切不可贪名躁进。有官之时,切不可轻举更张。总须静心察理,屏除私欲,庶作人、作官皆有头脑,不致妄为招咎。”

——摘自《负暄闲语》之《处事》篇

【赏析】

无官位时,切莫贪名冒进;有官位时,切莫轻率改变。总应该静心观察事理,屏除私自欲望,差不多做人做官头脑清醒,不致于轻举妄为、招致过失。

古人云:穷不跌志,富不张狂。特别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静观事理,不摒弃私欲,三把火一烧,往往伤了他人、炙了自身。

《待人》篇

之一:“……故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

                                                                 ——摘自《负暄闲语》之《待人》篇

  【赏析】

行善事,以兴办教育,教人积极向上为最高境界,其次要周济那些孤寡之人。

周馥这样告诫子孙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作慈善,成立了“乐济会”“孝友堂”。不但捐建本县文庙,周济族戚孤寡,还给池州府中学堂、建德小学堂捐了不少款。并叮嘱子弟:“尔辈他日即不能扩充善举,断不可使已成之业废弛中辍,致负孤寡之望。”

之二:“人未有不望子弟贤而富贵者,教之不得不严。然严不如化,化亦不易,终不如啬其用而苦其力之易人也。……苟欲子弟成就多,遗之财乃所以败之也。”

                                                                     ——摘自《负暄闲语》之《待人》篇

【赏析】

大凡人没有不希望自己子孙贤明富贵的,教育不可谓不严格。但严格不如感化,感化而不能改变,最后不如给他用度吝啬点,让其自食其力、吃些苦,去教育他。……如果想要子孙成就大,不能留太多财产,留给他财产太多,就致使他失败啊!

“贤儿多财损其志,愚儿多财益其过。”周馥子孙所取成就,说明了家有万贯,不抵薄技在身。

之三:“大凡贫贱之人易受侮,我能恭敬有礼而无求于人,则侮自寡矣。富贵之人易招誉,我能慎独克己,得失心知,誉者亦废然返矣。”

                                                                          ——摘自《负暄闲语》之《待人》篇

【赏析】

一般贫贱的人最容易受到欺侮,但我若能恭敬有礼而没有求于人的,那么欺侮自然少了。富贵的人最容易得到赞誉,但若能做到独处时谨慎克己,得与失心里自知,那么夸赞我的人也就失望而无趣地走了。

周馥认为处于底层,又有求于人,往往遭到他人轻侮。假如躬身自守,自然少受他人轻慢。处于高位的人,往往遇到他人奉承,但你要保持清醒,心中虚明,“誉言十分只作三分看”。

《祖训》篇

之一:“祖父常勖余曰:'尔他日纵富贵,仍要吃苦做事,不吃苦,虽富贵不能久也。可以我语传示子孙,勿忘云。’”

                                                                        ——摘自《负暄闲语》之《祖训》篇

【赏析】

祖父常常劝勉我说:你他日纵然富贵了,仍然要吃苦做事,不吃苦,即使富贵也不能保持长久。可以将我的话传示给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了啊!

周馥谨记祖父之嘱,一生勤俭做事,即使做了总督那样的大官,他依然平易近人,“穿了棉袍马褂,棉鞋也很朴素,像是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知堂老人语)

之二:“祖母抚余曰:'……富贵若不平安,反不如贫贱。大凡人家,不平安之事自取者十之八九,遭天祸者十之一二。’”

                                                                          ——摘自《负暄闲语》之《祖训》篇

【赏析】

祖母抚摸着我说:富贵如果不平安,还不如处于贫贱之中。大凡不平安的事,十有八九是由自己造成的,遭天灾人祸的不过只有十分之一二。

祖母之言,道出了人生所求。一个家庭的平安比富贵重要。俗语说:无病莫嫌瘦,平安即是福。处高位而不顺遂,处富贵而不平安,这样的高位、富贵意义何在?

可不顺遂、不平安往往是自己造成的。综观《负暄闲语》所述,那就是为人不厚、为富不仁、家道不俭、好名贪利、为荣违义……

附:《示海铭二儿》

[清]周馥

武侯戒子书, 淡泊与宁静②。

圣人百世师, 忠恕重垂警③。

所贵收放心, 欲绝外物屏④。

改过如扫地, 时见尘满境。

读书如尝食, 甘苦在心领⑥。

一步一从容, 即事即思省⑥。

久久心自明, 豁然开万顷⑦。

矢志金石坚, 造物难为梗⑧。

【注释】

①海铭:周学海、周学铭。

②武侯: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戒子书》:即《诫子书》,系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的信。其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宁静:安定,清静。

③圣人:孔子,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圣人。

忠恕:忠诚,宽恕。垂警:留给舌人的诫告。

④收放心:收敛放纵之心。“欲绝”句:杜绝不良的欲望、嗜好,摒弃对修养品性有害无益的东西。

⑤领:了解,领略。

⑥从容:沉着,不慌不忙。即:前一个“即”字作动词解,意为遇,逢;后一个“即”字作连词解,意为则,就。省:检查,反省。

⑦久久:时间长了。“豁然”句:心胸开朗大度。

⑧矢志:发誓立志。金石:比喻坚固、坚贞。《苟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汉书·王常传》:“辅翼汉室,心如金石。”造物:这里指运气,命运。梗:阻塞。全句意为:只要意志坚强,命运也难以妨碍作梗。

【赏析】

这是周馥写给自己两位儿子的诫勉诗。诗中用浅显的语言,谆谆告诫儿子如何做人处世。首先引用了两位古代先贤诸葛亮、孔子的修身观点,强调“淡泊”“宁静”以修心;提倡尽力为人、推己及人的“忠恕”来处世。接着从节欲、改过、读书、行事等方面,用类比的方法逐一告诫,认为只要矢志不渝,必能命运通达,人生澄明。全诗句句虽是告诫之语,但字字饱含殷切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七十: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
【名门望族】安徽东至周氏家训六条与家规十八条
《梅氏家训》
围炉夜话 王永彬著
清 王永彬:《围炉夜话》之三
集类《履園叢話》(清)銭泳撰●丛话七·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