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献足征丨(明)王畿著,吴震点校《王畿集》全4册

明末张岱所著《三不朽图赞》中的王畿像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学人皆尊称其为龙溪先生。王畿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守仁)的著名弟子,对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生热衷于讲学,足迹遍布北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乃至广东,八十多岁高龄时仍出游讲学。(李贽《郎中王公传》)

晚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先生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四方尊崇阳明心学者,皆“以先生为宗盟”。黄宗羲还高度肯定了王畿对传播阳明学说的巨大贡献,“先生亲承阳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象山之后不能无慈湖,文成之后不能无龙溪。以为学术之盛衰因之,慈湖决象山之澜,而先生疏河导源,於文成之学,固多所发明也”。(《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黄宗羲将王畿比作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学生杨简(世称慈湖先生),所谓的“先生疏河导源”即是盛称王畿在继承和拓展阳明学说思想中的作用。可见王畿的思想既是解读阳明心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入口,也是了解阳明后学及晚明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参照谱系之一。

王畿的诗文论著在其身后由其弟子整理结集刊刻,是为《王龙溪先生全集》二十卷。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内容都是他在各地讲学的语录,与朋友弟子往来论学的书信、跋语、题词等,可见其将讲学论学视为毕生事业,乐此不疲。那么王龙溪先生是如何走上讲学道路的呢?这就要从他年少时被“诓”入阳明门下说起了。

阳明法器

王畿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父亲王经是贵州按察副使,家境也较好。王畿二十二岁即中举(徐阶《龙溪王先生传》),可谓年少得志,在当地的士林中名声显赫。虽然王畿颖悟高迈,才情绝伦,然而会试不第,加之王畿性情落拓不羁,便常呼朋唤友,饮酒投博为乐。与王畿同郡同宗的王阳明自正德十六年(1521)以南京兵部尚书归里后,长期居住在绍兴,讲授致良知之学。这时的王畿虽也听闻王阳明讲学之事,却颇不以为然。王阳明听闻这位同宗晚辈事迹,想见一见这位“妙年任侠,日日在酒肆博场中”的年青人。可王畿却根本不屑于拜会整天讲学的阳明先生。故而阳明设计,欲将王畿“赚入彀中”。

阳明先暂停了讲学,也让门人弟子每天去饮酒游戏。等过了一段时间后,阳明便暗中派弟子“盯梢”王畿,摸清他常去的酒家地点。阳明的弟子趁王畿去饮酒时,也去到酒店中,并邀请王畿一起投博游戏。王畿虽惊讶却不屑地问道:“你们这些每天讲学的腐儒也会投博游戏吗?”阳明的弟子应声答道:“我们每天学的都是这些呀!”王畿听后更加惊讶,且充满好奇,便跟着一起去拜见传闻中的阳明先生。(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二十二《杂说类》)据说王畿一见到王阳明,即被慑服,当场便拜入门下了。可能是二人性情相投,王阳明年少时也喜谈兵,尚任侠,十五岁随父亲寓居京师时,曾出游居庸关月余才回家。也许王阳明看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后辈,会回想起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吧。王阳明一见王畿,即颇为投契,以为王畿是可以传法之器。时人评价说:“王阳明欲得王畿为弟子,比王畿想拜师更为急切。”(赵锦《龙溪王先生墓志铭》)
正德、嘉靖年间,王阳明居乡讲致良知之学,因为与官方宣扬的程朱理学不同,郡中士人听闻后都“骇而不信”,甚至共同约定:谁敢学习或尊奉阳明良知学说,就共同驱逐他。王畿拜师后,跟随阳明系统学习良知之学,学有所成,即与当地持疑意和反对的士人相互交流、辩论,最后使得地方的士子们皆转向学习阳明学说。(徐阶《龙溪王先生传》)可以说,王畿对阳明学说在当地树立威信贡献巨大。

“教授师”

嘉靖二年(1523),王畿再次赴京师参加会试,却仍是铩羽而归。科场的失意,加之对良知学说的学习,使得青年王畿对官方所倡导的程朱理学更加不满。他感叹道:“学问贵在自得,我过去所学还是在得失上计较,这样只不过是了解知识罢了。”他决心不再应试,便烧毁了官府发给的路券,准备终身从阳明受学。回乡之后,阳明特意为王畿准备一间静室,供他学习参悟。王畿在静室中“居之踰年,遂悟虚灵寂感,通一无二之旨”。(徐阶《龙溪王先生传》)此后,王畿遂在阳明门下蔚然秀起,成为辅助阳明讲学的得力弟子之一。

嘉靖五年(1526)春天,又轮到科举会试了。本来王畿已绝意科场,不愿再赴试,但王阳明命王畿继续去北京参加科举会试。这一次王畿却以沉默回应着自己的老师。阳明看透了他的心思,便说:“我并不是想让你通过应试博取荣华富贵。当今天下士人,对我讲授的良知之学,疑信参半。而门下弟子当中,性情朴厚的不能通解,聪慧颖悟的又缺乏敦毅。你这次去京师参加会试,届时天下的士子云集,是向大众宣讲良知之学的好时机。门下弟子之中,没人比你更能阐明我的学说。所以将此事嘱托给你,并不仅仅是想让你中进士而已。”王畿听了这番话,诚恳的答应去参加会试,但又表示自己仅仅是去参加会试,并阐发阳明之学,即使会试考中,也不会去参加殿试了,而是要继续回来继续跟随阳明受业。阳明听后,笑着说:“这全凭你自己定夺了。”
王畿此次去京师赴考,是与其他举子结伴而行,一路上除了探讨良知学说之外,口不言他,看得书也只是四书五经和老师的《传习录》。有举子想请教他科考文章写作经验,他坦率地说自己都忘了。(徐阶《龙溪王先生传》)王畿到京师后会同各方阳明弟子,聚处讲学,阐明良知学旨,一时名盛京师。等到会试开考后,他在考场中作答也是直抒胸臆,不顾科考文章程式。会试发榜后,王畿与同郡好友也是阳明弟子的钱德洪竟共同高中,士子们都为他们感到高兴。但当时北京在朝的几位主政官员,都不喜欢阳明学说。且王畿临行前也表示自己不愿参加廷试,故而对钱德洪说:“眼下的政治环境,不是我们出仕的时候,况且我与老师有言在先,更不能背约,否则何以自立。”于是,二人皆不就廷试,回到了绍兴。

王阳明听说钱、王二人未就廷试而回,十分高兴,亲自前往迎接。阳明笑着对二人说:“我讲学以求四方英才,好比是开店铺囤积天下货物。现在我的两件'奇货’既已回归,其余百货将日益富集,我这个店主可以无后顾之忧了。”(王畿《钱绪山行状》)可见阳明对二人的倚重之情。经由王畿等人在京师的宣讲,四方来浙从学阳明之人日益增多。阳明不能一一教授,便令门下几大弟子分头教授来学者。王畿也说,自己与钱德洪(绪山)“往来参究,提醒师门宗教,归之自得,翕然有风动之机”。初学者先经过钱德洪、王畿等王门大弟子们的教导,以个人资质水平情况,去参加不同的讲会,目的在于“涤除旧见,迎其新机”,然后再经由阳明亲自教导。因此,大众皆尊称王畿等人为“教授师”(王畿《钱绪山行状》)因为王畿性情和厚,平易近人,对尚未解悟的初学者不厌其烦,耐心引喻开解,所以大家都乐意跟随他学习。王畿“教授”的同门学人,比其他大弟子教的还要多一倍。(徐阶《龙溪王先生传》)可见阳明学说在浙江的传播,离不开王畿的承担。

天泉证道

王阳明讲学以致良知为根本宗旨,常提“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大弟子钱德洪认为这四句足以概括阳明学说教旨,是一毫不可易的定论。但是王畿却认为:心、意、良知、格物四者“本是一机,若悟得心无善无恶”,则心、意、良知、格物四者皆是一般,是不需要用善恶来区分的,故而“四句教”只是阳明先生因人随机设教的权宜之法,不能执为定论。钱德洪则认为王畿这样的理解是“坏师门教法”。对此钱、王二人争执不下,欲质正于老师。

嘉靖六年(1527)秋,王阳明接到朝廷的命令,将要去两广平叛,钱、王二人为老师送行。一天夜晚在天泉桥上,二人趁机向老师陈述了各自理解,并请求指点。阳明听后感叹道:“我正等着你们有这样的提问。我的学说中原本就有这两条路径,汝中(王畿)所理解得,是为有上根器之人设的教法。因为上乘根器的人一旦悟得无善无恶心体,其余皆可以豁然开解,这是顿悟一路的学问。绪山(钱德洪)所理解的,是为中根及以下之人设立的权法。中下根器的人因为还没有悟得自心本体,故而需要对治的工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为善去恶,久而久之可以渐渐入悟。虽然是两个途径,但最终的目的和成效都是一致的。”又说:“汝中所理解的内容,正是我一直想要宣说的,但又怕说了之后,你们难以信得及,反而容易出问题。既然被汝中道破,我就不再藏着了,故而给你们说明了一番。”(王畿《天泉证道纪》)王阳明的这一番解释与评判,自然是肯定了王畿的理解,也表明了王畿对阳明学说理解的透彻和深入。王阳明还表示,因钱、王二人的资质性格不同,所以取学路径也不同,二人还需相互取益,时时提携,才能上下贯通,“始为善学耳”。这便是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天泉证道”学案。

《王龙溪先生全集》第一卷《天泉证道纪》书影

就学理上来说,王畿的理解更为圆融透彻,能够将阳明学说因时因地发挥,遂类设教。钱德洪遵守阳明的渐修工夫教法,不肯移易,恰似禅宗神秀和尚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王畿则自然类似禅宗六祖慧能,已悟得“本来无一物”,自然无处惹尘埃。历史往往是这么奇妙,近千年前佛教禅宗的南北顿、渐分途,又在王门之中上演。

王阳明在赴两广的途中,路过南昌,江西的弟子们纷纷前来送行。阳明对大众说“有向上一机”近来被王畿揭示出,因为自己军务在身,不便逗留,无暇讲学,可以去浙江找王畿讨论交流,“但质之汝中(王畿),当有证也”。(徐阶《龙溪王先生传》)次年,王阳明平乱后,未及归乡,及病逝于途中。当时王畿正与钱德洪一道赴京师参加廷试,接到讣告后旋即驰还迎丧,并料理阳明后事。之后还与同门一起为阳明心丧三年。

在料理完王阳明丧事后,王畿又陷入王阳明家族内部争斗的风波之中,其中曲折一言难尽。待到重新参加廷试科举,中进士,入仕途,这时的王畿已是天下皆知,是阳明学派之中独树一帜的宗师。天下凡宗阳明学说者,皆以参加王畿讲会为荣。可是仕途却更加的险恶,不仅涉及权力斗争,还牵扯到官方意识形态对阳明学说的压制。宦海沉浮近十年的王畿完全绝意仕途,后因被巡查官斥为“伪学”而落职还乡,正式开启了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的林下生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整理者)

编辑推荐:本书整理者吴震教授长期致力于阳明学研究,此次出版的《王畿集》即是其多年以来的学术成果之一,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本书以万历初刻《王龙溪先生全集》二十卷为底本进行点校整理,还纳入了王畿讲学语录《龙溪先生会语》六卷、《大象义述》一卷,以及王畿编纂的历代宦官传记《中鉴录》七卷。此外,还广泛查找搜集了集外佚文、遗诗补充于书后,附录有王畿相关的传记、著作序跋文等,供学者研究参考。本书是目前王畿著作最全面的整理本,是研究王畿个人生平学术思想以及阳明学派的必备参考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知”究竟是什么东西?看王阳明大弟子邹守益钱德洪如何说
心学大师 王守仁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心学大师:王守仁_6
王阳明告诉你:为什么要远离脾气太大的人?
他死于1529年,他的思想却传到了2022年
从徐阶的《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序》看如何写官样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