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千市民走进南海的非遗传习所参观学习

  

  今年11月,南海区文化体育局、珠江时报社区报等先后组织千名市民,走进南海非遗传习所,领略非遗文化魅力。持续一个月的传习所文化之旅,激发大批市民的文化兴趣。

  活动之余,还有思想的碰撞与探讨。非遗传习所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又将如何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本报记者走访非遗传承人以及文化学者,聆听他们讲述与南海非遗的故事和心声。

  事件回顾:逾千市民观摩非遗传习所

  11月每逢周日,由150位市民组成的非遗文化导赏团都会从南海新闻中心出发,到南海区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参观。这是由南海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珠江时报社、家?南海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创思驿站共同承办的“非遗瑰宝?南海家珍”观摩实践南海非遗传习所活动,持续一个月的非遗传习所之旅,先后吸引了超过 1000多名市民参与。

  据悉,为了让市民全面了解南海非遗,11月里主办方分别设置了观摩实践南海非遗传习所东线和西线观摩线路。其中东线包括南海文化馆(非遗展览厅)、佛山十番传习所、广东醒狮传习所、南海藤编传习所;西线包括南海文化馆(非遗展览厅)、九江双蒸传统酿造技艺传习所、南海博物馆、凯仕乐养生博物馆。

  非遗是地方文化的缩影,非遗传承浓缩了地区文化发展脉络。早在2006年10月,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和抢救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至2014年12月,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增加到47项(其中含扩展项目4项)、传承基地36个、代表性传承人77人。其中广东醒狮(狮舞)、十番音乐(佛山十番)2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花灯、官窑生菜会、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咏春拳?叶问宗支(叶问?咏春拳)、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南海藤编、金箔锻造技艺、大仙诞庙会(西樵大仙诞)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带领市民走进非遗传习所,了解并熟悉南海传统非遗文化,让他们领略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且承袭地区非遗文化。”主办方表示。

  传承人说传承:保留核心技艺适应现代审美

  对于香云纱(莨纱)织造技术传承人张绍锦来说,他永远忘不了95岁老母亲潘凤临终前的叮咛:“香云纱曾养大你们四兄弟,一定得坚持好好做。”张绍锦与兄弟张绍均、张绍淦、张绍景一起,花两年时间重组提花木织机,再度编织香云纱。热衷设计的四弟张绍景,更是以香云纱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时尚的香云纱服饰。

  2014年3月,张绍景设计的香云纱服饰获得2014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独具慧眼的张绍景更是舍弃专业模特,叫上家人穿上香云纱服饰,踏上民间工艺博览会颁奖礼,那一刻被镜头聚焦的他,眼泛泪光。

  “传承工作刚开始是母亲的叮咛,而现在更像一种文化使命。”张绍景说,他所在的永鸿纺织有限公司,成了香云纱(莨纱)织造技艺传习所,其后,更在岭南文化苑开设首家香云纱门店。“这种传统的承袭不能等。”他说,每一次有单位邀请参与巡展,他总会毫不推脱走到现场,解说香云纱织造过程、历史以及他们的故事。

  “多样化的服饰需求,其实让黑乎乎的香云纱很不讨喜,但我要做的,就是让传统香云纱与现代相结合,更显出时代韵味。”张绍景说,在保留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实际上也是让香云纱走得更远的一条路子。

  培养传承人让孩子爱上非遗

  用数尺彩绳连着一个飞钹,一手甩动彩绳,在空中回环飞转,一边合着锣鼓的节奏,与另一钹擦击,发出“嚓嚓”的悦耳声。金光闪闪的飞钹在十番阵中上下翻飞,犹如彩蝶飞舞花丛中,惊险刺激,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佛山茶基十番传承人何绍烽每天都会重复练习的技艺。出生于1992年,刚参加工作的何绍烽仍不忘兼顾演出,北帝诞、佛山秋色巡游、南海神庙菠萝诞、端午龙舟赛等都有着他的身影。“我常常在表演的时候,思考如何结合新元素,去改良表演形式。”何绍烽说,单一的表演形式,容易让观众有审美疲劳,融入具有时代性的元素,会让表演更富有生命力。2009年,佛山茶基十番有了一批“娘子军”,开始在女子飞钹表演中融入了舞蹈元素,让观众眼前一亮。

  “我 2003年开始学十番技艺,正是由于此种爱好,才会想要去传承。”何绍烽说,兴趣与爱好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前提,志同道合友人的支持,更是让他坚守至今的动力。“很多时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不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可能要坚持清贫的生活,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撑的。我想,要让孩子去承袭茶基十番,就要先让他们从爱上茶基十番开始。”

  名家话非遗:多渠道传播培养居民文化自觉

  据《广东省纺织工业志》《广东省志?丝绸志》《南海县纺织工业志》等典籍介绍,十九世纪40年代,南海西樵民乐村一带开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对平纹绸进行染整,成为“晒莨”。民国4年(1915年),民乐林村程家,程丙权、程绍江、程泽、程周四兄弟,更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让香云纱横空出世。

  深探历史真相的呐喊,佛山市南海区档案局《南海市志》副主编张莹整整坚持了5年,她三上三落西樵民乐村、百东、百西,以此,香云纱的历史脉络渐渐明晰。前不久,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开幕,张莹带着她的研究《香云纱起源、发展及其影响考辨》,在两岸三地的知名学者面前,娓娓讲述。这样努力,在她的眼里,仅仅是为了非遗文化的延续。

  “要留住这些符号式的非遗文化,背后是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张莹告诉记者,“非遗文化的传承,要清楚认识到文化传承遇到的难题是后继乏人,要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播、感染与影响。”

  事实上,在社会化生产的浪潮下,非遗文化衰落的命运让不少专家学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寻求非遗文化发展新路走出第二个春天,是他们无比关注的命题,而张莹也不例外。“一小部分人的力量是脆弱的,或许我们要做的,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去传承非遗文化,比如培养社区居民富有文化使命、文化自觉等,避免式微的非遗文化,成为子孙后代遥远的历史。”

  以社区为支点形成非遗认同

  作为多年沉淀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工作的学者之一,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有着深深的感悟。2009年,香港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廖迪生,惊讶地发现,此时的香港市民对非遗仅仅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随着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大坑舞火龙、潮人于兰盛会等被国家承认为非遗项目,让单纯的民间宗教活动变成了香港乃至中国的民俗活动。“恰恰是这样的承认,村人或者社区人开始欣赏与支持这些被确认的非遗项目,并引以为傲。”廖迪生说。

  “对于南海非遗,我觉得不能过度强调非遗文化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要重视非遗所能重塑的精神价值。”廖迪生说,近年来,香港非遗文化之所以快速渗透普及群众,在于成功地把握住了社区,并以社区单位为传播渠道,以非遗文化活动、体验、讲座等凝聚社区。

  “保育濒危的项目,一是要找出掌握支持项目的个人以及社会团体,让他们明白祖先传统的意义,触动他们保育的心理,让他们重拾祖先的传统。心理上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以非遗项目重塑社会关系,引发认同,继而让更多的社群成员透过参与而产生认同。”

  非遗渗透教育成为孩子记忆

  曾几度走进南海领略岭南文化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是一个念旧之人。渔舟唱晚的美景、狮舞高桩的民俗,成了他留恋南海的理由。

  曾几度观摩南海非遗的赵世瑜,认定了这是岭南文化基因所在。“我们都不得不去承认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习以为常的民俗或者手艺,都在渐渐式微甚至消逝。而我们常说的保护非遗,就像在追随曾经的历史,挽留曾经的记忆。”赵世瑜指出,这样的一种文化挽留,需要一个平台与载体,南海的非遗传习所,是其中的一个有力举措。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餐文化肆虐的社会,但政府不能浮躁,她需要不徐不疾地把目光放远,从宣传媒体到教育教学,从社区活动到村落文化建设,比如可以通过非遗渗透教育,让孩子从小接触非遗学堂,使非遗文化成为他们一辈子难以抹去的童年记忆。”赵世瑜表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形成市民的精神皈依与精神信仰。

  各方声音:赋予非遗艺术生命力

  事实上,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命题。在我看来,脱离了现代生产需要的非遗文化,不妨另辟新路,让昔日的传统手艺,走向艺术品新兴市场,赋予传统手艺或传统产品新的生命力。

  ――陈文泰(伦敦大学荣誉文学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走进外国文化市场

  我觉得中国非遗文化发展不止在于国内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也应该注意到外国文化市场,异国文化永远带有一种神秘感,越是传统的越能吸引眼球。中国的非遗文化不妨走出国门,把优秀的传统非遗艺术推向外国视野,让外国人也来参观、观摩,甚至是学习中国非遗文化,而这种意义上的传承,不仅是扎根祖国本土,更是影响世界的。

  ――程贤初(旅港大同堡同乡会副会长)

  建历史文化研究生基地

  南海或者可以在非遗传习所内,建立历史文化研究生学习基地,甚至让高校研究扎根南海,深耕非遗文化,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用文字、声音、影像,全面记录非遗的面貌。当然,我们最关心的是这种非遗文化是否有人去传承去演绎,只有生动的非遗文化,才会富有生命力。这样就需要政府,不仅用力,还需要用巧力,包装打造非遗文化魅力,让社区人熟知且为之而骄傲。

  ――邢植朝(海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海南省民俗学会会长)

  让非遗文化异国开花

  两年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是中国非遗文化南狮,让我与中国紧紧连结一起,我一路追随至其发源地西樵,更在交流中萌发了把这种文化带到英国伦敦的念头,想让南海狮艺与英国伦敦实现文化联姻。我想,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不妨也让我们这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接触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可在异国开花。

  ――AshleyDavis(英国梅德韦中国佛山禅城区联席会副会长)

  落地社区更好传承

  由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我接触非遗文化、非遗传习所的机会很多,只是,我发现我们常常会在重大活动上展示非遗文化,却忽略了基层社区的传播作用。我觉得不妨让非遗文化落地到社区,让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接触、学习、爱上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非遗文化,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豪感,我想后继乏人的困境,将会在这样的努力下有所改善。

(责任编辑:杜伟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江鱼花、香云纱、乐安花灯、佛鹤狮头, 南海四部非遗大片新鲜出炉
专家论道: 唐贤香云纱塑造中国非遗国际品牌
视频|文化传承,衣袂飘香——香云纱
山东省济宁市刘娟圣绣非遗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