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洪波:话说头颈部血管慢性闭塞开通(下)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官方学术公众号

前一阵子写了个随笔《话说头颈部血管慢性闭塞开通(上)》,据说引起了不少了同行的关注。近来读到一篇文献(J Neurosurg. 2018 May 18:1-10),很多观点与作者不谋而合,决定克服拖延和懈怠,再谈谈体会。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ally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OICA)开通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

  1. 需要开通已经闭塞的颈动脉吗?

  2. 如何去安全开通?

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肯定答案。如果开通没有任何风险,那第一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符合逻辑的思路是:如果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本身风险较大而血管内开通的风险足够小,这种探索性的治疗才有意义。换言之,精确识别高风险的COICA患者后,如何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先看看美国David Hasan教授等首先提出的一种COICA放射影像学分类:

图片来源:J Neurosurg. 2018 May 18:1-10

这种基于DSA影像的分类方法非常简单:A-C型都有ECA-眼动脉吻合返流,不同的是近端残腔形态(A型-尖头,B型-钝头或平头,C型—没有残段),而D型是合并眼动脉段-T分叉闭塞。31例患者血管内开通结果:A、B型闭塞开通成功率100%且无围手术期并发症,而C、D型COICA血管内再通成功率低(37.5%),D型成功率仅25%,不良结局都发生在C、D型病变患者。这个发现非常有意思,我回顾自己41例颈动脉开通的患者,发现仅1例D型、2例C型,38例均属于A或B型病变,这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呢?

至少我们需要知道,对于血管内开通来说,有的病例容易,有的病例困难,有的病例最好别去尝试!究竟需要怎么选择?冠脉CTO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包括术前量化的评分预测。我粗浅的理解是:“尖头”状、短而直的颈动脉闭塞,导丝更容易通过闭塞到达远端真腔;反之,“圆钝或平头”状闭塞、近端无残腔、闭塞段长且迂曲甚至伴有明显钙化,开通会比较困难。先看个病例吧。

病例

67M,HPN多年,3年内2次中风,一直口服阿司匹林、它汀及降压药。2 月前复发、溶栓后基本恢复正常,当时出院前影像评估如下:

该患者颈动脉闭塞时间至少2 月(按病史推测应该更长),LICA闭塞属于COICA-A型,低灌注、反复卒中。知情同意、择期开通LICA,过程如下:

局麻,路径如图,8F指引导管、125cm单弯管、1.7F微导管、Miracle3(头端1.5-2mm 40°塑形)同轴系统顺利通过闭塞段,行进至岩骨膝段下方明显遇阻,撤出导丝微导管造影证实血管真腔及岩骨段串联闭塞,换300mm Synchro导丝小心至海绵窦段、微导管造影证实真腔后保留导丝,后撤单弯管及微导管。

2-20mm球囊由远至近扩张后岩骨段显影不佳,再次3mm球囊扩张岩骨段,后交换spider至岩骨膝段下方释放(造影血流通畅),再用4-40球囊扩张C1段并释放9-50mm Wallstent支架,再次造影无血流;指引导管前移靠近滤伞并持续负压吸引、回收滤伞,抽出大块机化血栓(见下图)后血流重建。

回头再看,这个COICA-A型病变和示意图并不完全一致,DSA显示的闭塞段并非完全是个“实体”——中间残腔串联两个闭塞段,事实上这种情况相当常见,而依赖对比剂显示血管腔的传统影像技术(如CTA、CEMRA和DSA)对此无能为力。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的运用,尤其是基于黑血成像的衍生序列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可惜真实世界的黑血成像似乎总是难如人意。术前能够清楚闭塞段的准确病理情况对于术者来讲是莫大的帮助。

再看一个COICA-B型病例的开通过程

与前面case不同,这个病例我们选择头端硬度更大的Miracle 6(头端硬度6g)导丝,突破一段后遇明显阻力,换用Synchro 300mm导丝与1.7F微导管交替前行顺利至岩骨段真腔。圆钝的残端往往提示更加致密的纤维帽,需要更大力量的导丝才能够突破,突破纤维帽后,行进过程中导丝触觉反馈(也就是手感)很重要,强行通过意味着可能穿破血管或进入内膜下夹层,换用更为灵活转向(扭控性)的导丝配合微导管,将更为有利于顺着潜在的微通道到达远端真腔,在迂曲的颈动脉,这一点尤其重要(如上图)。导丝到达远端真腔几乎等于开通成功,后面步骤不再赘述。

而COICA-C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比较困难,下面介绍一例:

从开通后图C、D的影像信息回顾,该患者闭塞段不长。困难在于残端的识别(A、红色虚线)和进入闭塞段。完全没有近端残腔往往提示闭塞时间很长、闭塞段质地比较坚韧,加上该患者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解剖角度,强有力的支撑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使用的部分器材如下:7F长鞘 125mm单弯管(头端修剪)或JR3.5 微导管、Conquest Pro、Miracle12、Pilot 200及synchro导丝。 Conquest Pro(头端强度12g,尖利)进入闭塞段后换Miracle12反复尝试未能进入真腔,交换后保留导丝,同样方法进入并参照第一根导丝方向调整角度和方向(所谓“平行导丝技术”,见上图B),期间更换Pilot 200及synchro导丝后成功进入真腔(见上图C),交换Spider后CAS(D)。手术过程超过3小时(远远超过A/B型闭塞手术时间)、术中发作TIA。

总结经验教训:过程艰难、有得有失。如果术前利用黑血成像充分评估(或者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也可以做到),再次选择的话,最好的手术方式应该是CEA。

下图对于加深理解闭塞血管的COICA分型以及导丝的选择会有帮助。

如同传统外科医生的武器是柳叶刀一样,血管内CTO开通最重要的工具是导丝。对于神经介入医生来讲,开通导丝/CTO导丝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武器,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通常,导丝头端大致构造如下:

显然我们以前接触的导丝几乎都是上面一种:灵活的身段、需要擅长柔术般的那种身姿;而对于CTO开通导丝,需要在力量以及力量的传递和阻力中推进,当然需要第二种构造的导丝。导丝头端的硬度、尖度、表面的摩擦力、转向能力(扭控性)、可视性以及触觉反馈(手感)对于CTO导丝来讲都非常重要,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导丝——兼顾灵活性和力量,这肯定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下肢血管CTO导丝主体直径多为0.018in,冠脉CTO导丝主体直径均为0.014in,相对较粗的颈动脉目前还没有专用开通导丝,笔者习惯于使用冠脉CTO导丝。几款常用导丝的参数比较见下图:

同等强度的导丝(如上图Miracle 12和Conquest Pro 12头端强度都是12g),头端尖度(Conquest Pro 12头端0.009in)、缠绕(coil)和涂层(coat)不一定相同,从而决定了它不同的作用。比如相对于Miracle 12来说,Conquest Pro 12更擅长突破坚硬的纤维帽,更容易前行,当然也更容易穿破血管或进入夹层,触觉反馈也更差一些。而同为0.009in头端的Fielder XT却非常柔软,善于寻找潜在的微通道行进;而我们熟悉的Synchro导丝独特的海波管设计使它拥有最好的扭控性。

颈动脉CTO开通属于预防性手术,如果无法成功开通,术者的底线是避免患者情况进一步恶化。基于此,选择破坏性小一些的导丝(可能的情况下优选较柔软的导丝)是个人习惯。术中开通遇到困难,何时选择停下来呢?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使用造影剂超过300ml?开不通也不算丢面子,即使“丢面子”也强于丢栓子或者甚至穿破血管,不用骑虎难下。

选择合适的COICA患者、合适的器材是最基本的要素。但是,什么是“合适的”?对于具备一定血管内治疗经验的神经介入医生来讲,从COICA-A型患者(尤其是“假性闭塞”患者)入手,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个人体会非常肤浅,许多问题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验证和回答。或许,对此的认识,我们才刚刚蹒跚学步。

郑洪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博士。1993年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发表SCI引用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共20余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专科著作7部。曾在北京宣武医院、海德堡大学介入中心研修神经介入。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常务委员、缺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介入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神经内科专委员会介入学组组长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 | 干货必看:一文详解Ub3导丝在CTO开通中的应用!
CTO导丝张力的合理控制
CTO导丝
径技·例量·第58期|颈动脉非急性闭塞介入再通治疗Ⅱ:多模式影像指导的治疗策略(案例分析讨论)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介入开通治疗
CTO之Fielder系列导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