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文化浸透在香港日常生活中

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为主题的成就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全方面介绍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编者选择两幅参展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展览上有8段视频介绍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一段介绍了香港斫琴人蔡昌寿对古琴的传承。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琴器对形制、式样、材料等都有严格规范。造琴雅称“斫琴”,是一项流传了3000多年的中华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不少弹琴人都亲自斫琴。

蔡昌寿先生研究古琴工艺多年,他自1993年起开设了“斫琴研究班”,将斫琴技艺授予香港琴人,以求恢复并且延续琴人自制琴器、斫琴自弹的传统。

与他的老师徐文镜先生一样,蔡昌寿的教授方法是口授加示范:一块木材到手,从原木的开料、刨琴面、挖共鸣箱,以至打磨、上漆、张弦等,从头到尾都自己一手包办。

“因为琴文化本身是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风格也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味。”蔡昌寿如是说。

24年过去了,“斫琴研究班”仍是香港唯一的斫琴教学作坊,这种因热爱而自发钻研并推广斫琴的传承方式,在香港亦是独一无二的。

曾经,香港是一个以香料著称的小渔村。如今,它已成为一座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在摩天大楼、车水马龙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生长,形成了香港的多元气质。

在香港,融合了珠三角一带生活文化、极富地方特色的粤剧可谓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北角英皇道上,粤剧馆新光戏院素有“粤剧界红馆”美誉,可谓一票难求。

当前,在占地40公顷的香港西九文化区,一座现代化的戏曲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底对公众开放。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营运总裁陈惠明博士介绍,戏曲中心内设有可容纳200名观众的茶馆剧场,未来,更多在港人士将在这里认识粤剧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

除了传统的粤剧,每逢佳节,各种传统习俗也在香港绽放异彩。中秋节的彩灯会、农历新年的财神迎春纳福、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轮番上演。而在香港的盂兰节、天后诞和谭公诞等民俗节日到来时,传统的舞龙、醒狮及巡游表演热闹非凡。

在香港影坛,诸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的大IP被香港导演进行了港式演绎,《大话西游》《青蛇》《梁祝》等影视作品充盈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正气、自强不息的“黄飞鸿系列”等作品更是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浸透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方面,香港是中、英文通用,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习惯使用粤语,在日常语言、生活习惯上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传统忌讳。文字方面,中国传统的繁字体被广泛运用。社区中,不少市民练起了“中国功夫”。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割舍不断。为让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批批香港学者也在积极热情地推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香港学者陈耀南所著的《中国文化对谈录》中写道:“我们作为中国人,一定得知道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源流。”事实证明,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其文化的主体是中国文化,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生长中,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正向世界绽放迷人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做好古琴的传承与发扬?
文化讲座怎么逃出一板一眼
让古琴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打磨历史遗音
古琴之悠悠,其韵深幽远
龙琴古韵 · 七弦新声——音为有你,精彩无限【视频回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