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进中举”后,曾先后在洪洞、昔阳当官!

陶镛是清代安徽芜湖人,屡试不第,仍然白首不渝,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现实原型。清雍正十三年(1735),陶镛终于考中举人,4年后进士及第,历任北直武强县(今属河北)知县,山西洪洞、乐平(今昔阳)知县,湖北宜昌府知府。陶镛担任乐平知县6年,大力整饬弊政,捐修城署宫祠,创办沾城书院,洁己奉公,爱县如家,被百姓赞为“清映冰壶、明空玉镜”,并入载县、州、省三级地方志书,成为名重一方的一代名宦。

一、穷经皓首,屡试不第,为《范进中举》原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求学入仕的坎坷命运作了生动描写,令人同情。《范进中举》是其中的一篇。范进是一个书呆子,50多岁还屡试不中,被岳父胡屠户斥骂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胡屠户多次叹息将女儿嫁了个没用的苦人家,一年连猪油也过不了几次嘴,等等。在这位盛气凌人的岳父面前,范进唯唯诺诺,毫无人格尊严可言。但最终还是“文曲星人下凡”,考中举人,皓首书生又经不住特大喜讯的刺激而发疯。——这段跌宕起伏的情节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后,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吴敬梓画像

据考证,《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大多都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情节也都各有所本,有案可稽。该书首次刻印时,金和(吴敬梓的侄孙女婿)就在《儒林外史·跋》中说:书中人物“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并直称范进士姓陶。清人平步青更是在《霞外攟屑》中考证说:范进的现实原型为“芜湖陶西圃镛”。

《霞外攟屑》

陶镛,字序东,号西圃,是清朝乾隆年间芜湖县学的老秀才,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书痴”,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吴敬梓之所以把“陶镛”化名为“范进”,是因为在古汉语中,“陶范”一词连用,意指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子。“范”即是“陶”的隐语,“范进”是隐指陶镛这样的人竟成了进士。

诞生了《儒林外史》的芜湖儒林街

陶镛的老家在芜湖县陶屋基,他幼年发愤读书,功名心切,以致落下了痰厥之症,经常发羊癫疯。他的丈人是一个杀猪的屠户。儒林街的菜市场上经常传出“胡屠户”斥骂女婿陶镛的吼声。当陶镛真的考取了举人,胡屠户对他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称这是自己的眼力,等等。女婿高中举人,喜极生悲,突然发疯,是这位平时见了就让女婿发怵的丈人,用一个巴掌把这病医好的。

庄有恭画像

在《范进中举》中,胡屠户骂范进“尖嘴猴腮”。而陶镛的长相也的确不敢恭维。据他的同年进士庄有恭(乾隆四年状元,历任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巡抚)说:陶镛“貌不逾中人,踽踽廉谨,乃其诗若不称其为人者然”。

就在陶镛中举后第二年,即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路过芜湖并短暂停留,游玩了在芜湖极富盛名的儒林街。陶镛上学的芜湖县学就位于儒林街上。吴敬梓来到时,还是“满街争说陶举人”的时候。陶镛苦其半生,由发愤读书而读书发疯的事迹,给吴敬梓这位早已对科举制度嫉若仇雠的安徽老乡留下了深刻印象。

清代科举考试流程

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望族,22岁时考取秀才,由于父亲早逝、族人欺负争产而导致他对社会由愤愤不平到厌恶憎恨,并开始纵情声色、放浪形骸,早早将祖产挥霍一空,成为有名的败家子典型。清雍正七年(1729),已经破产的吴敬梓到滁州府参加科举考试,由于考官听信人们对他“文章大好人大怪”的闲言闲语而不予录取,甚至他屈辱地匍匐乞求仍然被无情斥逐,从而斯文扫地,颜面尽失。如果不是经历过这些对科举考试和社会现实的切肤之痛,吴敬梓看待陶镛中举或许更多的会是一份恻隐之心,而不是极尽嘲讽。

王鸣盛画像

事实上,范进中举的故事并不是个案。科举入仕作为学子跻身官场的最重要途径,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等数十场考试的层层关卡,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并不为过。这也就是为什么考场会出现如此多的年迈学子的原因。比如,著名学者王鸣盛的父亲是一位老秀才(生员),屡试不第,当王鸣盛已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他的父亲仍然拄拐杖参加考试。一次,在参加生员岁科试时,主考官是王鸣盛的同学,见他入场,便起身作揖道:“老年伯正当婆娑风月,何自苦为?”老人正色道:“君过矣。大丈夫奋志科名,当自得之,若藉儿辈福,遽自暴弃,我甚耻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广东乡试时,甚至出现了102岁的老生员。像这样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应试者,在清代不乏其人,白首生童俨然成为一种考场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会将这种现象作为一种典型,大加笔伐的原因。

二、视县如家,冰壶玉镜,成清代山西名宦

陶镛的科举考试历经坎坷,但峰回路转,桃暗花明,中举后仅4年就进士及第,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经过武强县知县、洪洞县知县的历练,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又调任乐平县知县。直到乾隆二十八年离任。

民国《昔阳县志》

陶镛总计在乐平任职的6年,正是地方不平静的6年。据民国《昔阳县志·祥异》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月,乐平大风,庄稼受损严重;二十三年六月,赵壁、丰稔等村遭受雨雹,庄稼受损严重;二十四年春,大旱数月,至闰六月二十日始有雨。侯家坻、黄得寨等村遭受蝗灾。当年秋冬,即遭大饥荒,每斗米售价五百文,每斗糠售价四十文,百姓被迫外出逃荒。二十五年春,因上年饥馑兼瘟疫大作,死尸枕藉,逃亡过半。

乐平县本来就是穷乡僻壤,加之连年天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陶镛以百姓疾苦为己任,遇旱抗旱,逢蝗灭蝗,而且还设法晓谕县绅捐谷施粥,出粟平粜,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陶镛还周巡县境,访贫问苦,一举革除了常年困扰百姓的柏井驿的弊政。《乐平县志》还收录了陶镛关于驿务繁苛的一段议论,他将柏井驿的病民扰民,与揭露赋税繁杂、官府压榨的《石壕吏》《舂陵行》相提并论,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

陶镛还多次带头捐俸,兴废举坠。据《乐平县志》《平定州志》记载,其历年主要建设有: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二十七年,城墙由于年久失修,多次发生坍塌,动辄十余丈,陶镛带头捐修。

乾隆二十三年(1758),将坍塌的县衙二堂的左厢房捐俸改建为3间书屋;捐修申明亭;捐修添建文庙东西庑各4间,将棂星门改建为大成坊,添造东西角门,重修泮池、石桥;添建名宦祠、乡贤祠更衣亭;重修文昌书院;重建祭器库,添建乐器库、盥洗所、焚帛所于大殿两廊;捐俸领到朝廷颁发的《钦定三礼义疏》共220本。

乾隆二十四年(1759),倡捐重修狐突庙显泽龙王祠、风云雷雨等祠;重修育婴堂、八蜡祠、狐公大王庙、蜡神庙。

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关帝庙。

乾隆二十六年(1761),倡捐重修忠孝祠、节烈祠。

乾隆二十七年(1762),捐俸倡修文庙东经义斋、西治事斋;重修尊经阁、教谕宅、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先农坛。

《陶邑侯德政碑记》

陶镛在乐平,可谓是因革创变,琳琅满目。乐平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张鹤云称:“我邑侯芜湖陶公来莅兹土,甫下车,锐以兴废举坠为己任……邑士民颂召父杜母焉。”百姓称其“秉性慈祥,宽猛互济,其所以抚绥乐邑者美不胜记”。全县士绅为他树立了《陶邑侯德政碑记》,称:“人人感说,户户讴歌,莫不为我公得人庆。”

三、大力兴学,惓惓乐育,创办沾城书院

陶镛经历过漫长的寒窗苦读,辛苦备尝,因而入仕后,对兴学育士的理解和重视也大异于常人。在担任武强、洪洞知县时,他就“尤以振兴学校为己任”。在听讼审案之余,常常为诸生讲学,“以故两邑爱之如慈母,复戴之如严父焉”。

陶镛调任乐平县后,由于乐平地处太行山上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属于冲要县份,军务繁忙,但他仍然对兴学育士倾注了很大热情。他不是单纯地为兴学而兴学,还把兴学当作培育风气、化民辅治的一种手段。

文庙中的文昌祠,一直是乐平县历代生员的求学之处。乾隆十九年(1754),时任知县鹿师祖重修文昌祠,起盖后楼,撤去戏台,并将文昌祠改为文昌书院,但大体上还是县学的延续。陶镛到任仅半年,就着手整修文昌书院,他捐俸银并倡谕绅士募资200余金,重修或添建县学东西斋、明伦堂、尊经阁及教谕宅。他又从生员中选拔优秀学子进入书院读书,亲自校阅课程,日讲指画。陶镛认为,书院之名一般取典于本地人文历史、山川名胜,而“文昌书院”却以神祠命名,很不庄重。他以乐平县境内有沾山、沾水,“沾水青兰”还是乐平的“八景之一”,遂改名为沾城书院。

陶镛在洪洞时,曾聘请浙东名士杨廷杓到洪洞担任其子的家庭塾师。陶、杨二人在讲学、公务之余,樽酒论文,志趣相投,彼此引为知己。陶镛调任乐平知县后,杨廷杓也随同前往。陶镛在沾城书院,亲自主持课会,每次都要根据学生作文评定等次,奖励优秀。时间一久,考虑到所辖的柏井驿为晋东第一要冲,军情、驿务常常应接不暇。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业,陶镛先公后私,捐俸聘请杨廷杓出任沾城书院山长,专任督课之责。

杨廷杓为了不辜负陶镛兴学育才的心意,搬出县署官舍,吃住在书院,与诸生朝夕相处。乐平虽然地处偏僻,但自古以来敦诗书、悦礼乐,学生目睹老知县又捐俸银又修城垣,现在又将家庭塾师请来主持书院,更加“爱之戴之,欢欣鼓蹈”。学生谨朴无华,焚膏继晷,陶镛与杨廷杓也循循善诱,悉心授业,学生学业大进,文章灿然可观。一年后,又精选其中三十余首上等作文,辑成《沾城书院课艺》,刻版付印,以示鼓励。

杨廷杓作《沾城书院课艺》

清代,县里的生员求学有两条渠道,除书院外还有“县儒学”。县儒学的主持称为教谕,其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并协助知县举行春秋祭孔大典。乾隆二十二年(1757),山西乡宁人乔泽洪与陶镛同期调往乐平县,担任教谕。乔泽洪为恩贡出身,年届七旬,为文坛名宿,也是陶镛振兴沾城书院的得力助手。4年后,乔泽洪致仕归家,陶镛写下《送乔广文归里序》相赠,叙述了二人“一时相得之盛”。

芜湖县儒学大成殿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五,陶镛召集诸生开学讲课。“春日方长,扃门气静”,九十余位学生济济一堂。陶镛不禁心生感慨,作诗以纪其胜。诗曰:

春到山城淑气盈,讲堂开处集群英。

岭头畟畟松风起,雪后涓涓涧水鸣。

何意论文当政暇,须知入理在心清。

白岩迥出云霄外,指点前型策后生。

昔阳县儒学所在的学宫

天道酬勤,有志竟成。陶镛在乐平县历经数年苦心孤诣,培育文风,振兴士气,终于收到“风气骎骎日上,频年科甲联登”的效果。

乾隆二十六年(1761)九月初九重阳节,陶镛携吴鹤亭、沈东湖二位同学登蒙山,题诗曰:

六年宦此逢重九,出谷重登第一峰。

高下原田秋获响,纡回石径藓苔封。

塞鸿乍豁云边眼,霜叶遥霑醉后容。

拟似东坡老居士,归途二客尚余从。

昔阳蒙山

陶镛在知县任上,曾3次被选为山西乡试的同考官,在乡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史称其“三聘同考,搜罗称得士”。后调任湖北宜昌府知府,因老病去职,杜门谢客,日以诗书自娱。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陶镛的功绩既体现在官职的升迁中,也传布于百姓的口碑中,这在清代乾隆以后的地方志书中历历可见。“临别而思教泽,则沐泽必深;去任而知戴德,则感德倍挚。”光绪《山西通志·名宦录》载:“陶镛……精明恺悌。岁旱,劝谕绅士平粜,民食以济。倡修庙学,葺治沾城书院,以次及西门鱼鳞坡并城门,以资保障,利行旅。粮无重耗,讼无停滞。编审升汰公明,士民有‘清映冰壶、明空玉镜’之颂。”250年以后,昔阳县编纂出版《昔阳教育志》,其中的“人物传”也是从“陶镛传”开始的。

陶镛被载入光绪版《山西通志·名宦录》

比陶镛小二十多岁的吴敬梓天不假年,年仅54岁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5年后,陶镛调任乐平县,巨细必亲,嘉谋善政,赫然成为一代名宦。这与当年芜湖儒林街上那个群口相传的“屠户女婿”形象早已大异其趣。当然,这一切吴敬梓是没法看到了。

(原载于方志山西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湖书院,位于乐平市区古老城隍庙小南门右侧,即今观音阁。
云南古代名人——窦晟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江西省—-— 景德镇市乐平市洎阳街道北门村
黄梅有个调梅书院
湖北谷城:晚清陕西知县——刘德全
湖北·孝感书院对联集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