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误判的真迹:赵佶《写生翎毛图》卷现身

近日,田洪兄发来几张图,看到后极为震惊,这应该是本年度最震撼的图片了,虽然今年尚未过去一半,但几乎可以肯定,再没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了。距离上次的新发现已经过去快两年,想不到还能出现新的赵佶作品,而且是画作,而且是大开门的——赵佶《写生翎毛图》卷: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卷,大英博物馆藏

其实已经不算新发现,早在十年前,就知道大英博物馆有这件东西,仅一张局部小图,题签什么的完全没图,当时并不看好它,从画面看,章法不高明,杂乱得很,鸟儿身体很大,过于靠近边缘,应该被裁掉了很大一部分。当时认为是明画,且不知道如何被定为徽宗作品的,大英的介绍上写的“明代作品,题签大概是20世纪所伪造”,在全图出来之前,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才知道是个3米的长卷,边缘是被裱边所遮盖,并没有被裁切,露出来的本幅大概25.6cm(被遮盖的部分应该还在),原高度应在26~27cm——又是一个全幅绢折半的例子。

田兄发来的是幻灯片的扫描图,是其恩师傅申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部主任期间,在大英博物馆所摄,135的小底片,熠熠光华几欲冲出画面。

基本面

绢本,纵约27cm,横约297cm,很长,跟金英秋禽差不多,布局、形式都很像,卷末题字也是几乎一样,应该是同时期作品。

卷首隔水瘦金题“御画写生翎毛图”,御字上边被后世裱边遮盖,应该不缺。钤盖双龙方印。用笔精到,气息非常熟悉,大开门,不能再开得更大了,熟悉宋画的应该马上意识到,真迹出现了。

题签直接题于隔水而不加签条,尚是早期装裱格式,大概在大观末政和初。

而且“御画某某图”这样的格式从未见过,是新的发现,很有意思。金英秋禽应该也是这样的签题,可惜原隔水已经不见了,被换上了金章宗的签。《写生翎毛图》保留着宣和原装,一定未入高宗内府。

卷末题“御笔”,有御书印花押。花押很长,是所见最大纵横比的花押了。形态上跟十八学士图很像,最后一笔拉到一大半还要特意扭一下再继续拉,也说明了创作时间大概在大观政和间。

而且从目前的图来看,也没有任何清宫藏印,没有跋,只有一方伪“赵子昂氏”印及“袨豀”白文印。很多这种没有或很少有收藏印记的东西如六鹤图却是无疑的真迹。

卷子保存状态一般,破损很多,绢的变形较大,藏家加了很宽的上下裱边来保护,不像是中式装裱。从下图看,画被裱在了木板上。这样的保存方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不用经常卷,避免纤维的拉伸与磨损,颜料也不至于剥落;坏处是,若木板的湿度有所变化,绢面会跟着变化尺寸,可能造成伤害。

可贵的宣和装

本幅四角保留着原装的双龙宣龢政和宣和印,卷首被裱边遮盖,不葫芦印是否仍在,卷末也是被覆盖,政龢内府图书印也不知是否存在。但前后隔水由于骑缝章的加持,可以确定为宣和原装,存世原装品已经很少了,印象中只有十几二十件。

画面信息

画面有七只鸟、一只蝴蝶,还有荔枝树、四十多颗荔枝、栀子树。最大的鸟是领雀嘴鹎,与写生珍禽图第一段如出一辙,就晕染手法不同:

领雀嘴鹎体长约169-215毫米,从比例上看,画得确实是接近实际的,并不是十年前我所想象的偏大,脑补要不得。

左边有二鸟相呼应:

蝴蝶的形象跟金英秋禽很接近:

绶带鸟回首看着蝴蝶,应该有生漆点睛:

互相印证的史实

由于赵佶几乎没有离开过开封,画中的荔枝、荔枝树又是如此真实,赵佶应是在开封亲眼见到了结实的荔枝树,荔枝又难以在闽北以北存活,据记载的几条进贡记录:

《画继》:“ 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

墨庄漫录》:“政和初,闽中贡连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结实,不减土出”;

又《老学庵笔记》:“宣和中,保和殿下种荔枝,成实。徽庙手摘,以赐燕帅王安中。且赐以诗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廷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

又《淳熙三山志》:“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锡二府宴,赐御诗云: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可以推论出,画上的季节是夏天,画的是从福建移植过来的即将结果的陈紫荔枝树,种在宣和殿前,没多久就结果了,赵佶还用荔枝赏赐大臣;宣和年间,起码又移植过一次在保和殿前,大概荔枝不耐寒,政和间的那批已经枯萎了吧。不过荔枝树种植在殿外,徽宗时又是历史上第三个小冰河期,冬季的开封如何让荔枝树存活?次年又如何能结果?除非到了冬季又移到殿内,火盆不间断地保温。

图中还有栀子花(薝葡),花期3~7月,据当地气候而有先后,最晚可到8月。

所以根据瘦金的演变风格,结合气候特征,和宣和作画的严谨态度,此画应作于政和初年的夏月,而且描绘的是福建移植过来的荔枝树,这件真迹坐实了这段史实,鲜活的荔枝宴仿佛就在昨天。

流传经过

都穆《寓意编》:宋徽宗翎毛写意图横卷,长几一丈。

詹景凤《东图玄览编》卷四、吴其贞《书画记》卷三:

都穆(1458—1525)说,几乎有一丈长,上面估测的2.97米是符合的;

詹景凤(1532~1602)说,原先是他的收藏,后来给了哲卿,哲卿应指郭惟贤(1542-1601);

吴其贞(1607~1678)于甲午(1654年)七月十三日观于嘉兴李肇亨(1592~1664后)家(此版本误抄为李嘉会),李肇亨著名收藏家李日华(1565~1635)的长子,味水轩日记还没去查,不知道李日华是怎么说的。

1926年William Bateson的遗孀Beatrice Bateson夫人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William Bateson,1861年8月8日-1926年2月8日

英国遗传学家,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人员

另外,台北故宫有一卷双胞胎:

石渠宝笈续编卷十七著录:

这一卷有很多的印记,看到高士奇的名字时心中一乐,立即去翻江村书画目,果不其然,在“进字一号”康熙四十四年六月拣定进上手卷目录里就有《宋徽宗御笔写生翎毛》条,看来高士奇得到了真迹,找人作伪后进献,自己留真本;或者只是买到了这卷苏州片,觉得不好,便送给了皇帝。

画得很差,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中说写生翎毛是苏州片,确实没错,但杨看到的是清宫本,不是大英本,大英本非佚目中物,没有进

赵佶的《写生翎毛》或“荔枝图”之类著录还有不少,多数都指向这一卷,但基本都记载过简,不一一列出。

这是第一次眼睁睁看着著录变成实物,以前只是简单收集一些资料,因为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法太关注,毕竟没有图说个蔡国Q,著录再细致都是镜花水月。

遍查不得“袨豀”是何人之印,根据清宫本,原印可能是“袨豀山房”,但印的左侧圆边已经开始收敛,又恰好被裱边遮住,不太像袨豀山房”,暂时没有更多信息,且粗略写下流传经过:

詹景凤 → 郭惟贤 → 李日华 → 李肇亨 → → William Bateson → 大英博物馆

另外两件摹本

有两个团扇摹本,很明显出自本画:

宋公红荔子绣香囊,宋公是陈紫的一种

陈紫荔子绣香囊

来自这个局部:

后记

有了这件东西,徽宗作品的存放地扩大到了中美日英的范围,法国枫丹白露宫里说不定还有,毕竟圆明园大部分被劫的都在那,希望能再次出现真迹。很高兴,我的书画目录和思维导图又可以更新了,一个很大的进展。

朋友说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居然还出现了未被发现的博物馆藏宋画,难以想象。其实很简单,没有人整理上网,不给图片,谁也不知道你家的藏品是什么猫龙,故宫的那件赵伯驹残卷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件翎毛,不给全图,谁知道居然有赵佶的亲笔题签,十几年来也没人关心,完美错过。

网络信息是发达,但对于古代书画,并不发达,目前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资料,宋画算是关注度较高了,但没有清晰图像的作品名单还是比较长,更别说战乱中下落不明的书画了。明清书画的数量数十百倍于宋画,更不可能有比较全面的数据库。对于宋画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什么时候欧洲和日本藏家库房里见不得人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才有可能望向研究的高峰。

2011

2012

2013寿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稿

稿

稿

稿

稿

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 一卷尘封的杰作
被误判的真迹?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卷现身
品画|仲夏时节,品宋徽宗《写生翎毛图》
大英博物馆授权《宋徽宗·写生翎毛图》首次出版面世丨私享艺术
宋徽宗赵佶 宋 《写生翎毛图》
赵佶“一手遮天”的艺术史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