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畔胡同文化】--兴华胡同里的前事今忆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是还原老北京历史风貌、提升城市品质、造福子孙后代的壮举。自2017年4月开始,什刹海街道上下齐心攻坚克难,严格落实“十有十无”标准,展开地区环境专项整治,逐步打造出一批“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精品胡同。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整治,

胡同街巷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然而要想真正全面打赢这场

背街小巷治理攻坚战,

还得强化古都风韵的保护,

挖掘胡同文化内涵,

讲好西城故事。


  

  那么,今天咱们不说别的,说说咱什刹海的胡同文化吧!


兴华胡同里的前事今忆

  北京西城兴华胡同位于平安大街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520米。历史悠久的兴华胡同曾经是一个宗教风俗与文化艺术兴旺发展,互相影响的交流之地。不少名人与风俗如今都成为了这里口耳相传的传说。

居住在兴华胡同的名人

  兴华胡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胡同因内有明代初年兴建的兴化寺得名,明代曾称兴化寺胡同,清代称兴花寺胡同、兴化寺街。解放后1965年更名为兴华胡同。

  兴华胡同整体结构十分整齐,胡同连接定阜街、五福里、旌勇里、东西福寿里、东官房等地。兴华胡同42号曾为清朝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府邸。康熙十年,随着索尼家族的权力膨胀,逐渐将当时的兴华胡同(当时名为兴化寺东街)东北侧数间院落收入自家范围。

  兴华胡同13号为北京辅仁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故居。北京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兴华胡同北侧定阜街上。北京辅仁大学创立于1925年,原名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辅仁大学曾为民国北京四大名校之一,学术上以文史类见长。兴华胡同地处辅仁大学南侧,兴华胡同内曾有两层小楼作为辅仁学生宿舍,很多辅仁师生在此留下足迹。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胡同习俗


  兴华胡同地区内宗教文化遗址丰富,今师范大学操场附近即为明兴化寺原所在地。旌勇里地区曾有嘉兴寺、半藏寺、旌勇祠、城隍庙、法华庵等地。

  兴华胡同最著名的风俗便是“火判”与“城隍出巡”。今天的地安门西大街129号旌勇祠以北曾为城隍庙,在民国时期曾为宛平县政府。当时城隍庙内有一“火判”塑像,旧时每年什刹海地区都有城隍出巡和点燃“火判”进行祭祀的活动。这项活动在当时京城独此一家,直到清末由于财力不济才逐渐终止。


延伸

兴华胡同旧俗


“城隍出巡”与“火判”

  什刹海的兴华胡同历史悠久,曾经保留了很多在旧京城里都十分罕见的传统习俗。其中位于地安门西大街129号的城隍庙,就曾有着“城隍出巡”和“烧火判”的习俗。

全城围观的城隍出巡

  《辞海》中记载“城隍”最初是指古代城市的护城河,在民间故事中又被认为是“土地神”的上司而被称为“城隍爷”即专收恶鬼的阴间之神。旧中国城市在每年清明过后大多会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名曰“收鬼”。

  《燕京岁时记》中曾有记载“每年四月二十二日宛平县城隍出巡”人们将制作好的城隍塑像抬至宛平县衙,由知县公服致祭后抬到城中“出巡”。队伍锣鼓开道,仪仗庄严,许多平日香客扮演判官、鬼差、罪犯等陪同游行。游行的队伍出发后先要到达旧京城西北角太平仓的土地庙上香,然后行至护国寺街,经西四北南行至西单附近的刑部街后折至位于今天金融街的成方街城隍庙,将城隍塑像运入庙中“参禀”休息。

  在成方街游行人员休息一段时间,至子夜时分,游行进入“禀辞”的回程阶段。返回路线与来路不同,游行队伍经广宁伯街、锦什坊街、阜成门内大街,在历代帝王庙前须下马致敬。而后经西四牌楼、护国寺街、定府大街(今定阜街)、龙头井胡同至皇城根再返回城隍庙。

  城隍出巡在当时的京城可谓是一大景观,巡游时跟从围观者甚多。这项不知何时开始的活动直到清末光绪年间逐渐停止。

祈求火眼金睛的火判

  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按旧京城的惯例大街小巷夜晚都要张灯结彩,举办灯会来进行节庆。而在宛平县衙的城隍庙里,除去照例设置灯会和应节食铺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传统就是祭拜“火判”。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焚烧判官可以实现驱邪除秽,红红火火的寄望。

  所谓“火判”实际上就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高约四五尺,外形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是一个大砂锅,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上面写着“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八个大字。在神像里用煤生着火以后,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两乳冒出,围观的人很多,这也是灯节观灯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观。

  清代柴蕚在《梵天庐丛录·火判》曾记载:“京师旧俗,上元夜以泥涂鬼判,尽空其窍,燃火其中,光芒四射,谓之火判。”据说当时人们通过让火判眼鼻冒火,寓意火眼金睛,人们在火判官点燃时祭拜祈祷。其内容多为保佑身家安康,也有一部分人则是向判官申述自己遭到的不公待遇,希望神明能够为自己主持正义。


兴华胡同里的陈垣故居

  兴华胡同13号(原为兴化寺街5号,上世纪60年代改今名),是一座典型的老北京的四合院。这里就是昔日辅仁大学的校长,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的故居。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

  20世纪20年代,陈垣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陈垣在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曾亲历了抗战时期北平的沦陷。在北平沦陷之前,陈垣为了保护沦陷区抗战青年学者,忍痛放弃大学南迁。陈垣曾说:“余如南归,辅仁大学数千青年,有何人能代余教育之?沦陷区正气有何人能代余支持倡导,且余之图书,又不能全部带去,只身南逃,尤属不宜。”

  在北平沦陷期间,辅仁大学成为了沦陷区滞留爱国学者的灯塔和避风港。校长陈垣坚持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伪教材,不将日语作为必修课的抗争精神,为辅仁大学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称号。

  陈垣于1971年去世,其兴华胡同故居一度被改为大杂院。相传陈垣的学生、历史学家白寿彝曾在此居住。如今此处已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院子中央安置了一座陈垣的半身像。

文丨王安

摄影丨王鹏飞


扫一扫

关注“北京什刹海

微信:bjshichahai

很多人来什刹海是为了寻找诗和远方

而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守望

每一天每一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兴华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九十四)
北京系列胡同故事(133):兴华胡同
什刹海地区文人的书斋雅号(1)
陈垣故居(北京)...岳强
北京城里的名人故居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垣
定阜街:清朝时期府邸多--王之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