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着


上周末重温了一部经典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述普通人福贵一生。

看过原著,也不止一次看过电影。从改编的角度讲,电影比原著好,影片结局看着福贵一家老弱病残支撑起来的四个人一起吃团圆饭,为了新生活而畅想未来,给荧幕前的观众带来无尽的希望。

从创作的真实性来看,原著比电影更符合现实常理,也比电影更凄惨悲凉,令人悲哀难过的同时为主人公经历残酷命运仍乐观生活而感到无限震撼。

原来普通人的一生,如此坎坷不平。



主人公福贵是个败家子,仗着自己是地主家的儿子,日夜沉沦在赌场,被人下套,输光自己的祖宅,直接将耄耋之年的老爹活活气死。赢得福贵祖宅的龙二后来成为地主被打倒,当众捆绑,游街示众后枪毙。

福贵不禁感到一阵后怕,房子要在自己手上,枪毙的人可就是他。输掉祖宅却死里逃生,躲过一劫,从此变成叮当响的穷人也不冤,正待福贵摩拳擦掌立志要有一番作为时,他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壮丁,战场血肉横飞,他吓破了胆,一路心惊胆战小心翼翼提防着,为的就是活命,活着回去见到他的老娘、妻子、女儿、儿子,该多么好!
福贵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正经历一系列变革与动荡,贫穷不止福贵一家,许多和他们家一样的老百姓,穷得揭不开锅。

福贵运气好,最后活着回到家里,但一切却发生了变故,老娘死了,女儿哑了,妻子背着孩子在胡同里给人烧开水,艰难谋生。

物质穷不可怕,心不能穷,家里还有妻儿要养,福贵很想让日子变好,他有出色的手艺,专门为人唱影子戏,他热爱生活,充满希望。



此后数不胜数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悲苦笼罩着福贵一家人,一次意外,福贵的儿子有庆在学校死了,一家人撕心裂肺痛哭流涕心碎至极,儿子的死击垮了妻子的精神,她从此郁郁寡欢,积郁成疾,一病不起。



在苦水里浸泡久了,很容易成为“祥林嫂”逢人便诉苦,时间一久不惹人嫌也讨人厌。福贵没有,妻子也没有,他们还有女儿凤霞,她逐渐长大成人,出落的大方水灵,除了是个哑巴,挑不出一点儿毛病。

她和一个瘸子结了婚,生孩子时遭遇大出血,而医院又被红卫兵接管,在没有临床经验的一群丫头的慌乱处理中,失血而亡。

对福贵来说,活着的残酷在于一点点剥夺他所拥有的,从祖宅到父母,从儿子的死亡到女儿的离去;而活着的幸福则在于他虽经历这一切,仍然保持平静乐观。

精神上他没被打倒,电影中他没哭,反倒在电影里展现很多笑容,有发自肺腑的、充满希望的、无可奈何的、真诚期待的,看着让人辛酸,苦涩,感动,泪如泉涌。


现代社会与福贵相似的是这两天刷屏网络的二舅。二舅是个残疾人,虽身体残疾但心不残。福贵也是,日子穷,心不穷,遇到上面的“组织”来家里收钢铁炼钢,福贵悉数将家里的钢铁全部捐献,甚至连吃饭的锅也不要了,被好心的“组织”劝了回来。

这乐观的本源到底源自于哪里?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越发达,人们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仔细想来,福贵与二舅所处时代虽不同,但仍处于同一个世纪,故土难离,乡情难断,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环境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以及彼此形成的能量场,对人的心灵有抚慰治愈作用,这是乐观的来源之一。

来源之二在于他们浓厚的家庭观念,福贵一辈子为家人而活,家人占据他生命历程的黄金时代;二舅亦然,为自身糊口,去做木工,后收养女儿宁宁,女儿长大成人了,出钱为女儿买房,为家人打造独一无二的家具。

二舅年纪大了又照顾老娘,为人厚道,经常帮村里人的忙,彼此熟悉,来者不拒,有一种乡间的朴素情感流动着,为他人付出的同时让生命乐于奉献,在一来一往中,感受活着的本真,而非充满思想负担的“工具人”。

时代飞速发展,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远离从前的动荡,长久的和平带来的问题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越来越弱。

用黑川伊保子的话来说,我们总在追求更优异的成绩、更优质的生活、更好的评价、更高的社会地位,还要不断与周围人攀比,到底谁能成功的更加轻而易举。

如果一直与心灵上的饥渴共处,活在他人的视线与评判之中,那么无论再怎么艰苦奋斗都难以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如此一来,便会带来一个悖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反而比活得比生存在残酷环境中的人更疲惫。


疫情算战争吗,我们算在和平年代吗,当前内卷加剧,身处大都市,人被焦虑感包围,被无力感席卷。我时常想,这是时代的问题,不是个人之力造成,只要把问题归结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弊病,所遇到的问题便能解决一半。

另一半需要自我调整,比如福贵和二舅,在他们那个时代,遭遇种种惨烈的现实,依旧如野草一半活出自己的气息,哪怕苦难重重,也要拿出红军长征般的魄力与勇气。

既然活着,就要活着。


在他们那个时代,除了动荡,还因充满不确定而存在机会,社会整体态势是昂扬向上的步调,人们抱有希望。现如今,80和90后的退休延迟一定会履行,房价的居高不上甚至烂尾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长期被疫情打击的各行各业难以释放活力。

当社会环境变得充满确定性,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孤身一人,远离故土,漂泊无依,信念感减弱,遭遇精神危机的可能性变大。

不要忘记身后的家人,他们也在用力“燃烧”自己,倘若能够彼此支撑,就是向前迈进的持续;假如不能,原地停留一会儿,稍作休息,或许遇上同行者结伴而行;如果还是不行,就地“躺平”,活命要紧。

活着,大抵该学会因地制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的苦乐
这本书让我明白:贫穷或富贵无法伴随一生
关于活着
这是一部好多人都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今日头条
追逐幸福——活着
《活着》火了几十年,改编电影却被禁播几十年,究竟是什么魔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