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马笛论集

白马笛论小辑之一
经常看到朋友们探讨笛子的技术问题,我也想在这里讲讲看法。
我认为笛子演奏有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二是艺术,所谓技艺。
没有全面的技术,就不能完成无止境的艺术表达需要。
没有艺术的境界,技术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生命的枯枝败叶。
笛子的技与艺需要同时向前发展。
我所接触到的笛曲中,就技术层面讲,难度最高的不是《愁空山》,而是《野蜂飞舞》。《愁空山》几乎每个职业演奏家经过短期练习都可以掌握。而《野蜂飞舞》则不然,要达到每分钟180拍的速度和将近三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符颗粒清晰流畅,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演奏方法和长期的半音指法训练基础才有可能。
技术的难易就象百米赛跑,是有尺度可以衡量的。而艺术的境界,则常常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很难断言高低优劣的。
刘森笛派艺术历来是二者并重。刘老师在五、六十年代开发半音技术演奏《霍拉舞曲》《云雀》等曲目,对笛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同时,他在《牧笛》《小放牛》《山村小景》等笛曲演奏中追求的如歌唯美无笛天成等韵味状态境界,更是在笛坛呈现出一道吸引一代代笛家追随仰慕的风景。
我非常希望年轻一代的笛子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了解熟悉并研习刘森笛派艺术,必将收益非浅。
刘森笛派是经过数十年一代代笛家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客观存在,产生了简广易、黄尚元、李镇、李增光等许多著名笛子演奏家。黄尚元、戴金生、周林生、张旭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有大量刘森研究专著和文章发表传播。过去有新派、京派、刘森派、如歌风格流派等等提法,前些天我曾与周林生老师探讨,都倾向于称刘森笛派。当然,刘老师一直不愿意挂他的名字。但刘森二字已是中国笛文化的一个符号,超出了他个人的意义,由不得他是否同意了。这可以说是大家、也是时代强加给他的。
刘森笛派注重科学方法和如歌理念,这是提升技艺和境界的需要。
很早以前,黄尚元老师曾对我的师兄李镇说:“吹不了《江河水》、《霍拉舞曲》、《云雀》,你就不是最好的演奏家。”现在,我看还要加上一首《野蜂飞舞》。竹笛艺术应当不断攀登新的技艺和境界的高峰。
演奏技术的发展创新,是为了拓展乐器的性能和艺术表现力。
为技术的技术往往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用鼻子吹笛。
而笛子的半音技术
,除有利于演奏高难度乐曲需要外,由于提高了每个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对于整个演奏水平和艺术品位的提升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作用。这其中的奥妙和益处,只有吃过这个葡萄的人才体会得到。我今天把话撂这儿,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演奏家若仍然不能很好掌握运用半音技术,定会被视为落伍和低能。
鼓励和推动文化艺术各种风格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针对我国科学文化领域曾经长期遭受封建垄断的历史教训而提出来的。没有齐放和争鸣,大家就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领先的技术、超越的境界,蕴藏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许多生机勃勃的文化创新力量,就得不到应有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平台。这种历史遗留的惰性毒瘤没有消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坚决不能废弃。
“似人声歌唱”,只是刘森笛派艺术的一个表象特征,远远不是全部。刘森笛派艺术的重大贡献在于:在前辈笛艺的基础之上,跳出了民间初级粗放的地带,开创了一条由崭新的科学方法、尖端技艺、先进理念、唯美品位神韵和自如天籁境界等一系列创新因素构成的整体演奏风格之路。这也是五十多年来众多笛家对之钦佩仰慕纷纷效仿并梦想企及超越的根本原因。如果这次研习班能顺利办起来,希望朋友们来亲自接触体会印证。我相信大家定会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艺术的高低在于境界。但高超境界需要科学先进的技艺和理念来支撑。阿炳那个时代的刘天华先生,就是一种科学先进尖端的二胡艺术代表人物。在五六十年代,刘森老师以《小放牛》《牧笛》》《山村小景》《霍拉舞曲》《云雀》等一系列经典笛曲,成为当时先进科学尖端笛艺的代表人物。他的这些作品至今很少有人能够演奏到位,其原因正在于没有很好掌握融化其科学先进的方法和理念。
周老师您好!您的看法我深表赞同。对于您与黄老师、张旭老师曾经的争论,我一直认为其中各有所长,应求同存异。重要的是,大家都对刘森笛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您说得对,刘森笛派是中国笛子风格学术流派,决不应搞成帮派宗派。我们在宏扬刘森笛派艺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流派艺术的相互学习交流,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这也是我们一直所期望的。关于新派的提法,我也与您同感。前不久我曾与刘森老师探讨,刘老师也不同意此提法。刘老师说:“我们要是新派,那别人不都成了旧派?”您说的对,还是称刘森笛派为好。非常感谢您的悉心指点。
4月25日上午,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为我研制的哨笛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鉴定会。鉴定会邀请到了刘森、冯光钰、乐声、刘正辉等多位国内笛子演奏、乐器制作、研究等方面的大师级专家。会上,我用哨笛演奏了《牧笛》《红军哥哥回来了》《云雀》《野蜂飞舞》,午宴上,还献上了我新编创的一曲《五哥放羊》。刘森老师在发言中讲出一句新颖独到充满哲理的话:“形式的改变,改变了传统笛子的内容和意义。”乐声老师认为:“这不止是一次改革,更是一种发明,可以说是改变了笛子两千年的历史,使笛子的技艺提高了一大步,出现了新的境界。”会上,我还荣幸地获得了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和北京乐器学会联合颁发的“哨笛研制特别贡献奖”。专家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赏是出于对我的鼓励,我会继续不懈努力,为笛子事业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哨笛之于笛子,是补充,不是取代,刘森老师也这样看。我的演奏体会是二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至于哨笛性能超过普通笛子,主要是指音域宽、易掌握和稳定性带来的想奏什么就奏什么,想怎么奏就怎么奏,口舌气指均可轻松自如、随心所欲的演奏状态。哨笛也有它的弱点,比如低音震动频率弱、整体强弱处理有一定局限等。
哨笛只是在笛子的吹孔旁安装了一个哨嘴来代替嘴唇风门,可以轻松自在、随心所欲地演奏。除此之外与普通笛子看起来完全相同。但演奏起来,正象刘森老师所说,形式的改变,改变了它存在的内容和意义。产生的变化往往是想象不到的。我的体会是,使气、舌、唇、指乃至意识都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解放。音域和性能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可以辅助训练唇功和矫正口风,时间长了,就在口风处出现一个椭圆型的风槽,再吹普通笛子时感到非常容易控制把握。
所谓难易,当然是指技术层面。衡量艺术境界很难找到统一的尺度,而衡量技术难易,则如同百米赛跑,那是显而易见的。《愁》虽然长达20分钟,但从手指技术层面讲,都是常规技术,其中那段双吐基本没多少半音。而《野蜂》虽然短短不到2分钟,却从头到尾都由半音乐句构成。至于循环双吐,二曲都用,连音演奏《野蜂》那是西洋长笛。二曲的技术区别恰恰在于半音技术。在竹笛界,半音技术仍然是一个待开发推广的新的技术领域。据我所知,一些能演奏《愁》的演奏家至今仍认为中国竹笛练习半音技术没什么意义和用处,就别说是努力去学习掌握了。特别是很多演奏家仍然指肚按孔,关节僵直,其传统习惯方法就决定了是无法按乐曲要求演奏《野蜂》的。每分钟180拍快速演奏《野蜂》并非拼速度,而是乐曲艺术表达的需要。没这个速度,就出不来野蜂嗡嗡飞舞的艺术效果。刘森笛派开发出的半音演奏技术,其科学的方法要领非常关键,不是随意摸几个半音就能到位的,需要按照科学正确的方法长期练习才行。这些道理若不深入了解接触,也是很难真正弄明白的。
要吹好一首最简单的曲子,也必须具备经过长期练习获得的基本功底才行,更何况是高尖端的技术。
我初学时也是指肚按孔,后来曾指肚指尖同用。正是由于演奏半音技法高难乐曲的需要和发现了它对于演奏一般乐曲所产生的意外韵味效果之后,最后才确定用指尖按孔的。至于演奏《野蜂》像不像?艺术表现的事能这样问吗?有一次开会,有人向一个舞蹈家诘问:“你那只手向前一绕,是什么意思啊?”舞蹈家无奈地回答:“你还真把我问住了!”我也只能说:艺术是决不能用像不像来衡量的。说到每个半音音符是否经得住推敲,那是个水平高低、功底深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用小提、钢琴、二胡等演奏《野蜂》规律都是一样的。关于八孔笛,革新实验当然是好事,但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这也包括我新研制的哨笛。六孔笛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才定型的。曾有人给象棋加刀枪棍戟,但大家还是喜欢32子玩法,不过棋艺却至今仍在不断开发创新,就像我们六孔笛的技艺仍在不断开发创新一样。
练习《野蜂飞舞》怎么快起来,我的体会是:舌快指快,方法科学,意识到位。要想快,就要做到动作小,提高舌尖指尖的轻捷灵敏度。在舌指配合中,意识到位非常重要,如同踢足球,在球到来之前就应当清醒意识到如何把握轻重缓急将它踢到最佳方向位置。
白马笛论小辑之二
非常高兴朋友们关心和探讨指尖按孔半音指法。刘森老师有个说法,意思是把六个指孔看作一道贯通的沟槽,让指尖在上面按音序滑动。对于右面执笛者来说,这显然是上行向左,下行向右。我的实践体会是,遵循此规律的同时,右手还有变化,中指和无名指是偏向前后挪动的,上行时指尖往后抠,下行时再推回去。另一个要注意的是,搭在笛子上面的手指关节都是自然弯曲的,而不能是僵直的,这样手指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如灵敏。
指尖按孔是一个全新的演奏概念系统,它不仅是为了演奏半音技法,更是为了提高手指的灵敏度和感应度。从生理学角度讲,这可能与手指末梢神经有关。由于手指活动能力增强,更加自由随意,演奏效果风格韵味都会随之产生奇妙的变化。这次研习班,我希望用十来天时间,把这些概念,包括刘森笛派艺术的其他技艺方法要点和理念清晰明白的交给大家,回去后练习时就有了选择参数和明确的方向目标,练习起来也就更有兴趣,提高也快了。
指尖按孔好处多,你先试着吹吹半音阶和《霍拉舞曲》,试着试着就丢不下了。因为人总是不甘于落后,喜欢不断向前向上走的。
指尖按孔只是要有一个习惯过程,按道理说应当比指肚按孔有更多的伸展空间。我吹每个调的笛子都是用指尖按孔。吹《野蜂飞舞》用的是大c调笛子。我是个中等身材的人,手并不大,我能的,大家应当都能。
我体会,指尖按孔的要领是:手指与笛管基本呈小提琴持弓按弦状、关节弯曲、指尖触孔、动作轻小、有节奏感。
小笛子手指滑动受限时,尽量用指尖就会好些,手指过粗还可适当前后滑动。半音声音不够明亮是正常现象,因此也由弱点变成了特点,产生了一种别样韵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运用气息和感觉来把握协调控制使其音色统一。
这只是我的体会。用同样的气息控制力度同时演奏半孔音和全孔音,前者音色总是虚暗一些,这是正常现象。因此奏半孔音时需要用气息的冲力适当加以弥补,奏全孔音时又需要适当收敛。习惯半音指法演奏的人对乐句音色的统一有一种自然调控意识和本能,这是只能意会而难以言表清楚的一种艺术感觉,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才能感悟得到。你细听刘森老师演奏的《霍拉舞曲》与简广易老师演奏的《流浪者之歌》,那音色的“明亮”与传统演奏家们音色的“明亮”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正是刘森老师所说的,形式的改变使内容和意义产生了变化。
对半音指法目前有争议、不统一是正常现象,但渐渐就会在不断实践发展中产生相对符合艺术规律的主流认知。
你对这些领域都熟悉吗?你都亲自去探索实践过了吗?一看到什么就摇头说不,对什么都不去深入了解和认识,那又怎么能获得真知灼见呢?
没有人能统领笛界江湖,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推动笛子艺术事业的发展潮流。
刘森老师笛艺精湛、境界超越、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堪称一代宗师。因此我才又把大量精力从写作转移到宏扬发展刘森笛派艺术上来。我觉得值!
真正的艺术精品,才会使人百听不厌,就像李白的诗让人百读不厌一样。百听不厌,是衡量一个作品、一个演奏家是否真正优秀的试金石。
刘森笛派艺术是由几代演奏家和爱好者共同打造出的一门集科学方法、先进理念、创新技艺、超越境界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流派。希望大家能有兴趣深入了解熟悉和掌握其基本风格韵味状态,进而领略享受其浪漫神奇、令人百听不厌的无穷风采魅力。
vfxiaoyiren 笛友总结的学笛十字很有意义。
我再加一字:“好”----怎么好吹怎么吹,怎么好听怎么吹,什么好听吹什么。
只要感觉好,就有了兴趣。为了做到好,就会孜孜不倦地去求索,去研习,不断提升技艺和境界,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满足。
我祝愿大家:轻松、快乐、潇洒、浪漫吹笛。
白马笛论小辑之三
说吹管类演奏《霍拉舞曲》没有气韵?演奏《霍拉舞曲》就是“不明智和愚蠢的”?用此高论来评价说此话的人倒最合适。殊不知,演奏不出《霍拉舞曲》气韵的人,演奏中国乐曲也同样找不到气韵。此论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
还听到有人说《野蜂飞舞》是纯技术表现的乐曲。这也同样是一个误区。《野蜂飞舞》本是一部外国歌剧里的音乐片段,后被移植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竹笛等独奏曲目,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无庸置疑的经典价值。因为它难度高,不易掌握,就将它打入没有艺术性、纯技术性练习曲的行列,显然是出于一种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本能排斥心理。把它当纯技术性练习曲演奏的情况虽然存在,但那只是一种初级的演奏状态,并不能概括全部。这一作品经典就经典在它的高技术性与高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看不到或感受不到其高超的艺术性,原因在于欣赏者、演奏者的眼光和感悟能力,而不是作品的错。
《野蜂飞舞》必须达到每分钟180拍才能奏出较好的艺术效果。这个速度用双吐循环换气一贯到底是很难做到位的,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影响到乐曲表现力的自然充分发挥。我只是在个别乐句较长的地方为了补气适当运用了双吐循环换气技术。
古代的诗人们皆好笛琴,而今的乐手们却大多无暇弄诗了。
近来发现笛坛诗风又起,这才是吹笛人应有的品位啊!
吹笛人一定要通诗书,这对吹笛有说不尽的益处啊!比如书法讲“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书法的每一笔,如同吹笛的每一音,都要有来有去,有骨有肉,不可忽略的。诗书中的情趣、品位、意念、境界都是提高笛艺的标杆和明镜。多多实践,细细揣摩,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哨笛不仅自身有着许多优于普通传统笛子的独特性能,而且由于是口含圆形哨管吹奏,时间一长,就会使嘴唇自然形成一道风口,再吹奏传统笛子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不仅口风圆正,而且自然练成了嘴唇四周均匀的肌肉和正确的形状。经常轮换吹奏哨笛和传统笛,会发现许多平时发现不了的吹奏原理,使练习更加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演奏效果。
刘森老师常说,形式的改变会产生内容和意义的改变。哨笛虽然与传统笛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但它毕竟改变了吹奏的形式,因此也引出了一个整体演奏概念系统的改变。这些是想象不出来的,需要亲身去实践,去体验。比如气息,哨笛虽然减弱了节制气流的功能,却给整体气流的变化提出了新的命题,打开了新的空间,因而也产生了新的方法和理念。
有人说哨笛的表现力受到限制,这纯粹是一种想象。我前面讲过,这是一个新的演奏概念系统,只有亲自了解后才知道。它的主要特点是:省力方便、易于掌握、音色柔和、性能稳定、音域宽广、自由松弛、随心所欲。无论是吐音手指还是意念发挥等,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要是见过我演奏,就决不会这样说了。我演奏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牧歌里的百灵鸟》《红军哥哥》《云雀》《野蜂飞舞》《江河水》等,传统普通笛子是很难奏出那么好效果来的。至于注塑哨笛,已有研制计划,但那是主要用来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的,与“特制笛”和“精品笛”的演奏效果是不能相比的。“特制笛”和“精品笛”将是支支出自名家之手,这点大家可以放心。
传统笛演奏的气流变化很大程度是靠嘴唇节制,而哨笛由于口风大小和角度已由哨管固定,气息的变化就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的运动。在研习班上,我曾讲到传统笛演奏技艺的四个尖:1、心尖提挈气脉;2、唇尖节制气流;3、舌尖点化气浪;4、指尖携浪神游。演奏哨笛时,唇尖的作用失去,心尖提挈气脉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至于如何用心尖提挈气脉,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心尖是纲,气脉、气流、气浪等是目,纲举目张。这个话题以后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再慢慢探讨。
在秋天1笛友你好!你感受到了“心尖这个概念,是针对呼吸中的动力以及气息控制而言的。心尖是气息的动力,吸气靠心尖,控制气息也靠心尖。心尖就在心口窝那个位置。”首先,我觉得你很有悟性。我体会到的四尖中,心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心尖提挈气脉,这应该是演奏水平到了一定高度时才能确切感受到的。我曾在《笛诀》一诗中写到“管是音弦气是弓”,笛管如琴弦,气则如琴弓。我们常常看到胡琴演奏家们的一个习惯动作,音头一出,随即端肩提弓,控弦收音,产生一种将声音提住的效果。我感觉那就是用心尖提弓。我们吹笛气流直接通过心窝处,心尖提气的感觉就更明显了。这也正是吹笛比拉琴更易于抒发情怀的主要原因。用心尖提挈气脉、抒发情怀,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这是吹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吹笛者最需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演奏中,它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常常是出人意外但更与人心灵相通共鸣的。
吹好任何一首曲子都不易,需要多听、多练、感悟乐魂、心唱笛随。
解决笛子的醒膜问题,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挖掉原来的竹质膜孔,然后再装上一个用玻璃钢或塑钢等材料制作的新的膜孔,这样,贴好的笛膜就不会因搁置日久而变化。见过我吹笛的人都知道,我的笛子从来就是拿起就吹,基本不怎么醒膜。
2009年12月20日,北京音乐厅,我息艺三十多年之后第一次登台痛快淋漓地演奏了一场。我多年的一个梦,这一天竟然得以实现,观众又是那样地给我面子,我感到非常满足,此刻仿佛还在梦中。从《马头琴之歌》、《牧民新歌》、到《小放牛》、《牧笛》,从《红军哥哥》、《塞北风》,到《野蜂飞舞》、《如歌草原》,吹笛,让我感奋,让我快乐,让我年轻,让我心潮澎湃、激情飞扬!我体验到了生命发热闪光状态中的极大的快乐和享受!感谢刘森老师的知遇之情!感谢刘兴汉老师、黄尚元老师的启蒙之恩!感谢我的第二故乡鄂尔多斯对我的关怀和厚爱!也感谢笛友们给我的鼓励和支持!我会以此为起点,不断给我们生存的这个美丽的世界带来更多真实美好、令人神往的笛声。
我一向不喜欢官场,尤其是有些官场衙门气息很重的学术机构。我只对我喜爱的艺术必恭必敬,诚惶诚恐,奉若神明。
《野蜂飞舞》,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所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后被移植为小提琴独奏曲,继而成为一支多种乐器纷纷效仿的世界名曲。我在七十年代初用竹笛练习演奏这首乐曲时,就是这个小提琴独奏版。息艺三十多年之后,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演奏这首乐曲,可以说是演奏得激情洋溢,淋漓酣畅。我深深地被他感染了!于是我拿出笛子摸着恢复练习,奇迹出现了!十几天后,我竟然又一音不差地练了出来,恰逢2009年4月北京哨笛鉴定会,我就用哨笛把它再度展示了出来,受到北京专家们的热情称赞。12月20日北京音乐厅我的独奏音乐会上,我又把它献给了广大观众,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我知道,除小提琴之外,还有钢琴、长笛等演奏版本,大都依照原版演奏。近来发现还有几种笛子版本,却与原版有很大的距离,有的甚至是面目全非,都有点不象是那个曲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乐曲的演奏者不具备演奏这一乐曲的高难技艺所造成。其中有的是删去了高难部分,有的是干脆随意择取容易演奏的部分加以拼接,原曲应有的速度、感性也都作不到,使乐曲的品位和意韵大大降低,让人们以为原曲就是这个样子。这样不仅折损了原曲的艺术性,更折损了笛子在世界乐坛的地位,让人们误认为中国竹笛不具备演奏这类世界名曲的品位和性能。我希望笛友们能重视这个问题,不能再抱残守缺、甘于落后了!我的想法是:要么不奏,要奏就要奏出小提琴版本那样的水平,不能让世人小瞧了我们的笛子!怎么办?奏还是要奏,但要想办法奏到位。要想奏到位,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理念。《野蜂飞舞》所需要的半音技艺是著名笛艺大师刘森先生40多年前开发出来的。刘森笛艺是一个全新的科学演奏系统,是由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技术、理念、境界等构成。掌握了这一科学演奏系统,在整个练习和演奏过程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我曾用一首小诗概括这一理念:“管是音弦气是弓,舌尖点化指尖灵,心中无笛乾坤小,浪漫时空天马行。--〈笛诀〉”。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了解、研习刘森笛派艺术,加强各笛子流派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国笛文化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我的意思是:原作是经典,我们没有理由去删改它。若要删改,就应比原作更好,更经典才是。因为《野蜂》这个作品我已练习和演奏了千遍万遍,对它有一种偏爱,希望看到它保持完美形状。“其它演奏家的都不值一提”是您说的,我可没这意思。一个演奏家奏不好《野蜂》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我们的许多演奏大师都奏不了《野蜂》,但这丝毫动摇不了他们的大师地位,您说呢?任何一位演奏者都难免有缺点,交流探讨是为了提高。也欢迎您给我指出确切存在的缺点,我会感谢您。
这个讨论非常好!虽然楼主有些脏话,与我素不相识却表现出如此愤恨,我不计较。讨论能使事实道理、好孬高低、智慧平庸、科学愚昧等区别更加界线分明、清晰可见。利大于弊。我表示欢迎!也想多听听大家的看法。
只想说一点:我重返笛坛,意在展示一种新型竹笛--哨笛,和一种先进笛艺--刘森笛派艺术。“天下没有第二人”这话我从没说过。我见过类似的赞语,从来都当作鼓励鞭策和努力目标,从不因此而“志得意满”,因为我并不觉得这点成绩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不想利用别人的赞语来吹捧抬高自己。说实话,你还没看到更热情的赞语就如此受不了,若看到,还不知要怎么生气失态呢。不怕你生气,我不妨再让你了解一些--2009刘森笛派艺术研习班总结会上,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蒙古族笛子演奏家刘兴汉先生发言说:“中国笛坛有两个人空前绝后,一个是刘森,一个是白马。白马的演奏技艺,五十年内不会有人达到。”当时在场的有来自全国的数十位演奏家和笛友。听过我演奏录音的素不相识的笛友们纷纷发来短信给我赞扬和鼓励,诸如“无人能比”“又一座奇蜂”“天才”“笛坛传奇”“给笛坛带来巨大震撼”等等,你见了更该暴跳如雷了!且请息怒,我也没把这些看得有多重,你就更不该伤肝动脾了。我从不敢“自我吹嘘”,只是从不迷信什么大师显贵,只有一片对艺术的坦诚和执拗,因此可能被人误解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若真如此,还请多多包涵。我虽然一向充满自信,但实在也诚惶诚恐,生怕对不起笛友和观众。不过一想到我只是宇宙间一个真实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呈现,以哨笛特有的性能优势,纵情无忌地展现我所喜爱的刘森笛派艺术浪漫神奇的魅力,以一个宇宙自然普通生命的资格,把自己最美好生动的状态释放展示出来,还给众生,还给世界,还给宇宙自然,也就可以坦然面对了。可以庆幸的是,我息艺三十多年来首次登台,就走进了梦中的北京音乐厅,用我少有顾忌,忘情投入的状态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其中虽然还有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瑕疵和不足,但观众却是那样地通情达理,给我面子,我内心无比感激!无比欣慰!我就是我,一个真实的生命,一次真实的呈现,把它融入了观众,融入了自然,我享受了这一过程,也给了与我心灵相通的人们不同程度的生命的快乐和享受,我就满足了。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不刻意让哪些演奏家接受我。更不打算与什么人争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的,来者不拒。排斥的,敬而远之。
我只希望我的笛子,我喜爱的刘森笛派艺术,成为一道人文风景,悦己悦人,把我们这个美好的生命世界装点得更加美好宜人!
我指的脏话不是这句,楼主自己回头细看去吧!你的骂人话我不想沾手复制。
至于吹牛,不过是你的感觉。我只讲事实,不讲空话,从没想过更没说过谁天下第一这种事。你可以拿出具体问题来讨论,别拿感觉来作证据。不要把别人对我的的称赞算作我自己吹牛。有些赞语我本来是不愿透露的,今天是被你激了出来。说到《野蜂飞舞》的技术难度多高,你如果是个职业吹笛子的,一定会知道。但话说回来,我已讲过,能吹好《野蜂》并没什么了不起,很多大师都吹不了,也丝毫动摇不了他们大师的地位。重要的是笛艺的发展进步,而不是谁高谁低的地位。地位在人们心中,而不在头衔上。如果你不喜欢什么,就远远躲开它好了,没人会怪你。笛子艺术的发展进步是客观存在,不是某些人的意志可以阻挡或转移的。你若认为我的这个《野蜂》不好,那么你拿出个好的来,只要是发展了,进步了,大家自然会向你学习。至于说“怕大家笑话”,那是属于你的顾虑。我并非一不学无术的空手道在这里比画,大家怎会笑话?如果你无意讨论一点实际的学问,我俩的争论就到此吧。不过我还是要感谢你,让我在《白马笛论小辑》里又增添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字。
菜摊主人笛友你好!非常感谢你的理解和支持!我已感觉到高处不胜寒的含义之深。不少人生活在平庸的笼罩之下还自以为满足,而且排斥抵制进化。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只能理解和谅解,硬着头皮前行,走自己的路,让甘于落后的人继续在那里等着看他们期待的笑话吧。可以放心的是,中国的竹笛文化在不断走上新的高度,这是谁也拉不回去的。真正热爱笛子的人们即便不说,也会朝着他们看到的新的目标默默奋力向上攀登。
谢谢周老师!起风波是正常的,也是好事,让我们看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而且能起到很有益的对刘森笛子流派艺术的阐释传播效果。无聊小人总是有的,但那不是主流。先进的事物是标杆,会长久地立在人们心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那个高度遥望、攀登,包括那些穿着马甲的煽风点火者。我们面对的是宇宙自然、山川草木,我们是其中一个自在生命,我们改变不了某些不同的事物,只能是成长自己、提升自己、呈现自己,因此也不必在意其它那么多。我从风波中看到的,依然是一个美好的,让我们心中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世界。
谢谢陆少游笛友!《野蜂飞舞》这个曲子并非只能用哨笛吹。哨笛刚研制出来,而此曲,我在三十多年前就练出来了。我现在不能说话,一说就被指责为吹牛,可这是事实,我不能为表现谦虚而说假话。有人说,能把《野蜂》吹成这样的大有人在,我只能说他不具备鉴别的心灵和眼光。只有真懂笛子,真爱笛子的人才知道它难在那里,好在哪里。只有到了很高的水平才知道它是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需要从基本方法开始进行长期的训练。那种气息呆板、舌尖笨重、手指僵直的民间手法,是绝对奏不出我这个《野蜂》效果的。很多中国一流的笛子演奏家与我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没人不认可这一点。你看,这本来都是大实话,可有人又要指责我了!在他们看来,先进的笛艺应该在北京、上海,在国家级院校、院团,怎么也不应该在偏远落后的大漠草原,他们不习惯看到这一点,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跟他们说不清楚,因此只好停止与他们对话。我的这番话又要引来一些脏水了!从管他吧!
近日一场风波扑来,我一直认为是件好事。听到赞扬,把它当作甘霖,听到辱骂,把它当作粪肥,都是很好的滋养。这些天来,我就有很多收获,促使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内心也觉得更加丰富了。
看了很多的置疑,了解了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对某些事情的误解,特别是对举办研习班的各种曲解和指责,特致此告白,以正视听。
1、刘森笛派艺术研习班的主体研习内容是刘森笛派艺术,是传统笛子演奏艺术,而不是哨笛。哨笛将只是作为一种改良笛子给大家作一些介绍。用哨笛演奏的技艺同时也是普通笛子的演奏技艺,哨笛能做到的,除特别的高音外,普通笛子都能作到。这些都要在研习班加以演示介绍。
2、有关“白马与黄尚元老师、刘森老师的师承关系”,“为什么举办刘森笛派艺术研习班、演奏会、为什么打刘森笛派旗号”等问题,说来话长,在北京研习班上都会给大家一一详细讲述。
3、宏扬刘森笛派艺术是我们确定的一个长期发展项目,不是短期行为,我们希望通过传播推广刘森笛派艺术的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创新理念和超越境界,推动出人才、出作品,促进中国笛文化的整体快速提升,努力提高中国竹笛在世界乐坛的品位和地位。
4、费用已压到不能再低,我们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能持续顺利发展,也不能赔钱做。
值此起步困难时期,希望笛友们多多理解支持。欢迎大家光临北京研习班,我们共同切磋笛艺、共谋发展大计、共叙笛友之情。缘分难得,不要错失。诚恳敬邀!
我用哨笛与普通笛子吹《野蜂》在速度和清晰度方面是一样的。他(孤云乱飞笛友)是在暑期班见过的,你却没见过。没见过,凭想象,那肯定是不准确的。刘森笛派反对单纯炫技,重视韵味境界和生命意识,但同时也非常重视演奏技术的发展创新。至于说到《野蜂》的几个版本,你把几种谱子拿来一对比,就知道差距多大了。如果你亲自练一练这几个版本,你的体会就更深了。《野蜂》不仅要求技术指标,更要求达到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富有感性,即我们所说的韵味和境界。
志强笛友您好!看得出,您在诗词方面很内行,您说的都很对。我只是认为,我们写诗可以为了内容的需要而不拘泥于某些枝节。前些年我曾在一些诗词网上与诗友们探讨,经查阅发现,在唐诗中这种情形随处可见,我也曾举过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人诗作的例子,那些诗也同样标为格律诗,于是有专家说,唐代诗人们在平仄韵律上常常是比较灵活宽松的。由此我想到,世上肯定是先有的诗,后有的关于诗的理论和规矩,如同音乐,先有的曲调,后有的记谱及关于乐曲进行规律的理论。乐谱记录下了音的高低和节拍,却记录不了其内在的韵味和感性,因此一个好的演奏家不能只知道机械地演奏音符和节拍。写诗也一样,在不违背总体行律走向的前提下,在枝节方面有些甚至是由于不得已而出现的变异,反而能给人一种新颖生动的感觉。规矩反映的是基本规律,在应用时我还是认为不必拘泥。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今人。谢谢!
关于格律诗的入声字,我一贯的理解是:格律诗是要反复吟咏诵读才能得其韵味的,我们今人写格律诗只应把握其基本规律,而不应仍按古人的读法来规范平仄韵律,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古人那样的声调和发音进行吟诵,我们看到任何场合的格律诗朗诵,用的都是当代普通话。至于在个别情况下今韵与水平韵混用或者干脆错用,为了不因词害意,也应是可以的。大家都有各自的角度和审美取向,即便是古人,这样的情形也随处可见。这是我的观点和做法,很多年了,已成习惯。不一定好,请多批评。
白马笛论小辑之四(添加中)
2009年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年。春节刚过,刘森老师的笛迷、甘肃的李志鹏和安云二人乘车三天两夜远道而来鄂尔多斯学笛,我才有幸从他们那里得到我的老师(黄尚元)的老师刘森老师家的电话。与刘老师通了话,在电话里吹一曲《小放牛》给老师拜年,接着又给老师演奏了《霍拉舞曲》《云雀》和《江河水》,得到了刘老师的高度赞赏。前几天,我更有幸前往北京拜见了仰慕多年的宗师。四月一日中午,我一下从鄂尔多斯开往北京西站的列车,就直奔刘老师家。刘老师看了我的哨笛,接着我开始演奏刘老师的经典笛曲《牧笛》和《小放牛》。刘老师亲自娴熟自如地弹起钢琴为我伴奏。我俩只对了一下音准就开始演奏,真舒服啊!酣畅之至,享受之极!我们未经试奏,互不提示,竟然节奏情绪配合默契、似水如流,我感受到了一种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般的别样的快乐。随后刘老师和刘师母、女儿刘箫一家为我设宴接风,还有得讯赶来对我进行专题采访的《乐器》杂志栏目主编孟建军先生作陪。刘老师给我如此高的礼遇和对我演奏给予的极高评价,使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同时又隐隐感到有了一副重担。
我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森老师以《小放牛》《牧笛》》《山村小景》《霍拉舞曲》《云雀》等一系列经典笛曲,开创了风靡大江南北的一代如歌笛风,以其绝妙的韵味、脱俗的境界、超凡的技艺,成为各路笛家钦佩仰慕、纷纷效仿的一座至今人们难以企及超越的奇峰。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诗,“高处不胜寒”。五十多年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仑美奂的刘森笛派如歌妙响,竟然被淹没在一浪又一浪的浮躁声中而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和宏扬,实在令人惋惜。看到如此景况,我作为一个有幸被刘森老师认可的如歌笛派传承人,不禁萌发了把事业重心再度由写作转回到笛子上来的想法,为进一步传播、继承和发展刘森笛艺,努力提升中国竹笛的整体艺术品位,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准确领会和掌握刘森笛派艺术精髓内涵及演奏理念技法的中青年演奏家,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值此2010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鄂尔多斯市中国竹笛刘森笛派艺术研究会向各位研究员、会员及各位领导、老师、朋友和广大笛友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大家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哨笛鉴定会、刘森笛派艺术研究论坛、暑期研习班、研究会成立大会、白马北京音乐厅独奏音乐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走过了起步发展、成果丰硕的一年。
新的一年,我们愿与大家继续精诚合作、不懈努力,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和推广刘森笛派艺术,促进各流派艺术的广泛交流,推动中华笛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衷心祝愿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我和北京有缘。
昨天,2010年1月27日,我应邀出席了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市京民大厦二楼宴会厅举办的2010迎春联欢会。中华诗词学会、北京诗词学会的全体领导及北京地区的一百多名会员参加了联欢会。联欢会上,我用哨笛为大家演奏了刘森笛派代表作《小放牛》和《野蜂飞舞》。中国诗词界的诗人们对刘森笛派艺术的由衷喜爱和对哨笛这一新型中国竹笛的热忱赞赏令我深深感动。回想起一年来我的数趟北京之行,从拜见刘森宗师,到湖广会馆哨笛鉴定会、北京音乐厅独奏音乐会,以及这次迎春联欢会,我在北京见到了许多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又新结识了许多各行各界的老师、朋友和笛友,并得到了大家很多宝贵的支持、指点和鼓励。今天下午,我就要离开北京回鄂尔多斯家中准备过年了。再见北京!再见北京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我和北京有缘!我和大家有缘!谢谢北京!谢谢大家!春节过后我还会再来!再见!
趣话笛子双吐技艺三境界
我体会,练习演奏双吐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初学时舌头笨拙,吹奏时间一长就感觉舌麻气促、唇干指僵,确实吐得很苦,因此口中总是念着“吐苦吐苦”;
到熟练之后,舌头变得灵活了,舌唇气指配合也默契舒服了,于是口腔发音的形状也似乎变成了“舒服舒服”;
技艺达到自然天成之后,舌头动作往往处在似吐非吐、有无之间,因此口腔形状也仿佛是在念着“有无有无”。
从“吐苦吐苦”,到“舒服舒服”,再到“有无有无”,这也可称为笛子双吐演奏技艺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这位笛友提到的小范吹的《野蜂飞舞》我听过了,那只能算是用《野蜂飞舞》素材改编的一个简易版的练习曲。建议小范和笛友们试着吹原版,只要肯下工夫,掌握科学方法,就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
我的体会是要特别注意这样三个技术要点:
1、双吐时要让舌尖轻巧空动,不能点牙床或上颌,而是要悬空点化,口型呈发“疏忽疏忽”音状。动作一定要做到最小程度。
2、嘴唇控制的着力点要放在唇尖口风处,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控制。千万要避免大舌大唇松懈吹奏状态。
3、手指呈小提琴右手持弓左手按弦状,半孔指法为右手指尖前后搓动,左手指尖左右滑动,手指与笛孔保持最近距离。最好经常悬空持笛专门练习手指独立操控功能,日久天长,才能达到最佳合理协调状态和效果。
为促进中华竹笛艺术更好更快提升发展,鄂尔多斯市民族管弦乐学会、鄂尔多斯市中国竹笛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决定推出中国竹笛演奏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年系列活动:
1、中国竹笛演奏新方法新技术讲习班,从2010年4月起每周六下午三点至五点在鄂尔多斯开讲。主讲:白马。主题:中国竹笛演奏的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创新理念、超越境界。讲习笛曲:《小放牛》、《牧笛》、《山村小景》、《霍拉舞曲》、《云雀》、《野蜂飞舞》、《牧民新歌》、《江河水》、《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歌里的百灵鸟》、《如歌草原》等。
2、于4月和8月分别在北京和鄂尔多斯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国竹笛演奏新方法新技术研习班。
3、2010年8月21日在世界音乐经典、笛曲《牧民新歌》诞生地鄂尔多斯市举办纪念曲作者简广易先生逝世10周年演奏会,邀请有关演奏家和优秀学员参加。
4、对于能够正确掌握科学方法,按照乐曲速度清晰度要求熟练准确演奏白马移植(俄)里姆斯基名曲《野蜂飞舞》者,不论专业业余、男女老少、国内国外人士,也不论是否参加过我们举办的研习班,均可报经专家组确认后,获得由研究会颁发的一万元奖习金和荣誉证书。
我注意到了您在本论坛链接和转发了多篇有关刘森笛派艺术的文章资料。您做了好事,大家都能看到。
又看到您的这一跟帖,虽然成见依旧,但没有恶意。不管是谁,也不管他曾经说过甚么,只要不再无端漫骂、恶语中伤,我就不再计较。
因此,我愿意与您恢复对话,请您珍惜。
1、本帖虽是一则告示,但它的意义却不至于“毫无任何意义”。特别是,能“吹《野蜂》”,即“奖万元”的举措一旦付诸实施,至少要持续数年,对推动中国竹笛演奏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可想而知。您说是“毫无任何意义”,不知依据何在?
2、本帖所提到的《野蜂飞舞》,是单指白马移植的小提琴独奏版,并不包括您所说的“任何”其他改编或简易版的《野蜂飞舞》。它们的区别我想您早已知晓,就别激我再说得罪人的话了。
3、您建议“每期培训班评选出一个吹刘森曲目最优秀的”来奖励,是不可取的,不仅标准难定,而且弊多利少。现在就连大中学校都不提倡公布学生成绩了,更何况一个小小培训班,谁最优秀,由谁来评选,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我们选择《野蜂飞舞》进行嘉奖,也只是依据乐曲中舌唇气指配合难度显而易见的技术指标。
4、此举意在推广刘森笛派艺术,推动中国竹笛技术进步,鼓励能者,推出人才,而不是想要“靠这个《野蜂飞舞》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办班的目的也恰恰是要大家都能学会。只要你能达到该乐曲速度清晰度熟练准确度等技术性要求,即可得到万元嘉奖,不论你来自何方,也不论你是否参加我们的培训班。到时获得嘉奖的可能并非一人两人、十人八人,或许还要更多。我们正是希望越多越好,大家都来攻克难关,提升笛艺,快速形成一种崇尚进步、珍视人才、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笛坛新环境。您在这里提到了黄尚元老师,黄老师一生最大的遗憾正是:刘森笛派艺术的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创新理念、超越境界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广。这一理念在您链接转发的《黄尚元文集》里多有阐述。
您现在说话已很讲文明了,可见您已开始珍惜了。不是吗?
我希望大家能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实实在在、少讲空话。
您在跟贴中补充说“无论刘森、李镇还是李增光,均未必会继续参加白马老师的这类活动。”这显然又是一句没有道理和依据的空话。他们一个是我的知遇宗师,一个是我的亲密师兄,一个是我的同宗师弟,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主持举办的每项活动都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才会实施。您与他们素无交往,就请别再一厢情愿凭空想象了。
推广宏扬刘森笛派艺术、发展繁荣中华竹笛文化,是我们的长期任务目标,并不在于一时一事,更不是做给谁看的。
虽然你成见难改,我还是想再对你说一次:看你在论坛很活跃,一定也是个喜欢笛子的。我劝你争取参加一次讲习班,沉下心来当回事研习一下刘森笛派艺术新的科学方法和技艺,培育和提高一下你吹笛的信念和兴趣。若能练会《野蜂》,你的心态定会大为改观,从此变灰暗为晴朗,真正体验到吹笛的快乐和潇洒。
乐亚你好!至今非常怀念研习班一起快乐吹笛的那些难忘的时光。你远路迢迢从万里之外专程赶来学《野蜂飞舞》,令我十分感动。我也一直在惦记着你练习的进度。我为什么提倡大家练习此曲并设立了万元奖习金?因为它是一个技术标杆。一个吹笛者如果按照乐曲清晰度速度等要求吹好了《野蜂飞舞》,那就意味着他在舌指技术上已经无所不能了。因为要达到这一高度,首先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刻苦有效练习,才能达到这个高度。中国竹笛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从民间手艺到艺术殿堂进化的过程。两者的重要区别恰恰在于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境界没有清晰的尺度,比如民间二胡艺人阿丙的《二泉映月》,在艺术上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技术却如同百米赛跑,是有尺度可量的,比如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民间艺人们是绝对拉不来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初级粗陋落后与科学规范先进的演奏方法。我们知道,二胡早已从指肚指沟按弦进化为指尖按弦,而笛子到现在为止,很多大专院校的教授们仍然教学生们遵循师祖们的做法,用指肚指沟按孔。我在三十多年前就采用科学方法练成了《野蜂飞舞》,可时至今日,仍有人批评说“练习《野蜂飞舞》没用”。可见习惯势力真像毛老人家所说,是一种“可怕的势力”。因此,我希望通过奖励吹奏《野蜂飞舞》,冲击一下这个传统习惯的格局,掀起一个研习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热潮,推动中国竹笛艺术品位和地位的快速提升。得知你和李志鹏、安云等研习班的学员在努力练习此曲,我很欣慰,期待着你们早日练成,带好这个头,同时也达成自己一个美好心愿。练习中有什么问题,可随时交流。谢谢!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话是没错。但我认为总有一条路是最合理的,因此也是最好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既已诞生,虽然老一代演奏家是不容易改了,但新一代是迟早要改的。因为作为一个有志气、有出息的新一代演奏家,对于别人能做到的一种新的高难技术,自己却没有能力掌握,那将永远是一件憾事,永远是一颗藏在心坎儿的酸葡萄。
跟这位“高智商”小伙说几句:你不知就是不知,智商再高也不能把设想当成事实。刘兴汉老师“五十年不会有人达到”的那句话是在2009暑期研习班总结会上面对数十位名家和笛友说的,而非你所想像的酒后之言,况且刘老师已多年滴酒不沾了。据我所知,这句话他在不同场合说过不下十次。但我并不认同老师的这一断言。我认为,对于一个有志吹笛者来说,即便是再高难的技术,既然别人能做到,自己也应该能做到。只要具备相应的智慧、悟性、灵气并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勤于练习,持之以恒,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也正因此,我们才设立了“吹《野蜂》奖万元”的奖习金,期待早日看到这样的成功实例。
从生理科学角度讲,气息当然是要通过肺部的。但我们在实际吹奏中,谁也不会感觉到肺的运动,只感觉有一个从腹部通过呼吸道到口腔的气流进出通道。如感到肺部有什么情况,那一定是病兆,该去看医生了。
当年李白和杜甫的门庭是非常冷落的。杜甫孤独沦落一生,尽人皆知;而李白则如杜诗所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权威机构里聚集的往往是些趋炎附势者,当然不会去给李杜这样的可能会动摇他们权威地位的人捧场。看任何事物都不能以表面的地位和场面来判断高低优劣。心灵相通需要有相同的悟性眼光素质情趣等基础,所谓“有缘千里相会,无分对面不识”。我们开论坛不是为了图热闹者,而是为了有缘分者。我到觉得这样冷清些没什么不好,太热闹了反而会使人难以分清哪个是真正的识者和知音,也难以看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价值的。
风露中霄笛友您好!感谢您和笛友们光临!近日利用春节闲暇捏些笛艺口诀,既是归纳感悟也是把玩凑趣,因此只是从某个角度做些形容描述,不可能全方位概括。您的诗写得很有意境和感性,我读时脑海就浮现出了您在黄鹤楼吹笛的美好画面,很是难得。刘森老师历来提倡学笛要读诗。吹笛者加强诗歌修养,对于开发灵性悟性,开阔思路境界,促进笛艺创新,提升笛文化品位,有着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应当推动发扬。
#3 zpy0335笛友你好!我体会,气颤和气震都是气息的颤动,因幅度形态不同而效果不同。比如马步,气颤音像奔马,起伏幅度大;气震音像走马,走的是平步。更如水波,气颤音似波浪起伏,而气震音则像一盆水放在电动机上震动出的水纹。在演奏中,气颤音往往是随着乐曲节奏起伏而颤动;气震音则是超越节拍音符、本真内在的一种气流波动。其音色追求柔韧流利感性灵动,充满生命活力之美,像空中飞鸟一样飘逸悠远,像水中游鱼一样自如隽永。气息的颤动方法,其实在诗诀中已有描述,如捧腹笑,如呜呜哭,由缓到急渐进加速练习。至于腹颤腹震的提法,我认为不大准确,因为任何一种气息的颤动,都离不开腹部的运动,再说动力也不在腹部,而是在肺心部。喉震音的原理与花舌音相近,只是颤动的位置不同。花舌颤舌尖;喉震颤喉部,也可颤上颌根部。颤动的频率也不相同,花舌頻率慢,像滚动,喉颤频率快,像震动,因此以震音命名。在演奏中,花舌音比较明快亮丽,常用于上下滑音、历音、尾音等;喉震音则比较粗犷激烈,民间二人台、曲牌及漫瀚调吹笛艺人使用这一技巧最为常见。练习喉震音,首先要弄清震颤的位置。诗诀中已讲到呕声,即肠胃不适时发出呕吐声的位置,也是人睡熟时发出鼾声的位置。吹笛时喉咙里像发呕打鼾一样发出的呼噜声与笛声相混合,就是喉震音了。
maomao笛友你好!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刘森老师的气震音,并非只是在某个音符乐段或某个曲目中使用的一种技巧,而是在每个乐曲演奏中都贯穿始终展现出的一种独特动态音色,一种有生命有灵魂,鲜活生动、如歌流畅、自然飘逸、激情浪漫的基本演奏形态。大家都知道刘森老师开创了半音、复滑音、舌点音等先进演奏技艺,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对于气息的开创性发展变化运用,恰恰是他笛子演奏中的最精华主干部分,气颤音,则是其主体表现形态。事实上,气震音不是震动而出,而是振奋而出。我是刘森老师的二弟子中黄尚元老师的学生,十岁开始接触刘森笛子风格,一直到二十多岁专业吹笛,专心研习刘森笛艺。那时从未听到过气震音一说,只知执意揣摩模仿那种激情豪迈、悠扬飘逸、生动如歌的音色韵律。后来才慢慢体会到,那种音色只有在心神振奋投入笛韵时才会产生。近年来看到气震音的说法,才知是指刘老师的音色。虽觉不大贴切,但已约定俗成,只好认同。按说叫气振音才更为准确。曾见有狗喘气习笛法,没注意过,以为是练习普通气颤音,后来发现是指刘老师的气震音,深感不妥。狗喘气是外露的气息起伏,而气震音是内藏的气息波动。狗喘气是卧地乘凉散热的松弛休息状态,而气震音是调动全身心凝聚之力投入笛韵的振奋畅游状态,二者可说是从根本上背道而驰的。再从频率上看,狗喘气的频率基本是不变的,而气震音的频率则在一首笛曲中从始至终伴随乐曲的韵律情绪轻重缓急高亢低回变幻无穷。以《牧笛》为例,乐曲引子音头一出,气震音携着指颤音如手牵的一条兼具弹性韧性磁性感性的气带徐徐抖动轻盈漂流向前。长音收敛,气锋一转,在连续八个复滑和上下滑音如游鱼转身、飞鸟抖翅、平仄起落变幻之后,轻松舒缓地停在了一个平静宜人的港湾或枝头。以此类推,全曲就不必一一表述了。如有机会碰面,我可给您在乐谱上标出像心电图一样的气震音流线变化图,那样就一目了然了。刘森老师独特奇妙的气震音,在他演奏的《山村小景》、《小放牛》、《洪湖水浪打浪》、《五哥放羊》等曲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我打算上半年在北京办一个专题研习气震音及气唇舌指协调变化的讲座,如能实现,欢迎笛友们届时光临交流。
中国笛子演奏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而先进的技术,又总是与科学的方法结伴而行。从骨笛到玉笛竹笛,从民间到宫廷舞台,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但对于技术的发展要求,却始终是共同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竹笛的专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竹笛演奏表现力的大幅度丰富和提高,对演奏技术也就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种新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体系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影响了中国笛坛半个世纪的刘森笛派艺术。刘森笛派艺术经过几十年来众多演奏家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一个集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创新理念、超越境界等为一体的演奏系统。在2009暑期研习班上,我曾经从自己的演奏经验和理解认识角度对此进行了一次粗线条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应部分笛友的要求,我拿出一点时间和精力,用解答问题的方式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一简析自己的习笛体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怎样持笛才最合理?
怎样持笛,是每一位吹笛者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我的做法是,采用小提琴按弦执弓持笛法。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好手指功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演奏各种自己想要演奏的乐曲,特别明显的是这样才能按照小提琴演奏的速度清晰度等要求演奏好我认为对笛子来说技术难度最高的《野蜂飞舞》。
基本方法:左手呈小提琴按弦状,拇指外伸从笛管下方托笛,食、中、无名三指自然弯曲顺斜倾向笛管指尖按孔,小指自由。右手呈小提琴执弓状,拇指在与食指中指相对的下方位置托笛,食、中、无名三指自然弯曲略斜倾向笛管指尖按孔,小指自然搭在笛管上。
要领:一是要尽量用指尖按孔。二是要用双手控制好笛身平衡,即便笛管不贴靠嘴唇也可使每个按孔的手指能够自由独立灵活运动,达到最大限度解放手指和嘴唇的目的。
怎样吹响笛子?
刚学笛时老师这样告诉我:就象吹响酒瓶子一样把笛子吹响。现在回过头来琢磨,其实吹响笛子就是这么简单,只是笛子吹孔比酒瓶口小,而且高低音变化多,因此要有些适当调整罢了。
我体会要注意这样几点方法要领:
1、将笛子吹孔处轻轻贴靠在下唇旁适当位置,嘴唇自然合拢呈平时吐吐沫状,同时吹气并轻轻一吐吹响笛子。注意嘴唇千万别向两边拉。
2、吹气时喉咙口腔自然打开一个气流通道,不可过分开大口腔,以利于人体生理器官机能正常运转及以后演奏技术的自由充分发挥。
3、笛管要持平或笛尾顺势稍稍下倾,切记不可上翘,因为吹笛气息方向是向下的,这样气流才能保持顺畅。
4、嘴唇或下颌不可随音高而挪移变化位置,要保持以不变而应万变。音高变化主要是靠气流缓急变化和嘴唇适当收放来调节的。
5、因为气流最终是穿过唇尖口风处吹响笛子的,所以主要注意力着力点一定要放在控制唇尖口风上。那里是气门关口。
6、任何时候任何部位的控制力度均以自然合理为最高标准,人为强扭只会损害身体健康和扭曲音乐形象。
怎样掌控气息?
气息是宇宙自然赋予人的基本生理功能。怎样根据人体正常功能规律掌握和控制好气息,是吹笛者最重要并且始终需要不断探索研习的课题。
我喜欢把笛管比作琴弦,把气息比作琴弓。就像拉琴持弓需要严格掌控一样,吹笛时必须把气息适当掌控到最佳的状态位置。由于吹笛时气流从丹田通过心窝处到达口腔和吹孔,因此我们常常会感到气流是由心尖来控制和调节的,这就是我曾阐述过的“心尖提挈气脉”的原理。科学正确地掌控气息,不仅有利于吹笛技艺的有效发挥,而且有益于改善心肺功能和畅通全身气脉。我的体会是要注意这样三点:
1、在自然呼吸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理性掌控。吹气时腹部收紧缩回,吸气时腹部放松鼓出。
2、吹气时音头一出,随即控气收音,感觉是用心尖提纲挈领般把气流加以掌控,就像拉琴,音头一出即端肩收弓将音拉住,之后随着心理感应牵引出轻重缓急抑扬起伏的乐曲韵律变化来。
3、吸气时要口鼻同用,一般要尽量深吸,即便快速浅吸也一定要有腹部的及时放松配合。胸腔只应作为气流过道,切忌扩胸吸气,以免气流不畅损伤身体。
怎样运用舌尖?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话语器官。人在讲话时,用舌头调节语音,吹笛正是根据这一规律利用舌头来调节笛音。
笛音是由气流冲击吹孔发出的,而舌头,如同设在气流出口的一个灵动的活塞,点化调整着气浪中的音节变化,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美妙笛韵来。
我的体会主要有这样几点:
1、用舌的关键在于舌尖。舌尖动作要做到轻捷小巧、富于弹性、随机应变、灵活自如。
2、舌尖的基本动作是舌吐音和舌点音。而吐音或点音的舌尖位置和状态又是随着乐曲韵律音符轻重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来说,是在上牙根、上牙床、上颌之间随着意念感应而灵活移动弹点。口腔分别呈“吐”“嘟”“兜”等发音形状。
3、也有很多时候舌尖动作是在悬空状态中。这时的口腔常常呈“就”“舒”“有”等发音形状。
4、双吐中的舌尖位置变化规律与单吐基本相同,但除轻重变化之外更有速度变化所引起的位置形状变化。重吐慢吐时呈“吐苦吐苦”发音状,轻吐快吐时呈“舒服舒服”发音状,特轻特快吐时呈“有无有无”发音状。
5、人的舌头能说出巧妙的话语。吹笛,也必须学会用舌头巧说笛语。
为什么要练习半音?
用传统六孔笛吹奏半音(即十二平均率),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新技术。伴随着这一新技术所产生的指尖按孔方法、弓弦演奏理念等重大变化,已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演奏概念系统。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竹笛演奏新技术时代的到来。这就像二胡学习小提琴的科学演奏方法改指沟指肚按孔为指尖按孔所产生的技术革命一样,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一新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全面普及,必定是迟早的事。我体会,其长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1、增强了每个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使之更加灵活自如,从而使手指技术达到心之所至、无所不能的高度。
2、由于它的理念是要像在琴弦上滑动,因此其演奏效果,就如同拉琴和歌唱的韵律一样自如流畅,生动而富于活力。
3、一种全新概念的、科学合理的演奏理念和方法系统,导致了一种更具自然属性和生命意识的演奏风格韵味和艺术形质品位的形成,因此也使演奏效果更具悦己悦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怎样练习半音?
当代中国竹笛,理应像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一样,将半音演奏技术作为基础技能列为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竹笛演奏技艺一直处于从民间手艺到艺术殿堂的艰难转变过程之中。许多专业院校至今仍固守着一些传统落后的演奏理念和方法。“练习半音技术没用”、“演奏外国乐曲愚蠢”等错误观点仍能从我们的某些“专家”嘴里随口而出。再加上各地区、各流派之间的差异等因素,致使这一新技术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科学合理并得到大家认可的方法规范。究竟怎样练习和演奏半音才更趋科学合理?我在这里发表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1、演奏半音必须采用科学的弯指持笛和指尖按孔方法。那种手指僵直指肚按孔的方法只能停留在勉强对付几个简单半音的水平,是必须改变的。
2、由于左、右手持笛姿势不同,指尖移动时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右手(下把位)中指、无名指前后移动,左手(上把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左右侧斜移动。
3、练习音阶时要由低到高,由慢到快,找到规律,循序渐进。指尖动作要小巧利落,一下到位,不可游移摸索。还要有节奏感,一般四音一组,分别进行单音、连音、单吐、双吐练习。
4、最好有悬空练习的习惯,方法是:笛子与嘴唇分离约一两公分吹奏,只听气声效果。或者不吹气,空练手指。这样练习的好处是能够大幅度提高手指的控制功能和演奏速度。
5、要学会顺势练习,即顺应和借用气唇舌指已有的功能。某些功能人们早在吃饭、说话、握笔、抓物等等活动中业已练就,只须我们根据吹笛的独特需要把它们适当加以控制定位规范运作。吹笛不仅需要艺术头脑,而且需要哲学头脑。要善于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哲学融入演奏的理念和技艺之中。
怎样吹好滑音?
所谓滑音,是由此音滑向彼音的一种演奏技巧,起源于对人声演唱、弓弦演奏等滑音效果的模仿。
滑音的运用在笛子演奏中非常普遍且种类形态繁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单滑音和复滑音两种。单滑音,即由此音滑向彼音的单向滑音;复滑音,则是由此音滑向彼音的瞬间又转而缓缓滑回来的复向滑音。
由于滑音的上下走向、音程跨度等情形各不相同,因此在演奏时气息手指、轻重缓急等的把握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体会,演奏滑音应特别注意两点:1是气息的收放,音头一出,随即收回,产生一种富有生命弹性的效果。2是手指的控制,要通过手指的滑动,产生如同嗓音或在弦上游走一样的活性感觉。掌握和具备了这两个基本规律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随机应变,自如应对各种乐曲中变化无穷的技艺、色彩、风格、韵味等要求。
我建议笛友们在练心、练气的同时,一定多多练习半音指法,以提高手指的独立活动功能,达到手随心动、指气相融的自由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与开放,唐俊乔老师的笛子经
笛子 竹笛独奏:野蜂飞舞
笛子的基本功训练教程
新年点名丨一周没吹笛的同学请来签到
《千忠戮·惨睹》伴奏(无二胡版)
李镇大师竹笛教学:怎样吹好笛子的半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