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卷下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对人有德而不贪得,因此有德;下德之人,对人有德却时时贪得,所以无德。上德之君与道相应,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之君与道相悖,有心作为却很少作为。上仁之君,仁爱臣民,有为而不求回报;上义之君,有所为而求忠与孝;上礼之君,以礼待人,得不到回应,就强制别人来服从守礼。所以,大道丧失后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后才有礼节。“礼节”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起源。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处事,要敦厚不要轻薄;守道为朴,不居浮华。所以得道之人懂得要舍弃那轻薄和虚华,取用敦厚与朴实。

  【白话庄子】

  一. 道的堕落

  道不是可用言语招来的,德也不是自称有德就可得道;然而,仁可以培养,义却可不足,礼也可以做伪。所以说:失去道而后德出现,失去德而后仁蔚起,失去仁而后义显现,失去义而后礼大兴。礼就是道的堕落和祸乱的开始。

  (《庄子》外篇第22章《知北游》)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化生;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呈现灵验,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化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被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懂道的人晓得追求过高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耀。守道的侯王不会像显露于山表的晶莹玉石,宁愿成为不显山露水的坚硬山石,这才是守全之道。

  【白话庄子】

  一. 春秋两季因得道而有力

  庚桑子说:有什么好奇怪的?春天一来,百草从生;秋天一到,万物收成。这是因为在它身后有一个道啊!(《庄子》杂篇第23章《庚桑楚》)

  一. 圣人如何处于世

  冉相氏执守中道,随物自成,与物混同,既不知过去,也不知未来,更不知现在。

  他虽与万物化合,却扔守着纯一的道体。他知道,道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未曾离开它片刻。一个有意效法自然的人,终必失败,走向追逐外物的道路。一个没有自然,人为观念的圣人,同样也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观念,他混迹世间,随波浮沉,而德性却未败坏。这是因为他无心合道却能与道同体的缘故。(《庄子》杂篇第25章《则阳》)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微妙,是道的运作特质。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白话庄子】

  一,“反”是道的运用

  万物都是齐一的,何来长短的区别?大道没有终始,万物却有生死的变化,它的成长怎可自恃!万物时而虚空,时而充实,并无不变的形体,而岁月却是一去无回,时间也终究无法停止。

  由万物永远在生长,死亡,盈满,空虚的现象中变化,以及终结,开始的循环不息中,不难看出大道的趋向和宇宙变化的原理。万物的生长,像快跑,像奔驰,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化,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移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本身就会自然地演变,何用人为的操作?(《庄子》外篇第17章《秋水》)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闻道后,会努力去依道而行;中士闻道后,将信将疑;下士问道后,哄然大笑。道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书《建言》有这样的话:懂道者看似暗昧无知;近道者看似后退不及;不同道者看似没有什么分别;上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本性高洁却含垢收辱;广德好像不可盈满;刚建之德好似怠惰偷安,清静无为;质朴之德却看似同流合污。最广大的空间看不到棱角;最大的器物都是慢慢成型;最美妙的声音总是难以听闻;最美好的形象却总是难见行迹。大道无边不可言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白话庄子】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阳子居准备南下到沛这个地方,正巧老子也西行去秦地,他便约老子在沛的郊外相见。但是却在走到梁的时候,遇见了老子,两人便以其走了一程。半路上,老子突然仰头向天,长叹一声:“起初我以为你还可以教育,现在才知道你是在不堪造就。”

  阳子居听了,没有出声。等到了旅舍,双方梳洗完毕,阳子居脱了鞋子,跪着走到老子的面前说:刚才弟子想请问老师,老师正走着没有空闲,所以不敢问,现在老师有空了,可否告知弟子犯了什么错。“

  老子说道:你态度骄傲,目空一切,谁看了都害怕,怎么还敢来接近你?要知道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有污点似的;真正有盛德的人,也不自以为德高,反倒觉得自己的德性欠缺了什么似的。

  阳子居听后,面容一变,说道:敬谢老师的教诲。“便弓身退了出去。

  阳子居刚来旅舍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让路给他,店主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梳洗的用具,先来的客人都躲着他,烧饭的厨子也不敢当着炉子站。但是从他见过老子,并听从了老子的劝告后,旅舍的人不但已敢和他随便地争席位,态度也亲热了很多。(《庄子》杂篇第27章《寓言》)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恒无名,强为之名“一”,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和合则有了天,地,人。天,地,人共生世间万物。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阴阳互相激荡,有了自然万物的消长对立和相生相克。人们最厌恶的就是那些不够和谐的“孤”、“寡”、“不谷”等名字,但王公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因为万物的发展规律,或者是先损后益,或者先得益后遭损。祖先这样传下来,我也把它传承下去:蛮横霸道的人死无其所。我将以此作为教导“戒刚强”要义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驰骋于最坚硬的东西中。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认识到了“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很少有人能认识和做到的。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得与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你的声名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你的财货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白话庄子】

  一.论丧失本性

  因为求名而丧失本性的人,就不是有道的人。他不但不能役使世人,反而会被世人所用。就像狐不偕,伯夷,叔齐,纪他等人,受别人役使,为别人牺牲,反让自己得不到安适。(《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三.孔子接受道家的忠告

  孔子问子桑雽说:我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出境,在宋国遭到“砍树”的祸患,在卫国受到“禁足”的耻辱,在商,周穷途潦倒,在陈,蔡又被围困。遭受到了这些祸害,反使得亲戚疏远了我,弟子,朋友也相继离我而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子桑雽答道:你难道没有听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假国亡了,林回抛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小孩亡命他乡。有人问他:“你这么做是图钱财,还是怕累赘?如果是为了钱财,那小孩还不如璧玉值钱;如果是怕拖累,那小孩又比璧玉赘多了。假如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林回说道:璧玉只不过是图利,小孩与我却是天性的结合。

  凡是因利而合的,在遇到灾难时,必会被抛弃;因天性而相聚,遇到灾难时,必会彼此收容,这两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实非笔墨可以形容的啊!

  再说,君子的结交,平淡如清水;小人的结交甜美如甘饴。君子以道而合,所以能永远相亲;小人以利而聚,所以能绝情绝义。因此,那偶然结合的,当然也会无故地分离。

  孔子听后,言道:谢敬你的教诲。便缓步自得地走了回去。从此,他摒弃了书籍,不再教授学生。然而,虽然学生在那儿学不到什么,师生的感情却比以前浓厚了许多。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圆满的往往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败;最充盈往往看似虚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不会穷尽。最大的正直,看上去能屈能伸;最大的灵巧,看上去沉稳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上去不善言辞。静心可以克服燥热,运动可以克服寒冷,静心可以化解暑热。清静无为才能做天下的首领。

  【白话庄子】

  辩之无益

  譬如我和你辩论,如果你胜了我,并不表示你所说的就对,我所说的就不对;要是我胜了你,也并不表示我一定对,你一定错。那么你我到底谁对谁不对呢?是两方面都对?还是两方面都错?如果你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旁人都给闹糊涂了,还有谁能为我们评判?

  辩论的言词是相对的,既然无法解决是非的争论,倒不如彼此丢下“相对”的观念,安守自然的本分,以享天赋的寿命。

  什么叫做安守自然的本分呢?要知是、非、然、否全是虚妄的。所谓“是”,未必是“是”,所谓“然”,也未必是“然”。假若“是”果真是“是”,是非就有了区别;同样的,若“然”果真是“然”,然否也有了区别。既然有不同,又何须争辩?

  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太平安定,没有战争,就可以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犁田施肥;天下无道,征战频繁,所有的马都用来战争,甚至连母马都要在战场的郊外生产。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所以知足知止,才是长久的富足。

  【白话庄子】

  山雀在深林筑巢,所占不过一根树枝;大鼠到河边饮水,不过把肚子填饱而已。(《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圣人不出门户,就能够了解天下的风云变幻;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天道的自然规律。如果他向外求知求见,反而会离道越远,所知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远行却能够知晓天下事理,不用自我表现就可以获得声名,不用事事亲为而可使万物自化有成。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为学可以日渐增加学识,求道可以日渐减少私欲。私心和贪欲日渐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清静无为与道同体,反而没有什么不能作为。取得天下,必须要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休养生息,如果战事频繁,苛政扰害民众,那就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意愿当做自己的意愿。百姓善良的,我善待他;百姓不善良的,我亦善待他,这样使人人都会同归于善。有诚信的,我信任他;没有诚信的,我亦信任之,这样令人人都同归于诚信。圣人身处天下,收敛包容一切;圣人治理天下,效法天地之心浑厚包容,善恶是非一切平等。(百姓们都认为自己博闻强记,耳聪目明,)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会与他们对立,永远教化他们,务期使百姓们各顺其性,。

  【白话庄子】

  一. 圣人接受百姓的意见并据为己有

  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相同,而厌恶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相反。他们这种好恶的心理,主要还是想胜过别人罢了。但是,他们果真能超出众人之上吗?与其如此,还不如听任众人的见闻,以求心灵的安宁,若想徒逞自己的才技,不但胜不了别人,反而还会比不上别人。(《庄子》外篇第11章《在宥》)

  二.随民

  万物虽贱,却又不能不任其自然;百姓虽卑,却又不能不随从。(《庄子》外篇第11章《在宥》)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始于生而终于死。属于生命活着的那个力量有十分之三;属于死亡的机会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因为自己的聪明而乱动,无益于生命,反而使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天地宇宙给予人类与万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据说,善于修道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善于摄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已经达到了没有进入死亡的境界。

  【白话庄子】

  一. 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

  谁知道生死两方面的关联性?人所以能生,是因为气的集聚,气聚便是生,气散就是死,生死原是互为循环,我又何必为此忧虑?人们喜欢生的神奇,厌恶死的腐朽,岂不知腐朽会转化为神奇,神奇又将化为腐朽?万物本就是一体的啊。(《庄子》外篇第22章《知北游》)

  二.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爱生存,也不知道憎恨死亡。(《庄子》内篇第6章《大宗师》)

  二. 至道的人不会受到伤害

  河伯说:既如此,道有什么可贵的呢?

  北海若答道:知道大道的,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必能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不会让外物来伤害自己。至德的人,火不能烧他,水无法淹没他,寒暑也损害不了他,禽兽更上不了他。这并不是说靠近它们而不受损伤,乃是因为他能辨别安宁和危险;安守穷困和通达;进退都非常小心,所以才没有物能伤害他。(《庄子》外篇第17篇《秋水》)

  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形态,时间的力量使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被尊崇,德被珍贵,没有人命令要遵道贵德,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对万物加以抚养保护。所以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德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成就万物而不主宰,这样奥妙玄远的力量,就是玄德了。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认知了道,就能认识万物;既认识了万事万物,又守持着道,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如果塞住欲念的孔穴,浮华名利不得门而入,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沉溺浮华名利之事,则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觉察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清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知晓“常道”。

  【白话庄子】

  论“万物为一”的知与不知

  只有得道明达的人,才能了解这通而为一的道理。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反劳心费神去求道的一贯,却不知万物本就没有什么分别,这种情形和“朝三”的意思又有何不同?什么叫做“朝三”呢?

  据说:从前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分栗子给猴子吃的时候,先向它们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以为太少,全都发起怒来。老人换个语气又说:”那么,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其实,数量不曾改变,只是利用改了猴子喜怒的情感来顺应它们罢了。这和固执己见,劳神求“一”的心理有何分别?

  所以圣人调和万物,以自然区平息是非的争论,使物我各得其民,并行不碍。

  (《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有了智慧,就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不如邪径。大道虽然平坦,但有的人却喜欢走小径。由于人君不遵行大道,结果朝政腐败已极,农田荒芜至极,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享用精美的饮食,即使是财货富余很多,这也叫做强盗头子。这不合于大道,自取灭亡啊!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东西不容易脱落,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咨询就能因此而不断地传承下去。修之于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纯正的;修之与家,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修之于乡,他的“德”就会增长;修之与邦,他的“德”就会丰盛;修之于天下,他的“德”就会被无限普及。因此,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那就是由于以上的方法。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至德,是柔弱和顺的,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小孩子他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紧实。他虽然不知道雌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有益于生命的才是吉祥,意气用事就是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贪生,逞强,求壮)这是不合于常“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灭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為天下贵。

  【译文】

  智者不滥施政令,滥施政令的人不是智者。堵塞住欲念的孔穴,拒绝浮华之事;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收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的齐同境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能够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的首领。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不滥开战事而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国家的锐利武器越多,就越陷于混乱;君主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滋生泛滥;法令越是森严,内盗外贼就越来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守静,人民就自然安定;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為奇,善复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察严明,人民就狡黠抱怨。福祸相倚,吉凶转化,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准则。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害人,锐利而不伤人,耿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不可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好像煎烹小鱼,不能翻动太多以防破碎。圣人用“道”治理天下,鬼怪都不会显神作祟,不仅鬼怪没有神验了,而是它的神验伤不了人。圣人有道治理天下也不会伤害人,所以鬼怪的神验也伤害不了人。这样,两不相伤,皆是圣人的盛德感召,所以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译文】

  大国要像江海居于下游,才能为天下所归。就好比天下雌性动物,雌柔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有礼,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接纳和护佑。所以,无论是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对大国谦让而靠拢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依附于大国。如此两方都能以低姿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大国特别应当谦下忍让,才能让天下归心。

  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译文】

  “道”是天下万物的庇所,善人以它为宝,恶人也因它而得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得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恶人只要明道,改过自新,“道”又怎能舍弃他们于不顾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庞大献礼仪式,还不如持守道纪作为献礼。古人所以重视此“道”的原因是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以“道”立身,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就能得到宽恕吗?所以说,“道”才是天下最珍贵的。

  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於其易,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政去化解民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小的部分开始。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那些轻易说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人心安定时容易保持平稳,事变没有出现不稳定迹象时容易图谋应对;人心脆弱时容易分化;事物细微时容易化解;做事情要在尚未发生前就处理妥当;在祸乱没有出现前就要治理得当。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筑于一筐一筐的泥土;远行千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强要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执着于既得利益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清静无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执着于既得利益就不会遭受损害。普通人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循道而行,谨慎行事,始终如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做事和众人不同,不稀罕难得的财货,不学众人所学的妄知,不会重蹈众人覆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胡作非为。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要教导人民机巧明智,而是要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治理,乃是因为君主有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泽。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模式,这是是考察为政的法则。常常牢记这个考察法则,就是“玄德”。玄德精深幽远,和天下万物复归于道,由此天下顺其自然而大治。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集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之地,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高居民之上,必须用言辞表示谦下;要想居民之先,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们之上,而人们并不感到沉重;居于人们之前,而人并不感到妨害。天下人们都乐意拥护他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他不和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原文】

  天下都说我所说的“道”很伟大,好像很难以掌握。正因为它广博无边,所以才难以掌握。如果它可以容易掌握的话,它早就琐碎不堪了。我有三个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约;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俭约,所以能旷达;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约而大肆挥霍;舍弃谦让而只求争先,结果是走向灭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牢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慈爱来护佑他。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需威慑;善于争斗的人,不需逞强;善于克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众人谦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就是懂得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顺应上天的法则。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之策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是出行不露行迹,威望不凭借兵器,谦卑进退有礼,如此就能无敌于天下了。灾祸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便违反了慈爱,便会丧失了吾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心怀悲悯慈悲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效法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德行会日日增长。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德行会日损穷困。有道的圣人常以为忧,操守严谨,就没有弊端。正因为圣人不以自知而自我称许,不以无过而自傲,时时自省,所以能去其弊端而无困于身。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在上位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们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们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制人们,人们才不厌弃你。因此,有道的圣人要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显扬;有自爱之心却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自是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敢先则有杀身之祸,勇于不敢为天下先,则有保全之道,这两种勇的结果,其得利或受害的利益关系显而易见。天生天杀,谁解其中玄机?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天道高明,不争斗而善于胜任其大;不言语而善于感应四方;不召唤而天下归附,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天道如网,宽广无边,不失不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如果人们都不畏惧死亡,那么用杀戮的政令也威吓不了他们。假如人们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就把他抓来杀掉,哪个君主敢这样硬干?如果君主企图代替天定的司杀者妄动杀戒,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所以草菅人命,则很少能有不伤及自身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译文】

  人们遭受饥荒,就是由于在上位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们才陷于饥饿。人们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在上位者多事妄作,所以人们就难于治理。人们之所以轻生赴死,是由于在上位者生活奉养过奢,人们不堪重负,为求生路,不惜赴死。因此在上位者不要贵生厚养,需索压榨人们,而能够恬淡无欲,顺应民意,这才是贤良之德,贵生之道。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摧折。所以凡是强大的就会居于劣势,凡是柔弱的反而处于优势。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下之道,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道却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给有余。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如此,他是不愿意显露自己的贤德吧。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遍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做得到。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能承担全国的一国的屈辱,才能成为社稷之主,能承担一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江山之王。”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是反面的。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一定还会有余留的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向别人索取偿还。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计较。自然法则不分亲疏,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善于行道之人。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人口不多,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百姓重视生命而远走他乡;有船只车辆,没有乘用之需要;有武器装备,没有机会布阵打仗;使人们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正常生活。国家治理得很好,饭食香甜,服饰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彼此相望,鸡犬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人们都终其天年,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行善者不需巧辩,巧辩者行为反非至善。真知者不卖弄自己的广博,卖弄自己广博者不是真知。圣人是不敛藏,尽力照顾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尽力给予了别人,自己反而更丰盈。自然的法则是利益万事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只讲奉献而不与人争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及其全译(二)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4》
庄子完全版-外篇
道家经典文化《老子》原文加翻译
道学道家与代表人物简介
《周易·系辞传》释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