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谈到了一个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各种宗教特别看重的东西。

“不失其所者久”。通俗的讲,“所”,便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但真正的“安身立命”,不光讲置身,还要讲置心。置身之处,就是我们为自己选择的这个外部坏境,以及自己的身体,甚至包括自己的心境,这统统可以作为所谓的“所”,但只是个“身所”。

“心归何处”,实际上是个笼统的说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心体”,是个完全空性的东西,谈不上归何处。所以应该叫“情归何处”。而情之归处,便是“心所”。

身心合一,“身所”也就是“心所”了。这时的我们是自由的,可以寄情融于山水,可以逃情遁出天地,也可以忘情迷于世间,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不失其所,就算“久”,乐在其中,刹那永恒。

“死而不亡者寿”。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精神长存”。

“死”和“亡”。

“死”是肉体的死,“生命”的终结。“生”和“命“也是不同的概念,“生”是和“死”相对应的一对状态描述。“生”是一种延续,“死”就是不能继续延续。而“命”的理解相对要复杂一些,如果和“运”相对应,从生命主体来说,前者偏重于接收指令,后者偏重于实施运作。从“性命双修”的角度,把“命”和“性”对应起来,这时“命”和“运”的概念就可以合并,统称为一个“命”或“命运”,这个“命”,和“生”、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命运”本身,就是依附于“生命”系统,才得以“承、负、运、转”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生”没有了,耗尽了,那么“命”也就跟着终结了,紧跟着“运”也不复存在。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这也是所谓“盖棺定论”的依据,因为只有一个人,甚至一个组织,在他终结之后,才可以确定他的一生,生命不终结,不死,他的未来永远是未知数,谁也无法真正意义上的保证什么。

所以,在华夏文明里,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活着,是不能称神显圣的。

“亡”是指精神上的消亡。亡通忘但是和“无”是有区别的。就是啥都没有了,对这个世界来说,不复存在。所以,“亡”是相对于“存”而言。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讲到“亡”,不是“无”,“无”可能是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而“亡”恰恰强调了它必然是曾经存在过的,这就是一个微妙的区别。我们反过头去看《道德经》前文的很多表述,用到“无”字的地方,是不能改作“亡”的,而用到“亡”字,也不能改成“无”,因为意思不一样。

什么情况叫精神上消亡?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家谱,让我们去说出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叫得出的?曾祖母呢?再往上数就更难叫得出来了。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亡”了。当然,如果犟的话,也可以说,至少有个曾孙子在这里啊,或者说,他们用过的什么东西还在啊,但是,那种影响微乎其微,谈不上影响了。

“不亡”又是什么情况?就是这个人的影响仍旧存在,也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人还在回想他、念叨他,而确切的讲,是他自己独有的“世界”没有崩坏,虽然因为“死”这个状态而不能继续做出主动引导,但是其过去所做所为,仍旧持续的影响着这个“世界”。当然,“世界”和“世界”并非完全重叠,也可以完全独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亡”之人,也不一定要对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世界有什么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不亡”而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别人不忘,一种是自己不忘,这两种“不忘”,都是指“打心眼儿里不忘”的。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旅游景点啊什么的上边,一点用都没有。再一个,别人不忘和自己不忘,实际上两不相干,虽然他可能会有某种助益。也就是说,别人不忘,也可能自己忘了,自己不忘,也可能别人早忘了。这样就可以明白一个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一个人死后的“知名度”,或者说他人的“认可度”、“认可广度”,与他个人自身的“自修成就”,是两不相干的。

“死而不亡者寿”,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就是“寿”。所以“寿”并不是说不会死,不能死,死也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束。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复生”。其实“自胜者强”就暗含了一种“复生”的概念,自胜便是一种“复生”。“复生”只是经历了一次假死,并且有可能换了一种“生命”形式而已,但他并没有什么稀奇神秘,“生命”的本质并无不同,各种“生命”也没有贵贱之分,只是体验不同而已

最后,这一章用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这八种情况,实际上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逯欣心:从保养身体——滋养心体
老子《道德经》中的3条天道,颠覆我们的认知,让人豁然开朗
你是心中最温柔的念想
过客情 相思意 不思量 自难忘
爱在风雨时,情系深心处
歌赞明月(四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