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智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

从“智者”与“不知”看,提问者对此句真有疑问。在帛书本中“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写作“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也就是说,两个“知”的用法一样。下面是我对该章内容的通释和解析,帮助大家理解是“知”还是“智”。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③;和其光,同其尘④,是谓玄同⑤。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⑥;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⑦;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⑧,故为天下贵⑨。

[通释]

明智的人不好说,好说的人不明智。堵住那出口,关闭那入口;磨去那锋芒,摆脱那纷乱;融进那光芒,汇入那尘埃,这就叫做大同。所以不能够亲近他,不能够疏远他;不能够给他利益,不能够把他危害;不能够使他富贵,不能够让他贫贱,所以被天下人看重。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明智。知者,真正懂得道的人。知,同“智”。

②塞其兑,闭其门:堵住那出口,关闭那入口。参见第五十二章注释⑤。其,不确指代词。

③挫其锐,解其纷:磨去那锋芒,摆脱那纷乱。挫,打磨。锐,锋芒。解,脱,摆脱,消解。纷,纷乱之绪。“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本第四章也出现了这几句。

④和其光,同其尘:融进那光芒,汇入那尘埃。和,音hè,融入。光,光芒,光亮。同,混同,汇入。尘,尘埃。

⑤是谓玄同:这就叫做大同。玄同,大同。玄,形容混同的程度深。

⑥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所以不能够亲近他,不能够疏远他。可得,能够。而,连词,连接能愿词与一般动词。亲,亲近。疏,疏远。“亲”与“疏”后均省略了不确指代词“之”,以下的“利”“害”,“贵”“贱”后均省略了不确指代词“之”。

⑦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能够给他利益,不能够把他危害。利,给……利益。害,危害,把……危害。

⑧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能够让他富贵,不能够使他贫贱。贵,使……富贵。贱,使……贫贱。

⑨故为天下贵:所以被天下人看重。为,音wéi,介词的被动用法。贵,看重。

[意义归纳]

本章提出为道要实现玄同。全章分两层。

第一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推崇“不言”——为了达到“玄同”而“不言”。

第二层:“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讲要实现“玄同”。 这一层先讲实现“玄同”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然后讲实现“玄同”达到的境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考辨]

我疑心最后一句的“故为天下贵”也是点评之语的植入。“故为天下贵”《道德经》全篇两见(另见第六十二章),如果没有这一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仍然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思想的延续。不亲不疏、不利不害、不贵不贱,不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结果吗?不是“玄同”的境界吗?本章强调的是“玄同”不是“故为天下贵”,由于理解得不够才用“故为天下贵”点评,而使后人误以为“故为天下贵”就是原文内容。 相传《道德经》五千言,尽管不可能是五千整数,但不能超太多。我对传世的《道德经》进行了整理,删除了个别重复的内容,但加入标点仍然远远超过六千言,经过整理并去掉标点、章号后还达到了五千二百三十多字,有多少点评之语被植入原文?

再讨论一个问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郭简》中为“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之”处在宾语位置,应为代词,但其指代不清。按《郭简》,有“之”时“知”为“zhī”。此“之”的出现,绝对对“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初始理解产生影响。无“之”时“知”可以为“智”。释作“知”意思则不顺,释作“智”逻辑思维则顺畅。由《郭简》可见,人们对“知”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解读与点评]

明智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明智。“不言”只是智者表现的一个侧面,如第八十一章尚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智者为什么要“不言”呢?因为不用多说,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多言数穷”(第五章),多说无益。 “塞其兑”,正是为了“不言”。

堵住出口,关闭入口;磨去锋芒,解开纷乱;融进光芒,汇入尘埃,这就叫做大同。“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中的“其”,是个不确指代词,指向应该一致,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这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我试图将所有“其”释成“自己”:“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是自身修养的需要,应该指向“自己”,但“和其光,同其尘”解释不通;我又试图将所有“其”释成“他人”,但与老子的“无为”的思想矛盾,只好将“其”模糊一点儿处理,释作“那”。

“塞其兑”,正是为了不胡言乱语;“闭其门”,正是为了不胡思乱想。“塞其兑,闭其门”是闭目塞听,消除欲望的有效手段。“挫其锐”,是为了消除锋芒,守钝示弱;“解其纷”,是为了摆脱纷乱,守住清静。“挫其锐,解其纷”是坚守无为的必要措施。“和其光”,是融入光芒,不出类拔萃,是从众;“同其尘”,是融入尘埃,是从俗。“和其光,同其尘”是实现玄同的理想境界。“玄”,深远也,广大也。“玄同”即“大同”,是天下大治的景象。可能有人会说,老子提出的“玄同”不就是“闭目塞听”“同流合污”吗?不错,《道德经》中老子正是这样的主张,然而是有前提的,比如老子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第三章),比如老子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等等;同时应该认识到,当我们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比如国际格局,我们非得为坚持真理去拼个你死我活吗?

是谁“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从前面看仍然是一个模糊概念,是《道德经》点化的有道者,就是说《道德经》(老子)希望有道者达到这个程度,达到这个境界,如果从“故为天下贵”看,当是圣人一类的体道修德者。亲近不得,疏远不得;利诱不得,为害不得;看重不得,轻视不得,因此为天下贵,此乃“长生久视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56章:修德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管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连读||第五十六章 天下玄同,天道无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