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丨PCI术后患者四肢突发出血性大疱,竟是氯吡格雷惹的祸?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一则PCI术后患者四肢突发出血性大疱的罕见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病例1:氯吡格雷诱发Sweet综合征


患者,女性,71岁,以多发性、进行性、疼痛性皮损就诊,伴有弥漫性关节疼痛和结膜红斑。患者在本次入院之前刚接受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于左前降支置入一枚支架,10天后出院,出院带药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和终末期肾病病史,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体格检查发现,其四肢出现出血性大疱,有压痛,无脱皮现象(图A~图C,如下)。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查看


遂请皮肤科医生会诊,根据体检发现,要与大疱性药疹作鉴别诊断。经过采样活检,显示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图D),与Sweet综合征表现一致。

图D. 皮肤活检显示,整个真皮层呈弥漫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到达标本的边缘;大量透明间隙、出血,表皮不明显。

给患者处方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将氯吡格雷换为普拉格雷,患者的症状改善。之后逐渐减低皮质类固醇的剂量,患者好转出院。

病例2:青霉素类诱发Sweet综合征

患者,女性,57岁,因'双上睑皮疹一周伴发热'就诊。

皮肤科检查:双侧上睑、眼内侧、眶下见水肿性红斑,质中等,浸润感,境界清楚,周围略隆起,呈假性水疱样外观,有轻度触痛,四肢、躯干未见明显皮疹,肌力正常。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4*109/L,中性粒细胞占88.9%。

组织病理活检:皮肤淋巴样浸润,部分区域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追问病史,患者发疹之前曾静滴青霉素,后改为口服阿莫西林。患者在半年前服用阿莫西林时,亦曾出现左眼睑皮疹,停药3~5天后自行消退。故诊断为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

予停用青霉素类药物,服用雷公藤多甙治疗,皮疹逐渐消退。

有关Sweet综合征



1. 疾病名称来历及扩展

1964年,英国皮肤科Sweet医生在一篇'一种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病'的文章中,描述了8例病情特殊而且较重的妇女,对这些患者的情况与表现作了全面的描述,以后该病被称为'Sweet综合征'。

1971年,有研究者报道了第1例与恶性肿瘤相关的Sweet综合征,患者58岁,其在皮损出现1个月后左侧睾丸发生胚胎样癌。1973年报道了第1例合并急性白血病的Sweet综合征。随后出现了许多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实体瘤相关的Sweet综合征的报道。

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于1986年首次报道,由三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唑引起,以后发现许多药物可诱发该病。

2.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该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以30~50岁为多,也可影响到青年和儿童。有报告最小的Sweet综合征患者为出生后35天的婴儿。与恶性肿瘤相关的Sweet综合征中,性别比例为1:1。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它伴随的发热与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提示,该病是一种脓毒血症过程。许多典型的Sweet综合征在皮损出现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或流感样症状。有些研究证实,Sweet综合征有耶尔森菌所致的肠道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抗生素治疗通常不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

有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在该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L-1可能是重要介质。也有研究提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介质可能是Th1型细胞因子。

3. 临床分类

Sweet综合征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1)经典性或者特发性Sweet综合征,多与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及妊娠有关。

(2)恶性肿瘤或副肿瘤相关性Sweet综合征,此病的急性发作或复发与癌症相关;伴有肿瘤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皮损可发生在粘膜部位,复发较常见,通常皮损再现提示恶性肿瘤复发。

(3)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最常见于接受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治疗或用过一些抗菌药物者,如米诺环素、呋喃妥因等,以及抗癫痫药、抗高血压药、口服避孕药等治疗者。

4. 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诊断标准

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符合以下5项标准,可以诊断。

(1)突发的疼痛性红斑或结节;

(2)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皮密集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证据;

(3)发热超过38℃;

(4)临床表现与用药明显相关;

(5)停用有关药物或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皮损很快消退。

5. 治疗


不是所有的Sweet综合征都需要治疗,有些特发性患者不经任何治疗可自愈。在一些实体肿瘤相关的Sweet综合征中,伴随肿瘤切除,Sweet综合征症状可得到缓解。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一旦停用相关的药物,症状可自发地改善。

该病首选的治疗是糖皮质激素,一般在治疗后临床症状能迅速改善,泼尼松初始剂量为0.5~1.5 mg/(kg·d),随后在4~6周内减至10 mg/qd;对于一些易复发的患者,剂量为10~30 mg/d或10~30 mg,隔日一次,持续2个月,可以控制病情。另外,冲击疗法已成功用于一些难治的Sweet综合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Brooke Walterscheid, Jeannie Nguyen, Michelle Tarbox, and Nouran Eshak. Clopidogrel-induced sweet syndrome: severe dermatological complic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2. 严防, 陶莉. 药物诱发的Sweet综合征1例. 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3. 周淑华, 林麟. Swee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1年第4期 314-3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早读 | 一图知晓《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关键点
一文读懂:急性心梗的治疗
【尖锋档案】Wellens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NEJM综述]
JACC连发两文关注心梗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