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黄大仙庙的广州起源

      近代道堂运动的兴起,是本土主义对鸦片战争后新形势的回应,国人认识到单靠儒家思想资源无法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张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提出新的“救世”方案。这些道堂除供奉吕祖、关公、观音、文昌帝君之外,也供奉一些地方神明。他们从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瘟疫的产生来自人间的道德败坏,需要重振信仰以消灭瘟疫产生的根源,用道符配合“仙方”治病,举办仪式“禳灾清疫”。在同时涌现出大批道堂的情况下,谁家的仙方、灵签、乩语特别“灵验”,就能吸引到更多信众,汲取更多资源办理慈善事业。黄大仙祠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黄大仙祠起源于1897年广州番禺大岭村普济坛、1899年建成的芳村花地黄大仙祠。正是在1899-1913年间,广州黄大仙祠“香火极盛,倾动一时”,成功塑造了黄大仙“有求必应”的灵验形象,才有了后来在香港的辉煌。 

  香港黄大仙祠供奉赤松子(皇初平、黄初平),将起源追溯到晋代的浙江金华,但严格来说,从1897年番禺普济坛算起,岭南黄大仙信仰只有122年历史。 

  花地黄大仙祠建成后不久,普济坛道侣梁仁庵回到老家南海西樵稔岗设立普庆坛。1915年,梁仁庵恭奉黄大仙画像南下香港,1921年在九龙建成“啬色园”,后发展成闻名遐迩的黄大仙祠。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清廷开始实行新政。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兴办新式学堂,然而政府财力捉襟见肘,不得已借鉴康有为、张之洞提出的思路,实行“庙产兴学”,将庙宇祠观改为学堂,把庙产拨充办学经费。  

  1903年,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岑到任后,大力实施毁庙兴学方针。时有芳村本地绅士郭泽乾(光绪四年举人),看到这是一个办学良机,向岑春煊提议:“花地黄大仙祠积存捐款颇多,拟拨充学堂经费,藉资作育人才。”黄大仙祠神董郑润煇迫于压力,将账册缴呈给番禺县令审阅。不久,番禺县令批复:“本案现奉学务处委员来县会同传讯查办。” 

  1904年,当时的报刊曾这样描述:“广州花埭有黄大仙庙,其神祀黄石公,乃数年前好事者所建,香火极盛,倾动一时,乡曲小民往往有扶老携幼走数百里路来祈福者,是以庙产极丰,庙中执役之人皆成小康。” 

     黄大仙祠兴建时,有一笔大额捐款来自三水县。晚清时期郑氏家族是三水县的最大豪绅 。郑氏兄弟虔信神仙,似乎是受到乃父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的影响。

      郑绍忠(1834-1896),原名郑金,绰号“大口金”,广东三水人,长身广膊,孔武有力,据说嘴巴极大,可塞得进拳头。咸丰年间,郑金加入洪兵起义中的陈金釭队伍,因骁勇善战,迅速成为起义军重要将领。1863年郑金降清,改名郑绍忠,所部改编为“安勇”。郑绍忠1891年任广东水师提督,1895年赏加尚书衔。1880年,因广州治安不靖,两广总督张树声奏请以郑绍忠所部常驻省城,再增募二千人,从此到清末设立警察为止,省城治安主要由“安勇”负责。

      郑绍忠在刀枪丛中讨生活,生死常在毫发之间,1894年他在故乡三水大旗头村营建规模宏大的“尚书第”,内设“大仙楼”,祀奉不知名的“大仙”,因他打仗多年,曾几次遇白发老人指路,得以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黄大仙信仰能取得后日的崇高地位,离不开芳村时期郑氏兄弟的贡献。他们在自己捐款之外,还动员更多绅商参与,与坛中道友一起苦心经营,以树立黄大仙“有求必应”的形象。黄大仙祠声誉鹊起,选中芳村花地这个靠近省城的位置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扶乩请得黄大仙“仙方”治病救人,树立起黄大仙十分“灵验”的口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芳村黄大仙祠
正月初五接财神(黄大仙祈福)
道教的黄大仙是谁
黄大仙庙
香港黄大仙庙
香港有个地铁站叫黄大仙,它的背后竟然藏着这样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