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合作居住”养老模式介绍
微养老
 
www.yanglao.com.cn
美国作为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代表,其养老事业的发展全面而稳健。近期,养老网重新整理发布一些美国最新养老服务创新模式,以供参考借鉴。今天的文章是系列之四:美国“合作居住”养老模式介绍。



作居住”养老模式目前在美国的规模很小,但已被列为美国未来养老服务产业趋势之一。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起源


合作居住(Cohousing)模式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丹麦出现,社区通常由20-30户组成,其布局兼顾社交和私密性两方面需求,私人住房与传统住宅模式基本相同,公共共享设施(如康乐设施、庭院、广场、公共用房等)由居民共同所有。居民自觉参与设计和管理,社区定期举行聚餐等公共活动以加强居民间的交流。


80年代后期,2位美国建筑师麦卡.曼特(Kathryn McCamant)与查尔斯·杜瑞特(Charles Durrett),特意到丹麦考察了多个合作居住社区,回到美国后,出版了相关著作《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并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戴维斯市(Davis,California),他们亲自设计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合作居住社区Muir Commons。这种理念与模式就在北美洲慢慢传播开了。


引入美国之初,这种模式主要被崇尚“多代同居”人士所接纳,但由于这种模式天然地利于丰富老年生活、便于相互照应与护理老年居民,深受居家养老者欢迎,甚至涌现出“老年合作居住”(Senior CoHousing)趋势。查尔斯·杜瑞特认为它是一种有别于机构养老院,草民自己组建的新式可持续生活社区。


其实,要说起合作居住理念,咱们老祖宗的“四合院”倒有几分神似,只不过当时“四合院”是以家族为纽带组建,而合作居住则是愿景准则信念相似的普通草民。可惜咱们的“四合院”慢慢没落了。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主要特征


 “合作居住”社区形式多样,可在城市或郊区,可是独立平房(或称独栋别墅)、联体平房(或称联体别墅)或多层公寓,但不论形态如何,通常具备以下某几个特征。


参与组建过程


社区通常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早期居民或房产商发起,组建过程中,居民们一块参与规划设计,并参与建设。因此,社区布局结构与基础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居民需求。 

                           

社区布局设计


社区布局,即建筑坐落与朝向,充分体现出刻意营造的“社区感”,比如社区住宅尽可能地紧凑分布,留出更多的公用共享空间。私家住宅通常面对面位于一条行人街道两侧,或在公用共享空间边上围成一圈,周边停车,每家前门口都能看到社区公用共享设施。


公用共享设施


社区公用共享设施是对私家住宅的补充,它是合作居住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一个公用厨房、餐饮区、休憩区、儿童游戏室与洗衣房,有些社区可能还有工作车间、图书室、健身房、工艺坊,以及1-2间客房(譬如给老年护理人员居住)等。除了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合作居住社区一般还配备有游乐设施、草地与花园。由于社区建筑布局紧凑,公用共享空间通常都挺大,有些甚至多达数英亩地。



社区物业管理


不同于一般社区雇佣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居住社区是由居民自己管理,居民自己承担许多社区建筑与设施的维护工作。他们自己准备社区公共用餐,定期集会解决社区问题、制定社区规则等。


民主决策制度


尽管社区存在领导角色,但居民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某人凌驾于其他人现象。通常,合作居住社区由1-2个核心人物发起,但随着居民加入,每个人都会根据他自己的专长、能力与兴趣承担一项或多项职责。大多数社区决策是通过达成共识而形成,若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则可以投票产生。


无公共社区经济


合作居住社区不是社区居民收入来源。偶尔,也会为某个居民完成某项特定工作而付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工作被视为社区居民的应尽职责与自觉贡献。

 

合作居住社区崇尚居民间的交流与信任,崇尚居民参与合作。这些理念根植于社区组建过程中与社区日常生活中,居民们互动交流,积极合作,营造出和谐信任的邻里氛围。互动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包括定期性的社区聚餐、文体活动,小到邻里互助做饭,照看小孩,大到病重或危机时邻里关怀与照护、生日或其它纪念活动时举办庆典等等,处处体现出社区亲情与融洽。为确保这种合作居住社区理念的持续性,新居民往往须先与居民们面谈,并征得居民们一致同意方可加入。


简而言之,合作居住社区模式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与设计,鼓励居民互动;公共共享设施用于居民各项活动,强调居民自我管理。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发展与优势


截止2014年,“美国合作居住协会”收录中,已有132个社区完成建立,100多个社区尚处于组建或建设中。由于“美国合作居住协会”采用自愿申报收录原则,该收录统计并不完整,据估测,全美合作居住社区应超过300。


据“美国合作居住协会”常务执行董事Alice Alexander介绍,美国早期组建的“合作居住”社区多属“两代合作共居”(Intergenerational Cohousing),社区居民中就有老年人,这种社区在组建之初就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承诺合作居住社区养老(AgingIn Cohousing)。可以说,无论是早期的普通“合作居住”,还是最近热捧的“老年合作居住”,都适合社区/居家养老。它们之所以会累被关注与推崇,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


住宅经济实惠


合作居住社区住宅单元通常小于传统独栋住宅,老年人“房大钱少”,搬入合作居住社区有助于他们用原有独栋住宅换取出部分资金,支持老年生活所需。


节省维护成本


合作居住社区共享设施与设备,且小型住宅单元的房产税、水电煤公用事业费也比以前独栋住宅的低。此外,经常性聚餐还能节约日常生活开销。


居住安全舒适


合作居住社区通道、住宅结构与室内布局充分考虑了居家养老便利性,一般配备大卫生间、安全扶手等,居住更加舒适、更加安全。


提升生活品质


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居住社区提倡邻里互动交流、积极参与活动,以及邻里互帮互助。老人们能在互动互助中收获友情,感受到关爱与精神慰藉,享受到社区大家庭亲情与温暖;社区各项活动还能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身体机能衰退,这些都有助于充实老年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节约社会资源


合作居住社区居民们相互帮助,相互照护,老人们会减少家庭救济、上门送餐等服务需求,这将极大地节约城市与街道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粗探


美国“合作居住”养老模式本质上也是基层草根驱动的,力量薄弱,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慈善组织或政府支持,故在美国的发展也较缓慢,被引入美国25年以上,只是最近5年多来才受到更多人关注。笔者认为,它与“笔架山村庄”模式一样,这种纯草根驱动型模式目前在国内是很难落地的,甚至更难,因为规划、新建或改建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合作居住”社区,就会使草民们望而怯步,还谈不到日后社区的自我管理与运营。


尽管“合作居住”社区难以凭普通居民之力落地,但其所倡导的小户型紧凑结构、多公用共享空间与设施的建筑设计特点,以及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社区运动”理念还是值得学习。若养老地产商能够借鉴,将其理念融入到养老公寓或自理/半自理性养老院规划建设中,这样的养老公寓与养老院应该也会颇受银发族们喜欢。


延伸阅读


台湾有个退休俱乐部,一起住,一起结伴老去,死后一起葬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李伟文


一般人想到养老,多半会想到要存钱,才有安全感。然而,今年53岁的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牙医师李伟文却认为,在人生的快乐存折中,钱不需要太多,但“朋友”才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泉源。


因此,他从30几岁起,就进入准备退休的进行式。只是他花最多心思准备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们。


发起聚会、踏青12年来不间断


去年,李伟文与一群知交老友们,一共12户,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这群大多50岁上下的壮年人,共同集资,在台南市选了一块地,预定自建一栋老人公寓,正在建筑设计中,取名为“蜗居”,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


担任牙医师的李伟文,是旁人眼中的“另类医师”。他不像一般医师总是被工作塞满,诊所采取预约制,一天约诊不超过10人。“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共同的回忆很重要,”李伟文说,他曾看过很多人事业成功,拚上全部时间,老时却很寂寞。他希望老了后,能跟有共同记忆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时间,不是很好吗?


因此,“一生玩不够”是李伟文的座右铭。在不同人生阶段,他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路一起成长好朋友,可以一起老去。1995年,李伟文与朋友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上山下海,推动生态保护与环境教育。之后他又成立静态的电影欣赏会,由朋友开放家中场地,一个月相聚看一次电影,一起在电影中分享人生况味。


2009年,李伟文又成立了“夏瓣生聚乐部”。为什么叫“夏瓣生”?李伟文笑着说,由于成员们大多年纪来到50岁上下,这三个字的谐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们希望50岁还像夏天,仍像盛开的花瓣一样灿烂活着。


夏瓣生慢行台南找到宜居地


2012年开始,夏瓣生开始有了“蜗行台湾”的构想。概念是像蜗牛一样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进”台湾的风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团往往只是走马看花的“路过”。更重要的是,蜗行不同于一般的旅行,乃在于它的公益性质。每人每走一公里,就要捐出20元,捐给当地公益团体、小区或学校,一边旅行,一边做公益,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回馈的快乐。


一次台南蜗行,也让李伟文的好朋友们有了以后一起定居的想法。当时,参加的成员,对于那一次体验到的台南美食、巷弄文化与艺术人文气氛惊艳不已。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干脆到台南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吧!”没想到,真的有许多人响应,大伙儿真的开始看地,成员还走访台湾的养生村与老人住宅,最后真的在台南买了一块空地,做为蜗居基地!


李伟文说,他许多生活在都市的朋友,梦想的退休生活,都是到风光美好的偏乡当农夫。不过,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有接近自然的恬静,却不太实际。因为50、60岁还有体力种田,但是到了70、80岁一定没体力。此外,乡下的交通与医疗资源都不便,加上生活便利性也不够。因此,选在台南,不但交通、医疗资源都方便,天气、食物、文化氛围都宜居,最重要的是,整栋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公摊比逾三成  吃饭读书洗衣都行


到底,蜗居与一般公寓有什么不一样?负责设计的建筑师李两成认为,考虑老年住宅时,不应只想到无障碍空间等,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一般人买房子都会希望公摊比愈小愈好,然而,他设计中的蜗居,公摊比却大于30%,一楼是一座开放的公共空间。希望打造出“时尚的人民公社”,有共同的书房、食堂、还有晒衣场,能够每天一起做饭、吃饭、洗衣等,增加人与人交流接触机会。


此外,一楼的公共空间,未来也可以做为活动平台。蜗居居民之一的曾文娟说,蜗居成员卧虎藏龙,横跨医界、银行、出版、建筑等领域,有人很懂爵士乐、有人懂网络,未来将集合大家的长才,开不同课程,成为台南一个文化活动新据点。


留学德国的李两成表示,自行设计、自己兴建的老人住宅,在德国已有愈来愈多案例,在台湾可能还是第一次。自己盖的房子,不仅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省去被建商赚利润,更符合经济效益。


合买自然栖地  约定死后一起树葬


关于老年,李伟文与朋友们,比起别人想得更长、更远也更前卫。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还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护协会的背景,这些朋友大多爱好自然,曾经一起踏过许多森林溪谷,未来希望选择树葬,将骨灰回归于自然中。


李伟文说,树葬是最环保的方式,过去不合法,现在政府已积极推动。他与好朋友们,打算把葬礼的钱省下来,一起合买一块自然栖地,只要把地买下来,当地就不会开发,能保留住美丽的大自然。


此外,李伟文认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孙就自然会来这个地方祭拜。连祭拜都可以“揪团”,孩子们也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互相成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实的“友谊长存”。


这辈子一直到50几岁,从来没有与任何人看过电影,也曾一个人到欧洲旅游50天的李两成,因缘际会参加了电影欣赏会与蜗行台湾后,慢慢发现有伴的乐趣。现在头发已银灰色的他笑说:“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在下意识慢慢会改变。现在,我觉得老的时候,若有一群朋友,也不错啊!”曾文娟则体悟:“如果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久,就要一群人。”


若说老年生活的满意度是人生最后一场期末考。李伟文与他的朋友们,早就揪团准备中!


乐退族意指快乐退休一族,倡导健康、时尚、乐活的退休理念,大家退休后都在这里,您也来吧……


来源:整理自“Fred Nie”及“乐退族www.letuizu.com”的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养老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3种布局方式(开发必看)
爱晚工程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国外有哪些先进的养老模式?
海外养老居住模式借鉴
养老地产的15种开发模式
养老地产15种开发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