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旧:天津老照片赏析!不收藏你就亏了... ...

天津老照片赏析(一)

小编发现不少对天津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已经收集了许多天津老照片。收集发表了海量天津老照片,其中不乏十分珍贵者!

现选择一些做个粗浅的赏析,不对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这些照片既不是我拍的,也不是我翻拍的,而是直接取自网络。因此要衷心感谢原拍摄者、收集者、上传者等。

这张照片上的大幅标语说明此时刚刚经历了一场抗洪斗争。如果此片确实是天津老照片的话,时间多半是在1963年,是一张和我同岁的照片。

    显然这是一张在天津东站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照片,时间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造成了一代人的悲剧,也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

海河边的检阅台。位置大约在现在津塔对过,君临天下那块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津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记得1976年5月16日,全市在此举办纪念“文化大革命”发动十周年大会。我当时上小学,被组织到大会上载歌载舞。我们头戴花环,手持花束,边跳边喊。大会最后放烟花时,倾盆大雨突至,只听烟花突突响,不见烟花开。我们则四散奔逃,现场一片混乱。等我跑回家中,把大人吓了一跳。原来我头上戴的红色花环被大雨一浇,顺脸流下道道红印,家人以为我在奔跑中跌得头破血流,惊骇不已。

这张照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久违的画面,一个记忆深处的词汇猛然窜了出来:“借粮”!凭本供应粮食的时代,每月不到月底就揭不开锅了,于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可以提前五天购买下个月的粮食,这就是每月25日“借粮”的由来。但是,解了一个月的急需,下个月不还是固定的天数吗?那幼童的年龄和我当时相仿,这情景好像就是我奶奶一手提着那宝贵的粮食,一手牵着她的宝贝孙子从粮店走出来。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普通副食店的场景。那时买烟酒副食等,绝大多数是要凭本凭票的。

 传说中的粮本和购货本。

 传说中的粮票。

每月定量供应三两碱面。那时蒸馒头要使用面肥发面,然后用碱面“兑碱”,以中和酸性的发面。有时碱面还用于洗刷餐具。什么“酵母”、洗洁精之类的,都是从来没听说过的。

 分析这张照片,要注意其中几个因素。一是,左侧女青年穿着打扮头发等和“文革”时代比已经有些时髦;二是,中部军人还是“文革”时代的人造绒毛帽子和红领章,没有换装;三是,街头出现了电话亭;四是,街上行驶的是大解放汽车和俗称的“三马”。综合考虑,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八十年代初中期。

 记录了好几代人百岁、结婚等重大事件的大名鼎鼎的鼎章照相馆,位于和平路上,南市附近。翻看许多家庭的老照片,会发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结婚的照片,大多都标注着这家照相馆的大名。我的结婚照也是在这里拍摄的。如今这家照相馆已不存。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83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分子,简称“严打”!地点在东北角,内容就是犯罪分子游街示众。

 今天拥堵的道路让很多人不爽。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也并非田园牧歌一般。看这滚滚的自行车流,也是很壮观的啊!

如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你们小时候大多都曾躺在这样的小车斗里随爸爸妈妈奔波在去往保育院、幼儿园的道路上。而如今你们的宝贝孩子大多都已经坐在小汽车里出行了。

 如今坐在屋里抱怨暖气不够热的人,是否还记得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做的功课,买煤、搬煤、存煤,为一点存煤之地与邻居发生“领土”之争,还有刷烟囱、安炉子、劈劈材、生炉子、封炉子……。当然,如今的暖气还是应该热的,不是说忆苦思甜就可以减轻供暖公司的责任。只是我们还是要知足常乐比较好。

这张照片应该获奖。它生动记录了一个杂货店女摊主那发自内心的笑,这是多么阳光的笑,多么自然的笑,多么真诚的笑!它充分表现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的骄傲和自豪,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光辉写照!铝盆里冰块下的汽水,不像是可口可乐,倒像是那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的,甜甜的、香香的、辣辣的、凉凉的,喝下去会打很多gen儿(原谅我打不出那个用天津话才能表达的字),似乎暑天里一肚子的热都随之吐出去了的那瓶“山海关”汽水!

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吃饭的场景。估计是一对夫妻和他们的独生女儿。和当时大多数人家一样,他们并没有两室一厅。一家人如何居于一室,那个自制的二楼夹层是一个解决方案。孩子住在上面,父母住在下面。这一场景恐怕是不少人家的集体记忆。

看看那个年代胡同人家的幸福生活吧!狭窄的胡同里,一只破凳子侧放着,上面架着切菜板,摆满吃食,还有啤酒。哥俩(也许是亲哥俩,也许是老朋友)坐在马扎上大快朵颐。从吃相上看,吃的东西应该是烧鸡。注意右侧的老太,是极其有趣的。她刚刚从其中一个哥们身后走过,嘴里在啃鸡骨头,脸上露出占了小便宜的窃笑。这鸡骨头是哪里来的?多半是从哥俩那里来的,也许是厚着脸皮要来的,也许是倚老卖老抢来的,也许是哥俩孝敬给她的。不管怎样都可以看出当年胡同里人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氛围。

再看这张,老哥俩赤膊坐在胡同口,一人坐在一个破旧的条凳上,一条腿盘着,肩上搭着毛巾,目光下视。另一人坐在马扎上,脸向上扬。二人神态颇为自然,显得怡然自得。后面还有一人,手撑着脸,神色有些木然。周围斑驳的墙面,破旧的自行车,烘托着整体气氛,透出安详、宁静,仿佛时间凝固一般。

天津老照片赏析(二)

回顾老照片,既不是忆苦思甜,也不是感叹今不如昔,而是要客观地认识历史、缅怀历史、尊重历史,明白我们从哪里来,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在,面向未来。

这是那个年代胡同里很普通的一瞬间。一名赤膊中年男子正在生炉子。这是那种用铁皮做外皮、用炉瓦做膛、用耐火土抹边的最简单的炉子。没有烟囱,只适合在露天做饭使用。大娘手持大蒲扇,似乎正要递给男子以便给炉子扇风。注意蒲扇周边全用布纤边,这是那时延长扇子使用寿命的普遍做法。大爷正在给三轮车胎打气,下蹲的姿势很有力度。那时的三轮车也很宝贵,算家里的一个大件。

在那些年里,日常使用中产生的煤灰是不可能随便丢掉的,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活成泥再拍成饼子形状贴在墙上,等干了以后打下来砸成小块使用。有的人家干脆直接买煤灰自己做煤饼子用,可以比买煤球省点钱。这个场景在那个年代十分典型。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属于自己的小院里,一对夫妻正默契地配合着做煤饼子,婆婆或岳母坐在椅子上慈祥地望着他们。也许有人说,干这脏活还不怨声载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他们多半会把此事当做一件很正常的家务来做,说不定还会为节省了一点买煤的钱而高兴。正像我们现在周末做个面膜、上微信闲聊几句一样自然。

墙上悬挂的这个东西叫什么?我曾经问过几个年轻人,都不知道。这种东西叫支炉,是架在炉子上烙饼用的,所以当年的饼表面都是有许多糊点的。

几名妇女穿戴着统一服装正在做饭,有削圆白菜的,有和面的,有拿着勺子看锅的,年代和事件不详。看正面墙上挂的什么?支炉!看来这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玩意儿当年出镜率还挺高的。

这是锡铁铺。用锡铁皮打造了各种家用工具,包括炉子、烟囱、水壶、炊具等等,师傅手中正在制作的是一个烤羊肉串的盒子。

位于东马路上的天津市少年宫,留存了童年时代的许多美好记忆。一直以为拆掉了,前几天路过,发现现址尚存,天津少年宫的牌匾依然悬挂着。

看到一张显然是解放前的老照片,大楼看着很眼熟,仔细看原来就是后来的天津市少年宫。当时是什么不详,但显然不是少年宫。

东马路天津市少年宫对过。

既有二胡、扬琴、唢呐和笛子,又有小提琴、大提琴和手风琴,组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小乐队,显示当年青少年的文艺生活其实也很丰富。

位于检阅台附近海河里的游乐场。我记得此时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我曾在儿子几岁的时候带他在此坐小船游玩。那个貌似鲸鱼的大游船顶上还像鲸鱼一般地在喷水,这在当年都是没有注意到的。

位于鼓楼附近的街道。那时小小的大肉店也是国营的。

这是官银号市场,此时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了,供应已然很丰富。

 白记饺子馆,大名鼎鼎的清真饺子馆,西胡羊肉饺子是当家品牌。如今知向谁边?

南市附近的杂货街。如今南市地区高楼鳞次栉比,已经难觅当年踪迹了。

五和商场是当年东马路上东北角附近著名的大商场,如今也不存在了。

这是当年天津最大最繁华的商场——北海楼旧址,位于北马路南侧。其1912年开业以后,立刻成为当时男女老幼最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出身大家的女人们,以能在北海楼购物作为最大的时尚。很快,北海楼就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闻名,当时有句顺口溜——“不逛北海楼,白下天津卫”,可见其盛名!

但后来,随着英、法、日等国在天津租界地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洋商场,比如天祥商场、泰康商场,以及后来的劝业场、中原公司等开业,再加上老城里的有钱人为了安全,纷纷躲进租界,北海楼商场逐渐走向了衰败。“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北海楼变成了大烟馆。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成为仓库、生产车间,再后来又成为众多居民的住宅。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北海楼最后的大杂院时代,原来精致的楼房,逐渐被多家占用,各自扩张,最后演变成这个破败的样子。

溥仪住过的静园、梁启超住过的饮冰室等,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后来才被有关部门下大力量整修如初。但是,北海楼没有这么幸运。北马路拓宽时,北海楼完全被拆除,在天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北海楼彻底消失了。这张照片留下了北海楼最后十分不堪的身影,令人惋惜!

天津老照片赏析(三)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它——天津百货大楼。它巍然屹立于海河岸边,是天津的象征。那时天津好多商品的商标都叫“大楼牌”,标示就是它。它曾经是天津人的骄傲。天津人用天津话叫它的时候一般都吞字,比如街坊看您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就问:“您了介是去哪了?”您自豪地一仰头:“百大楼!”

1976年的大地震震毁了百货大楼的塔楼。本来这就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但后来的事却更令人痛心。不知哪位给大楼重新设计了这么个脑袋。比起原来挺拔俊秀的身材,新楼好像一个大屁股的矮胖子。当时该塔楼一露脸就激起一片恶评。


这是我拍的百货大楼现在的样子。百货大楼恢复了原来的塔楼,但是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因为它身后立起了一座远比原楼高得多的双尖新塔楼。这新楼和旧楼协调吗?天津人曾经的骄傲匍匐于高楼脚下,在其俯视下好像一个“受气包”!有时想还真不如拆了,给我们在脑海里留个永远的好印象。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天津站。

八十年代刚刚完成改造后的天津站。那时站后的河东区还是一片如废墟般的旧平房,就是郭庄子、沈庄子、和平村一带,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

实际上这张照片不能算老照片了,其和今日之景已经几乎无异了。

这是天津北站。好多日子没去了,目前是个啥样子还真不清楚了。

这是历史悠久的天津西站候车楼,前些年我曾经因为送一位重要客人而进入过其中候车,古色古香,很有气派。前几年西站重建时,该楼虽然碍事,但万幸的是决策者保护重要古建的意识比较强,经过整体平移该楼得以保存。

这是位于五大道的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故居,因其墙面上有许多突起的疙瘩,俗称“疙瘩楼”。该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可以让我们看到该楼被贴满花花绿绿的瓷瓶瓷片、堆满乱七八糟的“出土文物”之前的原貌。

后来这楼就被整修成这样了。每天都有许多游人围在楼前拍照,如同围观一位被人强行带上不相匹配的头饰和很多金银饰品,穿上鲜艳花袄小褂的绅士,端坐在一大堆随意胡乱摆放的杂物后面的滑稽样子。


中间这条道路是滨江道,是与和平路成十字交叉的天津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看这张照片可知,当年这条街两侧种植了茂密的大树。今天道路两侧光秃秃的,一点遮阳的东西也没有,大树显然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伐掉了。夏天看着暴晒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的众多游人就可以知道,这一决策是多么不慎。

劝业场对过的老建筑,现在尚存。

下雪后的和平路。


这是位于原东门位置的牌楼。应该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牌楼已破败不堪,上面的匾额也不见了。


这是同一牌楼,时间估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牌楼进行了修缮,重新题写了牌匾。因此地距离文庙很近,该牌楼可能就是原文庙的一部分,所以牌匾上写的是“道观古今”。


 还是同一牌匾,时间估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目前该牌匾尚存,只不过周围景观已经大变了。


这张照片把我们带回那个令人难忘的岁月——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这是震后胜利路(今南京路)上成片的地震棚。右侧建筑似乎是原市卫生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里就是现河北路和南京路交口,君隆广场旁,抗震纪念碑对过。

阅读是一种智慧,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编辑回复 “老城故事” 获取跟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老照片赏析
■〖天津卫老照片〗0569:官银号、北海楼
道教正一派在华北最大的庙宇,曾经有北京规格最高的木牌楼 | 东岳庙拍照记
70多年前的老北京照片
【每天老照片】--5483-- 北京北海公园老照片,恍如昨日
北京北海公园老照片,恍如昨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