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道一理】第五课(上):实一与虚一

文章开篇,首先祝福大家新年快乐,猴年吉祥,阖家幸福!

此外在此跟大家道个歉,课程本应昨日星期四发送,由于出差在外开会,没能有时间上网,固没推送。在此跟大家道个歉。

我们每一篇文章,均为人工管理,筛选,推送。文章也均为原创,我们希望呈现给大家的,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恭祝大家猴年大吉!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学习吧!

———————————————


原作者|闲云老叟  编辑|沂水春风


实一与虚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如海,能否有一种方法可以直入其中、直指根底?这种方法就是体用之法,体用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从体用开始,还是没有把握到根本之处,只能在门外徘徊,不能学到究竟。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重要的一对范畴。体是指本原和本体,即本质;用是指显现和作用,即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有诸多大贤对体用的阐说。

《程氏易传·序》中曾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句书是说体用是一物之两方面。体用是一体的,一物之间分出体用,而不能是两物之间的比对。严复曾打过比方来说这个问题:“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体用是一物之体用,那么体用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物又是指什么?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对体用作过诸多的论述,陈荣捷先生曾归纳出朱熹体用关系的六种模式:一是体用有别,二是体用不离,三是体用一源,四是自有体用,五是体用无定,六是同体异用。这种归纳颇是得当,后学不再赘述。

明代王守仁以心来讲“体用一源”,他认为体是心,用是心之用,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能得其体,用即在其中,以强调心就是一切的本原。

明末王夫之改造了程朱的体用说,提出“道以为用,一阴一阳以为体”的思想,把体用统一在气的基础上。

无论一物是心还是气,在中国古人的眼中,它是无形无质的,因为有形有质就会有生有灭。无形无质重在强调一个无字,一物是指无,在易学中无就是指无极。说的无极,不能不提到太极,在易学中,通常把太极作为本源,作为无形无质的那一物。一物分出体用,一体指阳,一用指阴。

体用之中有一个很为关键的概念,是体用不固定,是可以随时变化的。比如,无极是太极的体,太极是无极的用;太极是阴阳的体,阴阳是太极的用;阳是阴的体,阴是阳的用……如此下去,可以分出无数个体用来。这种思维是太极思维,区分体用,必须在一个范畴内,即在一个太极中。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体是什么?是无极与太极,无极、太极阐述了宇宙本体的道理,学易从太极入手,是比较恰当的方式与方法。


太极本原

太极是什么?太极图是一个“一”,把一”围起来,就是一个○。把太极比作○或是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太极是一炁,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是方的、圆的、三角形等等,之所以取圆作为太极之形,因圆的特点最接近太极。圆具有无始无终、循环无端的特点,太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故以○来代表太极。


太极图

太极是实一,实就是可以感知、可以把握的。这可感知、可把握的太极便是一炁。

 


竹简中的炁字

炁字从既从火,郭店竹简有很多炁字。炁下面四点是火的一种变形写法,用做部首时,写在字的底部。此炁是阳火,说明了宇宙充满了阳气。因阳是以虚不以实的形式表现,普通人很难感知。有一些人,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感知到这种类似于磁力的阳气存在,比如练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会感知到这种热气,真实不虚。炁也叫先天一炁或元始祖炁,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人的基本元素。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很清晰地说明一就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由此存在,这个一就是太极,就是太极一炁。

实虚相对而存在,太极是实一,则必有一虚一与之对应,这虚一便为无极。

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道本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光。”

翁葆光注解:“道本虚,而乃有形之炁,炁本实,而乃无形之形,有无相制,而一生焉。故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两情交媾,万物化成。”

这两段话把无极、太极之间的关系说的很清晰明了,道指无极,无极本身是以虚的形式而存在,但是这个虚体之中却含有炁,这个炁是实实在在在存在的,只是没有形状而已,没有形状的炁就是太极。而无极虽以虚的形式存在,却含有炁。如此,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就很明晰了,太极是实一,无极是虚一。一个是实相,一个是虚相,一个表现出来了,一个没有表现出来。无极是体,太极是用,无极的特性是通过太极来表现出来,无极运行到一定阶段,要凝聚成一种炁,无极支配了这种炁的运行,这个炁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空气,它是宇宙的本气。体是主体,用是在主体的主宰下运行,以示其用,虚的无极主宰了实的太极。

虚的无极表面看起来是空寂的一片,但空寂中却不了无一物,而含有了一个太极,无极生起这个宇宙中的万有,而非太极生起,太极只是在无极的作用之下去生起宇宙中的万有。

虚的无极为什么会能主宰了实的太极呢?那就需要从无极的特点说起。

无极因以虚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人便把无极叫做太虚,太极是气,太虚则是神,以太虚来理解无极,才能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体。 

在古人许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太虚的描绘。

《庄子·知北游》中说:“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这里的太虚就类似于老子说的道,道家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道以德的形式表现出来,德在道中。这样,道和德就有了类似于无极和太极的关系。

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中对太虚做了极其准确的描绘:“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其中“气之本体”一句尤应注意。张载所说之气是指太极,所说太虚是指无极,太极的本体就是太虚,太极的变化,只是因为无极运动的缘故。

太虚这个宇宙本体很难以把握,就有人用神来描述太虚。提到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帝之类的字眼,其实在古人眼中的神和上帝无丝毫联系,概言之,古人眼中的神,是指宇宙本身的自然力,不是一种外力,“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在万物的后边运用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气化万千而不乱,这就是神,用神来描述无极的特点。无极具有虚的特点,因为虚才能生成万物,实的东西只能转换而不能生成。无极始终处在一种虚的状态,不会成为实有的,才会绵绵不断地生成万物。

无极在老子的眼中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生成宇宙之本原是“道”。“道”不是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单元,而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道体是虚的,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始无终。而道的这些特点也正是无极的特点。

这种力是一种内在的力,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而非谁给予。老子说道法自然,就比较明确地指出这种力从自然中而来。

最初的宇宙是混沌的,混沌的状态就是一个无边际、无数字、无形状、无重量、无时空等等概念的世界,这个时候称它为无极,有人说无极是由无穷小的虚子构成的,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知道,无极无形无相,谓之实相,听之弗闻,视之难见,清净无为,但它无相无不相,无为而无所不为,因所有的有形有象的气质、物质都是无极所化、所生。看它不见,它是无相的,就叫它夷;听它不到,它是无声的,就叫它希;摸它不着,它是无形的,就叫它微。世上万事万物,有生一定有灭,有始一定有终,但无极却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无思无意、无形无状、无我无他。

无极是虚无的状态,它也没有动静,没有动静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没有始终,没有始终就是没有去来,其实无极就是宇宙真空。无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上不见顶,下不见底,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老子说无极时用了“无量无边的清虚”来表达;孔子说无极时用了“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睹不闻,万物同体”来表达。孔子说万物通体,是说无极承载了所有。无极承载了所有,但它很难把握,古人就创造了一个有形的太极来说明它,无极和太极是一体两面,都是说宇宙真空,把宇宙真空呈现出有的状态称之为太极,把宇宙真空呈现出隐的状态称之为无极。但是当一个事物以有的形态呈现的时候,就会有无的一天。因有有必然会有有无,才会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会有运动变化。太极是运动着的宇宙真空,运动本身也使宇宙万物有了运动和变化。太极因为运动变化便生出阴阳,而在运动变化中的太极也在揭示着诸多宇宙真相、人生哲理。

太极从字意、字形看,“极”为顶端、至于极限;“太”为大上加一点,比大还大之意,本已是最高点,还在上面加一个太字,可知太极之炁至大至广、至深至精、至中至正。以此炁做本体,以太极运动变化之理阐述天、人、地之间因运动而互相作用、发生变化的至大至极之理,便为太极之理。

太极之理客观地反映了宇宙万物生成的自然真理,和对宇宙中基本物质运动变化规律把握的方法,更为难得可贵的是还从宇宙物质本源角度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存在的根本意义,它是宇宙万物正确的理解和高度总结。

太极之理不单包含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心。如果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则必能天人合一,至圆满智慧、安谧和谐之境。

太极以○的形式来表现其特点,○主动,这是太极所揭示的生生不息之理。现实生活中,能动的东西均是以○的形式而存在。而四方形、三角形为其外表现形式的物质大都无法运动。

运动使世上的万事万物得以发生变化,因为变化而得以发展。如果不运动,就会腐朽死亡,静止的东西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会导致不具有抵御敌对物质的侵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宇宙万物时时刻刻在运动中,即使看起来静止的东西也是在运动中,只是不太明显而已。人往往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偏狭,如果能够跳出自我,就会发现这个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太极之动可引申为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列子·天瑞》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也。”孔子对子贡所言概括起来便是生生不息之意,除非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否则就不要停止,他提醒子贡要生无所息,因为生无所息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智慧。

太极图中间是虚,虚则诚,如环无端,没有一点点空隙可进。就像一个谦虚的人,一定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掏空了一样。这是虚怀如谷的境地。一个学识渊博、智慧满满的人,一定是一个谦虚的人。曾国藩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又说:““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谦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谦虚的人能站到低处,站到低处能看到人家的优点,人家才会看到你的优点;一个人骄傲的人会站在高处,站在高处会看到了人家的缺点,人家自然也会看到你的缺点。生活就是一面镜子,谦虚的人会朝着它微笑,生活也会朝你微笑。因为你把那个○内的所有不好的恶劣都掏空了,以谦卑的姿态来用别人的美好与微笑填补它,自然收获的也是美好与微笑。

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些时候会局限于眼前的那小小的世界,却忽视了与眼前那小小空间相对的那个无限的空间。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太极这个○之内的东西,而太极这个○之外的东西却视而不见。

如果把太极这个○之内比作自己的拥有,那么太极这个○之外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所不能拥有的所有。从太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自己能拥有的还是未能拥有的都是一个整体,都是依托于太极本体而存在。就好像一棵树因依托于整片深林而存在一样。但可悲的是,很多人过分关注了自己,缺少了看到自己之外的世界的心境与眼界,这样便会产生痛苦。眼光与心量太狭窄了,不痛苦才怪!很多人只是注重了自己的这一棵树,却忽视了整片深林,以致于导致了整片深林的毁灭,最终也因为整片深林的毁灭,自己的这棵树也无法生存,最终也必将走向毁灭。

中国有句古话,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拥有如此的胸襟,将军和宰相所关注的一定是那一片郁郁苍苍的深林,而非属于自己的那棵树。只会关注自己的那棵树,加以时日,即使原本心胸宽厚的人也会走向偏狭,一旦一个人的心胸偏狭了,不论做什么事情,结果必是以失败而收场。

拿破仑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因他心胸狭窄,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以失败而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两个世纪前的某一天,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向拿破仑建议用他发明了蒸汽机铁甲战船取代当时法国的木制舰船。蒸汽机铁甲战船比木制战船要先进得多,威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眼看拿破仑就要被富尔顿说动,准备采纳富尔顿的建议时,拿破仑脸色陡变,两眼放射出难以抑制的怒火,眼睛直逼向富尔顿。合作告吹了,而莫名其妙的富尔顿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失败的原因完全在于他毫不在意地顺口恭维了拿破仑一句:“伟大的陛下,您将成为世界上真正最高大的人!”在这里,富尔顿想表达的是“高贵”、“崇高”的意思,但他一不留神把法语的“高贵”、“崇高”一词说成了“高大”,恰恰富尔顿自己身材高大,这一下正好击中了拿破仑最自卑、最害怕被别人嘲笑的生理短处——个子很矮。

拿破仑又自卑又嫉恨,他对高个子的富尔顿咆哮道:“滚吧!先生!我不认为你是个骗子,但认为你是十足的蠢货!”这之后,富尔顿的发明专利被英国购买,自此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法国却远远落在了后面。拿破仑仅仅因为容忍不了别人无意间使用的“高大”一词,就拒绝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也失去了一个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因为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失去了一个时代。

太极之理蕴含了诸多人生哲理,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太极虽只是一以○的形式来表现,但是这个○却蕴含了无穷无尽、无边无量的所有,在这无穷无尽、无边无量的所有之中,最为根本的理就是运动变化之理,太极因运动发生变化,生成了阴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象本论学派
理学家的本体论
太极与理
“太极阴阳图”与本体论
(64)尔雅台:太极图说衍义(二)
朱熹与陆九渊的“无极、太极”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