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观影】《小男孩》(Little Boy 2015)

美国人这样拍小男孩用超能力撕鬼子

文/杨时旸

战争、仇恨、和解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这类主题的电影已经产生了无数种表现方式。除了那些用角色的口号式台词直接表明观点的笨办法,很多电影都巧妙地寻找到了小切口对接大事件。很多时候,有关战争/反战的影片,甚至把战争彻底变成了叙述的背景和配角,而故事之针对战时的普通生活、人的际遇以及心理的微妙变化,它同样甚至更加能打动人心。

这部《小男孩》就是典型的这类叙述模式。故事发生在二战最激烈的时期,从珍珠港事件跨越到美国对日本投下了原子弹。但那些宏大的事件只出现在影片人物的口口相传和他们阅读的报纸上。这个静谧的小镇中,人们都叫这个8岁的孩子“小男孩”。他始终长不高,但又不是侏儒症,医生半是无奈半是安慰的给他起了这个绰号。他被同龄人欺负,父亲是唯一的朋友。战争迫近,由于小男孩的哥哥是扁平足,所以父亲必须去参军。小男孩从此孤独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父亲能早日回家。有一天,他偶尔听到神父说起,只要怀有种子那么大小的信念,就能移动大山,达成愿望。这句布道的话语,让小男孩陷入了魔障,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让父亲回到身旁。神父看到这一切,想帮他,就为他列出了一个行善的单子,包括为流浪汉提供居所,探望病人,等等。告诉他都做到了,就能实现愿望。这个内向的孩子开始怀着信念,挑战自我。


通过孩子作为主角反观战争,是个聪明的视角。孩子最弱小,也最能激起普遍的情感,面对残忍的战争机器,孩子们的举动和信念都显得更加令人心碎。更巧妙的是,电影设定了一个大战争背景下的,封闭小镇内的仇人对决与和解模式。这个小镇中,居住了一位移民了数十年的日裔侨民山本。珍珠港事件后,大批日裔被关进监狱重新筛查身份,虽然日后大都释放,但因为毕竟是交战双方,就单单因为那张日本人的面孔,在这个特殊时刻,小镇上的美国人都把这位山本看作仇人。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仇恨会驱散理性。而在影片中,神父扮演了一个超越人类仇恨的角色,他看到这一切,特意为小男孩的行善单加了一条,“和山本做朋友。”这让整部影片变得有趣了起来,孩子必须为了达成自己更高的目标,而暂时跨越心理的屏障,他必须说服自己与这个“敌人”成为朋友,才能达成更终极的目标。而经过一次次试探,自我否定和最终的接纳,小男孩做到了这一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于理性的训练,它让人们的理性获胜,人性回归。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之一。这类影片的目的绝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如何超越性的抵达人性和解。

战争会让人们陷入黑白的两分法,哪怕对方就是敌国的普通公民,哪怕只是长着一张敌国的脸,都会被归纳进地方的阵营,当我们在战场以外的世俗生活也被盲目的仇恨笼罩,那种后果或许比战争本身更加可怕。

就像我们一样,美国人也给生活在那里的日本人起了外号“Jap”,类似于我们说的“日本鬼子”,但最终,山本对小男孩说,“我不叫Jap。我叫山本。”他们以名字——而不是仇恨的代码相互称呼,那个瞬间,战争的归战争,世俗的归世俗,人性的归于人性。而这其中也渗透着更加复杂的况味,山本独居,小男孩没有父亲,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成为了某种准父子的映射,当他们坐在一起吃冰激凌的时候,你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两个敌国的人,在战争最盛的时刻,却互相慰藉了彼此。

这部电影中的小男孩一直相信自己的超能力,无论遭受多少白眼,也每天对着大海练习,在所有人看来,那就是痴傻,在他自己心中,那就是信念,虽然他自己并不懂得这些。

“小男孩”这个绰号是个双关语,一方面因由小孩的身高得来;另一方面,它也是那颗原子弹的代号。当那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传遍小镇,人们纷纷觉得那个每天对着大海拼命嘶吼,想用超能力终结战争的傻孩子真的做到了什么。小男孩的父亲幸存了下来。

对于战争本身的影像化呈现基本上不会再有太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从人性细部展开的体查却有着无尽的空间。这部电影里根本没有口号,但谁都会看出和平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说,它用一个家庭的重聚,替代着写出了战争的终结。战争与和平不是宏大而遥远的事,无非就是一个个家庭的离散与团圆。这不分国度,人性共通。


能让你流泪的电影肯定是部好电影

文\白煮蛋

电影越看越多,对于影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剧情、立意、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评价一部电影,我始终相信这个最简单直观的标准,能让你流泪的电影肯定是部好电影。

看小男孩,我哭了不止一次,也不止两次,忘了数几次,但应该好久没哭得这么痛快了。

小男孩长得比较矮小,因此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负,但他有父亲作为唯一的伙伴,父子之间亲密无间,有着深深的纽带。他们的口头禅是魔术师的那句“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 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的信念。随着父亲参军离去,小男孩对父亲的思念和等待在影片中也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

有时候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选择相信,相信所希望发生的事情终归会发生。因为对父亲的爱,所以小男孩相信‘荠菜籽大小的信念能撼动大山’,他相信完成牧师的清单能让父亲回来,他相信对着大海那端日本的方向发功,能帮助结束战争。因为是他唯一能为远方身处险境的父亲做的事情,他满怀着爱和希望,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想做到最好。

爱的对立面是恨,那么对于伤害我们所爱的人的‘敌人’,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恨’呢。最容易的宣泄方式是暴力相向。桥本是日侨,尽管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他在美国已经40多年,早已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了,但由于自身难以改变的日本的种族,在小镇居民眼里,他就是‘敌人’,大家都有权利向他表达恨意。

这一点我想我们是最能理解的,为了表达爱国精神,我们可以砸日本工厂,烧日产汽车,揍日本人,尽管这些人都与政治无关,而是最容易找到的表达仇恨的目标。在施暴者的眼里,恨意一旦得到了宣泄,正义就能得以伸张,或人格得以提升。

看到后面惊叹原子弹是以小男孩命名的,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但我不禁怀疑这部电影本事就是以这枚原子弹的名字命名的。导演让我们看到了爱的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恨的破坏力,小男孩把我们带回原子弹的废墟中,灰黑的灰烬都是孩童的模样,他们还没有学会伤害别人,却成了仇恨反射的牺牲品。

小男孩教会了我们和‘敌人’做朋友,这在情感上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但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神父的名单,终于见到了病床上的父亲。又泪崩了....

经常会看到有人批评电影的煽情性,但我想说电影能够煽动你的‘情’,说明电影是精彩的,你还有‘情’可被煽,那么你还是幸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众家实时票房,最新电影介绍,影评
战忽影评 | 这个8岁小男孩,幻想着用魔法把父亲从战场上唤回来
使用自己叫能力,使用别人才叫智慧
这碗电影鸡汤很鲜,我先干为敬!
原子弹爆炸后,那个背着“亡弟”去火葬场的小男孩,今怎么样了?
是的,我相信我能做到——评电影《小男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