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鸾漂凤泊,游云惊龙——王瑞草书赏析

清代篆刻家沈野在《印谈》中曾这样描述不同风格的印章:“不著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形若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1]这与王瑞先生“劲藏于内,势张于外”的篆刻风格不谋而合,王瑞先生虽以篆刻闻名,其书法却少有人提及,而他的书法尤以草书与草篆成就卓著。

一、游云惊龙般的草书气象

王瑞先生随徐正濂先生入篆刻之门后,便更多地沉浸在甲骨、吉金、秦汉印、隋唐印及明清诸大家中,感受艺术汪洋的锤炼而在此期间,王瑞先生接触了草书,遂一发不可收拾,对他来说,“书从印入”的篆书作品固然也能传情达意,缠绵而又磅礴的草书才是他潇洒坦荡却又不失细腻的内心写照。

这游云惊龙般的草书像极了明末清初时有“学海”之称的书法大家傅山,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冲击下,傅山成为了与王铎并肩而立、名噪士林的草书“高峰”。我国当代“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李志敏先生评价傅山草书时曾言:“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则评价说:“傅山的狂草重真性, 强调气势, 与明代大草书家如徐渭、王铎等相接近, 但在磅礴大气上更胜之。盘龙舞虺的线条缠绕给我们的印象是强有力的壮美格调; 精心计算的空间被一泻千里的洪流所冲决。”[2]

傅山的连绵大草可谓既彰显其气节,又抒发其个人情感之作,虽然这种连绵大草多是应酬之作,可其中婉转遒劲,缭绕错落反复重叠的圈状线条,犹如古树盘藤龙蛇飞动,连绵不绝一笔而成,让观者不但从未感到繁缛,反觉得舒适轻快,自然流畅。

王瑞先生的草书亦是如此,缠绵的线条与其对章法的创造性应用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席缤纷绚丽的美学盛宴。由印入书的王瑞先生在草书中也凸显出篆籀之气带来的浑厚之感,这与仅习二王一路的帖学书法产生明显区别,金石文字带来的浑厚笔意充斥着他的草书创作,所形成的磅礴气象恰似天边游云与海中惊龙,任意舞动流转,共同在宣纸上营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与王瑞先生朴茂自然的篆刻不同,他的草书呈现更多的是自由而又潇洒的流动线条,在一气呵成正文之后,落款处对空间的突破性应用也让本就精彩的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灵动。他的草书章法充满了突破性,不再局限于纸张的纵横姿态,而是呈现出一种如水般流动的别样形态。草书中的线条既有相互避让又存在紧密连结,在大开大合之中墨色的由浓及淡的变化极大的增添了作品的丰富性。用笔的精熟和对整篇文字的掌控能力使这些作品充满了艺术性与审美价值。在王瑞先生的篆书作品中,我们很难见到这种不羁的形态,虽然他的草篆给人感觉线条依旧灵动,但却少了草书中的潇洒。他在草书中将自身的潇洒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只有在草书中才能看到王瑞先生书法游云惊龙般的磅礴气象。

二、书从印出:王瑞的草书来源

王瑞先生学书自篆刻而入,书法与篆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的书法充满了篆刻的金石之气。魏锡曾曾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评价邓石如的书法与篆刻,言:“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书法与篆刻相结合的并不单单仅有邓石如一人,清代至近代的诸多大家都有将书印融合的尝试,吴昌硕的《刻印》诗深刻地表达出他对印章与诗文书画相通的理解:“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刻画金石岂小道?谁得鄙薄嗤雕虫?嗟予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蚍蜉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无终穷。”[3]吴昌硕也确实如他所自己所言,将篆刻与书法相结合,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为基,融合篆刻刀笔之感,遂成就一代巨匠。而王瑞先生的书法也融入了篆刻气息,若说邓石如是“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那王瑞先生的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书从印出”了。

王瑞先生的草书融入了篆刻的刀笔之意,铿锵有力的线条背后是他在篆刻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对古文字的把握也成就了他在草书上的不凡造诣。由篆刻带来的对古文字的通晓,这种阅历助益在书法上则成就了王瑞先生对文字的了如指掌,如图2这幅《移竹焚篆联》。这副草篆作品凸显了其潇洒不羁的性情,也让人感受到王瑞先生对字形、以及其变化形态的通晓于心。在这类草篆作品中,王瑞先生也多用草书落款,这些草书虽然不成为作品的主体,但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各种书体的精彩把控和对草书和篆书的融合应用是何其绝妙。

王瑞先生与傅山都通晓古文字,二人对古文字熟稔的缘由却并不相同。傅山很早就接触并临习过篆书,但他并不喜小篆的圆熟,他曾在诗中表达了这种对小篆的排斥:“小篆初貌美,嫌其太熟圆。《石鼓》及《峄山》,领略丑中妍。追忆童稚时,即缩《岣嵝》镌。”但他也表达过对丑拙古奥的大篆及古籀的喜爱,如“不做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等。[4]傅山也通篆刻,《桐阴论画》称其:“尤精篆刻, 收藏金石最富, 辨别真赝百不失一, 称当代巨眼。”[5]傅山的篆刻颇得周秦古玺之意, 上宗秦汉, 继承传统, 变则创新。傅山对古文字的通晓还来源于他对古文字学的了解,傅山是书法家,但他更是一名学者,在古文字方面他曾批注过《说文解字》,还与当时的很多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阎若璩等交流过此方面的问题。因此,傅山对古文字的理解不仅来源于书法,还有他丰富的学识来支撑。王瑞先生对古文字的领悟则更多的来源于他在篆刻上的高深造诣,传统印学带给了他对甲金文字的广阔见识,而这种对印学的追求又反作用于书法,使他的草书充满金石之气,真正做到“书从印出”。

三、书印结合而成的鸾漂凤泊之态

傅山曾以自问的方式袒露过他对人世、自我的拷问:“先生玄乎?”曰:“我不能无情而长生。”在书法中传情达意为傅山的草书创作增添了一丝人文关怀,他也曾写诗述说这种对世情苍茫的感慨:“无端笔研业缘多,不敢糊涂说换鹅。这为世情难决绝,鹜书终日替奔波。”[6]为世情难决绝,替奔波书笔砚,这成就了傅山的草书,也为他的书法传达着他对苍生的悲悯。王瑞先生何尝不是如此?篆刻成为他立身之技,也带领他游于艺。在篆刻之外,草书则成为他抒发人生感慨,寄托世事感悟的移情之艺。

王瑞先生的草书多取材于古人诗句,如图3所书的曾巩诗《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明日杏园应烂熳,便须期约看花人。这首诗虽然不似一些经典篇章那般广为人知,却拥有独特的意境美,将雪后初晴、早春将至的唯美景象和内心的欣喜畅快之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从而营造出高远的意境。在这幅作品中,王瑞先生将首句诗“雪消山水见精神”一气呵成,此句末字“神”的线条挥洒,墨色渐枯,营造出一种漂泊而自由的意态。纵观整幅作品,右侧“神”字处的虚无感对应了左侧落款上下的空白,使整幅作品的黑白关系浑然一体,相互照应,章法的精心布置与线条轻重变化,让这幅作品充满鸾漂凤泊之态。

书从印出只能说明王瑞先生书法深深扎根于篆刻,而书印结合才是王瑞先生草书成就的根源。“鸾漂凤泊,游云惊龙”,这恰能形容王瑞先生的草书艺术,在挥洒坦荡不羁的性情的同时,又如漂泊的鸾鸟一般充满了人文关怀。

书家简介:王瑞,字大年,号端甫,别署老泥,室名抱华山房、泥堂等,山东历城人。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王羲之书法院院长、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青年书协顾问。

注释:

[1] 沈野:《印谈》,载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4页。

[2]  赵宝琴:《独辟蹊径 豪迈不羁——论傅山及其书画、篆刻艺术》,载《收藏》,2007年第10期。

[3] 吴昌硕:《刻印》,转引自朱天曙:《书印相通与金石趣味——兼论当代篆刻创作的审美语境》,载《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

[4] 傅山:《哭子》,《霜红龛集》卷4,清宣统三年丁氏刻本。

[5] 秦祖永编著:《桐阴论画(初编)》,清同治至光绪时期朱墨套印本。

[6] 周勋君:《“我不能无情而长生”——傅山与应酬书写的喜与悲》,《中国书法报》263期6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康的一生
线条乏力,劲迈不足?陈靖第七届兰亭奖获奖作品集评
中国当代篆刻名家·徐畅卷出版
精诚所至
康殷--以古文字形研究成就为最主要-书法-以篆为主
康殷篆刻欣赏《大康印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