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州记忆】明代官窑形成的村庄——窑上、伙房、齐村

烧砖的工场德州人称其为砖窑,这个行当在德州可谓历史悠久。且这种技术也较为普遍,汉唐时期,德州的砖瓦业就已盛行,且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比如:唐朝建的慈氏寺它大殿顶上的瓦,就是闪闪发光的白色之瓦,故民间将慈氏寺称之为“银瓦寺”。

德州城的砖窑众多,且历史悠久。城南的窑上、伙房、齐村和钱庄的村名来历,就是因为此处是官府所办砖窑厂的所在地而得名的。

由于明朝承启了元代对匠人实行的赋役制度,即轮班和住坐服役。故沿运河的临清、夏津、武城、恩县、德州等州县,均建有官办的砖窑。而德州的官办砖窑,就建在城西南的窑上、伙房、齐村和钱庄一带。

德州城的官办砖窑场属于群体窑,根据,遗留的砖窑和旧址,经专家们推断,该砖窑遗址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500米,约计有各类砖窑72座。解放后,伙房村北尚存有残窑17座,均为圆形柴窑。据说现处于封存状态。

德州砖窑所生产的青砖,多有方砖、条砖和杂型砖等品种,尺寸和规格不尽相同。修德州城所用的长砖尺寸为: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8.5厘米,上刻有“德州城砖”或“窑户赵邦仲”等字样。供修建北京紫禁城所用北京贡砖,方砖尺寸为边长46厘米,厚11.5厘米;长条砖尺寸为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1.5厘米。砖上的文字为:“成化十七年四月德州窑造”“成化十七年平原县造”“成化十八年德州窑造”“正德十年德州窑造”等。

《明史》有:“建故宫有德州窑制砖”的记载。最近,考古人员在天坛也发现了,带有德州窑字样的青砖。根据砖上的文字,德州官办砖窑的生产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德州建城烧砖阶段,简称城砖阶段;供北京修建紫禁城烧砖阶段,简称贡砖阶段;窑户承包经营阶段,简称窑户阶段。

一、城砖阶段,应是洪武三十年(1397)前后;洪武七年(1374)陵州土城已破败不堪。洪武二十八年(1395)大运河决口洪水又淹没德州城,城垣大部分坍塌。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德州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都督张文杰、卫指挥徐福奉旨,将德州土城改建成为砖城。改建后的德州砖城,内夯实土外砌青砖,城高三丈七尺(约10米),砖墙厚约三尺半(1米),土墙厚约一丈三尺(4米),总厚度约有一丈八尺(5米左右。其外周长十(华)里另一百八十步(约5300米),内周长九(华)里十三步,城墙占地九百六十三亩。城内占地三千七百二十一亩(约2.5平方公里;所需青砖一亿多块。

据民国二十四年《德州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筑卫城,砖不足,于城南开窑烧砖,今窑上、伙房,其故址也。”也就是说,当时修建德州城时,所用的一亿多块城砖,是在今黄河涯镇的窑上村、伙房村、齐庄和钱庄附近烧制的。

据《德州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德州建城,在此建窑烧砖,形成村落,故名窑上。”“此地系烧砖工人的伙房,故名伙房。”“烧砖工人在其聚齐,故名齐庄。”“砖窑的财务所在地,故名曰钱庄。”等。即当年烧砖的窑场附近形成了今日的窑上村。匠人们吃饭的伙房附近形成的村落,便是如今天的伙房村。当年匠人们集合上工的地方,成了今日的齐庄。账房及财务的所在地,就成了今日的钱庄村。这便是这几个自然村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

在这个阶段,该砖窑场烧制的砖多为:灰青色(民间称青砖),专供德州修城墙所用,以及在德州城内建官衙、兵营、仓库等所用。故砖的型号诸多,最多的为长方形青砖:长32厘米、厚7厘米、宽25厘米的普通用砖,即德州城砖。另外:还有些特型砖如: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的长方形大型砖,这种砖在古城墙上的城门口及垛口处能见到。以及边长46厘米、厚10厘米的正方形砖;还有砖面上有花纹的,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5厘米小砖等。

2012年4月12日,在德州古城小西门外,出土的运河廻龙坝遗址上,就发现了数块印有“德州城砖”的青砖。由此可知:德州砖窑最迟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8)。距今已有610余年的历史。

二,贡砖阶段,应是明·永乐初年至明·万历年间;当时,德州的砖窑系官办的群体窑。因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即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系手工业者,其中,军队中在各都司卫所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讲,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要低,而且还要世代承袭,为了便于勾补且不许分户。匠、军籍工匠,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他们是不能应试而跻于士流行列的。轮班时的工匠劳动是无偿的,仍凭手工官、坐头的管制盘剥,为防止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明朝廷还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再以银雇工。

这样,轮班匠的制度实际就名存实亡了,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对人身的束缚大为消弱。故明中期开始的匠役改革,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持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们才获得了自由人的身份。

故那时的匠籍人员,必须无偿为朝廷服劳役,而且,接到指令后,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所以,德州城的官办砖窑,汇聚了周边各地区的能工巧匠。可以断定:当年德州砖窑,除了此处有细腻的土质外,还汇聚了多名能工巧匠,采用了较先进的烧造工艺,如:优选土质,储存年余定性;将土先用粗筛子筛,再用细筛子过一遍,然后放入滤泥池过滤。滤出的泥用脚踩熟后再制坯,故德州砖窑烧出的砖表面细腻,质地坚硬、不易自然风化。

德州城砖窑所生产的砖:分无印鉴素和有印鉴的两种。印鉴多印在砖的侧面。现存有“明·成化十七年四月德州窑造”、“明成化十八年德州窑造”、“明正德十年德州窑造”以及无年份的“德州城砖”等原物若干。这些青砖除了在博物馆能看到外,到现残留的德州老城墙遗址处,及德州古城的靴子尖处,也能见到其中的一部分。

现今,德州窑砖烧的砖,在各地频繁地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如: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墙上,有数以万计刻有“万历七年德州营造”的城砖;《文物天地》杂志上说:在古长城上发现有“德州窑制”的砖;在山海关长城的城墙上,也出现了“万历拾贰年德州营造”的城砖;在北京德胜门箭楼的军事城防展上,有一块在刻有“万历四年德州营造”的城砖等。这足以说明,德州砖窑被列为贡砖阶段的时间,应在明·万历年间。

三、窑户阶段,是嘉靖初年至明朝末年。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制匠一律征银,政府则再以银雇工。朝廷实行以银代役的雇佣制度,改变了原来实行的匠人必须轮班和服役的规定,德州官办砖窑开始承包给窑户经营了。

由于砖坯的制作与成砖烧造工艺比较繁琐,费时费力,烧砖的利润就成了窑厂存活的关键。加之贡砖质量要求严格,且原来的高级工匠,交上银子就可不来此窑工作了,砖的质量就逐步达不到要求,退货较多。承包户赚不到钱,生产的积极性减退,再加上罚款制度又比较严格,窑户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干了,官衙只有将其关门停产了。

故德州官办的砖窑关闭的时间,大约在明·隆庆、到万历年间,具体原因,主要是明朝廷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变化。据相关资料记载:德州修砖城仅用了一亿多块蓝砖。而从现有的实物资料来推算,德州的官办砖窑,应从明·洪武三十年(1398),德州改建砖城的时候开始兴建投产,到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实物的最后年代至明·正德十年(1515)的蓝砖,德州的官办砖窑整整经营了100多年。

估计他每年最少得生产几万万块砖吧,故它所烧制的砖,应该是少量的用在了德州城墙上,其他绝大多数用于了修建故宫、紫禁城、长城、皇陵等皇家建筑。故它应该是一家皇家控制的砖窑厂。古代,德州窑上的官办砖窑,曾为德州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荣誉,给我们后人留下骄傲和自豪,故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它的遗址,使后人能享受其历史的美誉。(马惠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窑 太湖三宝(窑)之城砖窑
宁海城关为何不见唐代城砖
【历史】临清建城始末(上)
基本证实!安徽南陵新发现南京城墙砖窑遗址
600年前天津城是个啥模样?
十三陵 康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