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铜器收藏

1、铜器的外表特征在鉴定方面有何具体的意义?   

答:长期以来,古铜器鉴定专家为了描述铜器出土的时间以及铜器的外表特征,形成了一些专业术语,也为古董行和古铜器收藏者广泛使用。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术语还是仿古铜器作旧的风格,也就是说,仿古铜器都是参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征作旧的。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铜器,或者是出土虽有几年,器物还保持着新出土时候的状态.表面还没有被灰尘、油污等污染,并且也没有做过任何人工处理。

熟坑:指传世的或出土很久的古铜器,由于经常玩赏,铜器表面凸起的部位被手摩挲呈现出光亮熟的状态;还有一些是将新出土的铜器有意上蜡擦光,充作传世品,都称为熟坑。

水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潮湿或于水中浸泡,器表的颜色发湛绿湛绿的、黝黑黝黑的,非常好看。湖南一带出土的古铜器,以水坑器居多。

发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较差(化学污染),器表腐蚀比较严重,不仅表面有积锈,而且锈下凹凸不平,有的还有膨裂。发酵膨裂严重的叫“发坑”或“脱胎”,轻者叫“半发坑”、“半脱胎”。常见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古铜器。因为当地是含铁量较高的酸性紅土壤,又多雨潮湿,对铜的锈蚀作用更为强烈。铜器的色泽却不相同,安徽出土的脱胎青铜器,有的呈灰绿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脱胎青铜器,没有湖南的那样嫩绿。当然,同一个地区出土的脱胎青铜器,色泽也不会绝对一致。

脏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表面附有杂质,是既不美观也不容易去除的恶锈。

黑漆古: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黑漆色亮晶晶的,故名黑漆古,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绿漆古:因古铜器埋藏很久,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呈现绿漆色,亮晶晶的,故名绿漆古,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水银沁:因古铜器埋藏很久,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呈现水银色,银白光亮,故名水银沁,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枣皮红: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枣皮红,故名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古铜器都带有枣皮红的特征。枣皮红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洗过澡:指有些传世的青铜器,表面被油污侵蚀过分严重。有一些老艺人使用醋酸等溶液清洗。经过清洗后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比较好看。但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锈蚀的风貌,行家将此类器物称洗过澡。

野造:有的古铜器铸造工艺比较粗糙,花纹也不够精细,一般是出自手艺不高的民间工匠之手,古董行称这类作品为野造.

泛金:古铜器在锈蚀之后,或在收藏时被污染,器表面上泛出金黄色,仿佛是鎏上一层金,古董行称这种现象叫返铜或泛金。

答:由于铜是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故在一般情况下铜器是易于保存的。但古铜器就不同,因为被锈蚀过,所以要特别小心。金属的腐蚀有化学锈蚀和电化锈蚀两种,其中,电化锈蚀的速度相当快,起初在一个部位,很快就会扩大到全器。绿色的铜锈通常是铜的碱式盐,如碱式氯化铜、碱式碳酸铜等。紅色的锈斑都是来自土壤中的铁盐。其中,碱式氯化铜对铜器的杀伤力最大。

古铜器表面有污垢或油迹,可以用蒸馏水和肥皂进行清洗,但绝对不可使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为了消毒都含有微量的氯气。氯气是一种比较强的氧化剂,具有消毒作用,但也会对铜器藏品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只能用蒸馏水或纯净水。    另外,铜器藏品上还经常会有一些不易拭去的污物,可用擦拭、刮瘫的方法,但千万不要损伤到铜器藏品上的铭文和纹饰。

日常保护主要是防止微生物和氧化物的污染。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灰尘,也含有酸性气体,在潮湿的环境下会腐蚀金属.可以在清洁干燥的铜器上打蜡,使之隔绝空气,有利于铜器的保存。但打蜡要选用石蜡。

2、青铜器上的铜锈是怎样形成的? 

 答:古代饲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其中含有铜、锡、铅的氯化物、硫化物,碱式盐等,长期埋藏在地下会与土壤中水分和微量化学物质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形成色彩丰富的铜锈。饲锈的化学成分较复杂。于这种化学反应是复杂的、缓慢的、历时很长的,所以是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的,即青铜合金的一部分,又回到冶炼之前的单质矿物状态。有些锈与铜器结合得十分牢固。

常见的铜锈是矿物状态的铜盐,计有黑铜矿(黑色、CuO),赤铜矿(红色Cu20),靛铜矿(靛蓝色,CuS),孔雀石、石绿(暗绿色Cuo3·Cu(oH)2),蓝铜矿、石青,蓝色,2CuCO3·Cu(0H)2),氯铜矿(绿至墨绿色CU2(OH)3CI),副绿铜矿(淡绿色,CU2(OH)3CI),氯化亚铜矿(白色,Cu2CI2),胆矶(蓝色,CuSO4·5H2O),水硫酸铜(绿色,CuSO4·3Cu(OH)2)、锡石(白色,SnO2),白铅矿(白色,PbCO3),水白铅矿(白色至微黄,PbCO3·2H2O)。这些矿化物在古铜器上形成了斑驳的古雅色彩。

由于各地区的土质成分,地下水及墓葬内有机物腐蚀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同,使得各地区铜器的表层和铜锈很不相同。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陕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表层保存得较好,铜质分解不严重,铜锈变化不太复杂;殷墟、洛阳出土的青铜器,表层和铜锈非常复杂,有的青铜器表层为浅绿色的盐类,附着的铜锈,第一层为黑色,第二层为枣红色,第三层为绿色,第四层是土锈结合的硬块等等。

3、“青铜病”有何危害性,有防治的办法吗?

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元凶是绿色的铜锈一一盐基氯化铜。在空气湿度大于40%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申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铜器是没有损害的。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氟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的里层,使内层的青铜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从表面看,青铜病的锈层是鲜艳的绿色粉状锈,用小刀刮去,底下是绿色的锈层,再往下是褐红色的锈层,再往下还是绿色的锈层,最里层是灰白色蜡状物的氯化亚铜。这是“青铜病”锈层的特点。带有青铜病的铜器一经发掘出来,再接触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便会发生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腐蚀,在接触的条件下还能够传染其他的青铜器。所以青铜病的锈蚀是活性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即盐在电离条件下),极易发生锈蚀。所以一直令文物界大伤脑筋。最根本的方法是放在极干燥之处。

介绍一种易于操作治疗“青铜病”的方法。用探针小心地将铜器上的浅绿色粉状锈刮去,用浓度90%的酒精溶液将锌粉调湿,用毛笔尖蘸着潮湿的锌粉,涂在清理后的部位边鼻上,充分接触,然后用小刀尖压实;再用浓度为90%的酒精溶液将精溶液将锌粉润潮,用不连续的小水滴滴注锌粉8小时,连续3天,每天加一次水,待处理后的部位变成了灰色状时就行了一一这是质地致密的氧化锌层。这是利用锌离子的金属活动性,生成一层含氧化锌、氢氧化锌、碱式碳酸锌的保护层,能隔开锈蚀铜层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所以能够控制锈蚀的继续发生。只是补好的地方颜色和原来不一样,需要作旧。由于面积很小,用树脂胶调碱式碳酸铜粉,用棉球蘸涂成斑状,干后用光滑的玛瑙石压摩,可做出光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
知铜识锈辨伪 - 36771的博客 - CNTV.CN
[转载]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转贴
论包浆(续二)
浅谈青铜器的保护
生坑青铜器的保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