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青白釉箸瓶名称考辨

宋代青白箸瓶名称考辨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故得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不衰,风靡国内外,各省地窑口纷纷仿烧,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

一、何为箸瓶

宋代青白釉箸瓶多见于南方窑口,形制一般为厚唇(浅盘口),筒颈,球腹,圈足,类似青铜器中的觯,因而又被人称为“觯形瓶”。有的见其颈部比例较长,干脆呼为“长颈瓶”,甚至谬认为“胆瓶”有的研究中因其在“瓶炉三事”中的重要角色,命名为“香瓶”还有的藏友叫九经瓶,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种形制的瓶子如何有这么多的名字?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名真姓?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一件器物被工匠的双手创造出来,就好比一个鲜活的生命诞生落地,自成型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命名权自然属于创造它的人,后人无论出于尊重前人的创造,还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叫法,都应当延用前人的命名。毕竟被人叫错名字,或者被乱取外号,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的。

我们华夏文明赓续了五千年之久,但也饱经战乱之隳,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无法估量,有的器物古人如何命名,我们确实难以知晓。然而器物的本质在于用,它的价值决定于它的功比如椅子的本质并非木材或者塑料,而是它可以供人休息座靠,因有这个功用它才叫椅子椅子又有很多种类,通常也都是按功用来区分的,如躺椅、折叠椅、按摩椅、旋转椅、办公椅等等。所以以器物的功用来命名器物是最合理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考证箸瓶的真名真姓时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坐标。

二、古已有之

明末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箸瓶"一节中写道:"箸瓶,官、哥、定窑者虽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插筋下重不仆,铜者不品。"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第一,“箸瓶”一词古已有之,并且以《长物志》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和地位而言,“箸瓶”至少是通行的叫法;第二,文震亨所讲述箸瓶很明显不是一种特有的形制,宋官、哥、定器都充任过箸瓶的角色,“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可能类似龙泉窑烧造的胆式瓶(补图,湖南博物馆拍摄);第三,由第二点可以推断出文震亨对器物的叫法是根据功用来定的,即用处是最根本的,长什么样可以变着来。

箸瓶更早的记载见于元人孔克齐的《静斋至正直记》:“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筯瓶查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筯置瓶中。遇入座,则仆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筯,状类笔架而小,高广寸许,上刻二半月弯以置筯,恐坠于几而有污也,以铜为之。”宋人处世高雅,做事讲究,对器物有着特别的理解。“筯”同“箸”,文中提到的筯瓶是专门用来放筷子用的,只是材质不用瓷,是因为大户人家的缘故吗?

总之,箸瓶早在宋代就已经专门的名称了,用途也很清楚,就是用来放筷子的。既然是放筷子,“短颈细孔”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箸瓶宽口是必须的,但是文震亨所说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炉瓶三事

中国香道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古人熏香、佩香,以除湿驱蚊避疫。盛唐时期讲究调香、熏香、品香,香道文化几成气候。崇古尚雅的宋人将“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合称为生活四艺,焚香是文人雅士的日常必需,无论是相聚还是独处,读书还是抚琴,都离不开氤氲香气。李清照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讲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就是焚香的场面。

宋人焚香可谓郑重其事,不是直接明火点燃香品,而是采用“隔火熏香”的方法,即在香炉里通过银叶片或云母片隔火烤炙,避免直接燃烧产生烟焦味,污染香品的真味。“隔火熏香”程序繁琐,遑论香品制作和品香的复杂考究,单配套器物一环就有许多名堂。宋人陈敬所著《陈氏香谱》就专门编列了《香品器》一卷,其所撰录的宋代常用香器有香炉、香盛、香盘、香匙、香箸、香壶、香罂。壶在古汉语里可以作为瓶来理解,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箸瓶就是香瓶。香瓶这一叫法值得商榷,而且在香文化盛行的明清两代,这一叫法也没有被延续下来。

宋以后的,焚香所用的器物渐渐简化为炉、瓶、盒三件套,炉作焚香用,盒子盛放香品,瓶用来放香箸、香匙,三件器皿缺一不可,称为“炉瓶三事”,这种固定搭配在明清许多人物画里可以见到。(附图)但是这些画里的箸瓶要么是贯耳瓶(汉代投壶的制式),要么是细口短颈的胆式瓶,即上文提到的“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极少见到宽口的。按照文震亨的说法,大概是宽口的箸瓶不入明清士大夫的品——插一双筷子和一把细长的长柄勺,本来不需要太大的口径;也很有可能明清士大夫根本就没见过我们所讨论的宋代清白釉箸瓶,因为大量出土宋瓷也就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四、实物佐证

宋代南方青白釉箸瓶是否是曾作为香品器物,还是单纯用来放筷子的?古人的书画中找不到依据,文献资料又没有明确的记载,那还有什么能佐证呢?只能依靠明确的出土器物或者考古发现了。

网上也曾出现带出土痕迹金属箸瓶,香筷和香匙随瓶一起出土,似乎可以说明问题,但单凭网络上的图片难以说服人,而且网络图片的真伪也是一个问题。找不到有力的证据,一切都只能是猜想。

笔者有一位授业恩师,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民间收藏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陶瓷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特别是对福建将乐窑的整理和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分受人尊敬。在一次偶然的求学过程中,笔者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当即将示我一套将乐窑青白釉瓷器。这一套瓷器都是平常所见宋瓷的缩小版,是作为明器使用的,其中有一件长着箸瓶模样,匙箸赫然插在瓶内。笔者见此哑然失笑,关于箸瓶的推想的逻辑链条终于闭上了额最后一环,心头的疑云顿时烟消云散,玩瓷的乐趣莫过如此吧。

五、结语

综上说述,在南方常见的这类宋代青白釉箸瓶,确实是作为香品器物使用的,当然用来作筷子筒或者插花的花瓶的可能性也很大,物尽其用,正是古人对生活的态度,爱物惜物以及自尊自重。而箸瓶的名称的由来,在文献资料中也是有根有据,颠簸不破。因此作为南方青白瓷系中一类厚唇(浅盘口)筒颈球腹圈足,类似青铜器中的觯的瓶子,真名为箸瓶是毫无疑问的,除此以外的叫法都是别号、外号、诨号,尊者当尽量避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味宋代,现在看来那些无比奢侈的闲事与雅器
《中国古陶瓷窑囗简介》(续)一一开元居摘抄整理
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
白釉梅瓶
唐代白釉净瓶
功夫茶具安溪珍田合作社铁观音茶业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