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频频出现的理财术语你都懂吗?多看看少吃亏

近来,我们总会听到一些诸如因盲目听从销售人员购买高风险不保本的理财产品,最后血本无归的一些不太和谐的理财新闻。泉财哥在此提醒大家,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请先看懂固定收益、复利计息、保本比例、清算期、提前终止等理财专业术语,以免被忽悠。

1、固定收益

固定收益,即到期收益是固定的,固定收益与到期实际收益率一致。即固定收益为9.6%,到期实际收益率就为9.6%。

而“预期收益”并非理财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而是金融机构在发行理财产品初期对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一个估值。当预期收益为10%时,到期实际收益可能为8%,收益不确定。

2、复利计息

复利计息是把本金和利息加在一起来计算下一次的利息。 比如投入5000元,年利率为6%,一年下来就是5300元;第二年,就是5618元。

值得注意的是,复利计息的产品,需要长期坚持投资才能享受到复利带来的丰厚收益。短期投资意义不大。

3、保本比例

即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以获得的本金保障比率。 比如,某银行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明书中详细写明产品的保本比例80%,意味着到期时本金可能亏损20%。

所以大家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看清收益类型、保本比例,不要一味地听从销售人员对收益的宣传。

4、清算期

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T+0”、“T+1”、“T+2”等。“T”即产品到期日,“0、1、2”等是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到账需要经过的时间,即清算期。

要注意,资金在清算期是“零收益”,所以清算期越长,利息损失也会越大。

5、提前终止

很多金融机构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金”,尤其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为了揽储,冲考核时点,就会发行这类理财产品。 但是当过了这些时点,资金面回暖,银行揽存压力减少,可能会选择提前终止高收益理财产品。 提前终止就是指不等产品运行至到期日而主动结束投资。

如果人们对提前终止条款不留意,一旦当金融机构提前终止了产品,就会很被动。 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多留个心眼,注意合同中是否有提前终止的条款。

6、年收益率

年收益率,是指进行一笔投资,1年的实际收益率。然而,相信很多人都会把年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率搞混。因搞混二者而亏大钱只能欲哭无泪。

与年收益率不同,年化收益率是变动的,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涌泉金服3个月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为9.2%,投资10万元,3个月后预期获得的收益约为10万*9.2%*3/12=2300元。

7、潜在收益率

机构推销产品时常称:“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到期潜在收益最高年化近50%”。那么,到期的实际收益又是否真的如此呢?

潜在收益率是指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收益率。在投资时可要擦亮双眼看清楚了!

8、募集期

即投资者可以购买产品的时间阶段。各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长短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募集期内,投资者的资金是不计息的。

因此,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避免募集期带来的收益折损,募集期越少越好。

9、到期日

到期日不等于到账日,要注意分清。到期日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截止日。但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大概还需2—7个工作日。

到账日指理财产品到期以后,本金和收益支付到投资者账户的日期。两个时间并不一致。

(内容整理自网络)

收益率
理财
固定收益
理财产品
文章由第三方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本平台立场。阅读者应独立判断并自担风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理财术语你再不懂可就亏大了!
理财术语理财产品收益计算投资收益计算
选购银行理财产品前先读懂五个理财术语
复利72法则,你知道吗?
认识神奇的“72法则”,感受复利的魅力
钱不够,时间也能让你资产翻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