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内义雄:曾子学派

​​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他的著述,《史记》中列《孝经》一篇;《汉书·艺文志》中录《曾子》十八篇,早佚;《大戴礼记》中,残存着十篇。由这十篇及《孝经》,可以概略地知道曾子的说法。

《孝经》一篇,据清代姚际恒等的意见 ,以为是汉人伪作的,不足信;但现在的《孝经》,《吕氏春秋》中已引用了,《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著述,所以这定是秦代以前的旧本。又,相传《孟子》外书中有解释《孝经》的《说〈孝经〉》一篇 ,现在《孟子》七篇中也有与《孝经》的思想相通的记事 :由这些事实来考察,《孝经》即令不是曾子手录的,也定是传述曾子派的主张的。又《大戴礼记》中残存着的《曾子》十篇,也不是曾子的手笔,其中对于曾子的弟子乐正子,呼以字,从这一点上来看,是乐正子的后学传述的本子,其中虽则很有感到是后来的思想的部分,但大体上,可以想象是传述曾子学派的思想的。这里,据这十篇及《孝经》,试概要地一述其主张。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曾子》中说:民之本教曰孝……仁者,仁之者也;宜者,宜之者也;……行者,行之者也;强者,强之者也。乐自顺之生;刑自反之作。(《曾子·大孝》)

把一切的道德,统属于一个“孝”字。不单把人类道德,统属于孝,而且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宜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横)之而衡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曾子·大孝》)

孝是一贯天地人的道,不为时间和空间可限制,是遍布于宇宙的原理。孝是如此的遍布于宇宙的原理,而在宇宙间,最尊贵的存在是人,所以,孝,也是对于人最为完备。人的孝,可以区分为大孝、中孝、小孝三类。所谓大孝,不单是敬爱其亲,而且在于为子者修其身而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以显扬其父母。所以《孝经》中说:

孝莫大于严(尊)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加以孝乎。

把周公之德,归之于孝。由这些话来看,曾子的所谓孝,与并称孝悌的孝不同,实是近于孔子的所谓仁的。曾子说: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体?)。 (《曾子·立孝》)

这是说,作为行孝的方法,在主观上从忠,在客观上从礼;这和《论语》中作为达到“仁”的方法,教以忠恕与复礼很相类似。总之,曾子以孝为宇宙的原理,人类的道德,为实践孝,从忠与礼。这全只是把孔子的仁,改名为孝。

传述曾子之学的,有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字,他父亲叫伯鱼,子思的生卒年月不详;伯鱼先孔子而死,子思在鲁穆公时还生存着,这是确凿的事,至少,从孔子的卒年(公元前479年)到穆公的初年(据汲冢《纪年》,为公元前415年)的六十五年间是生存着的,这是确实的。实际上,恐怕只生存到公元前400年左右吧。据《史记》,子思的年寿是六十二岁,这恐怕是八十二岁的伪误吧 。

子思的文献,据《汉书·艺文志》载着“《子思子》二十三篇”,今不传;但据梁沈约说 ,现在的《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等四篇,是从《子思子》中抄出的,所以,可以由此看到《子思子》的一部分。这四篇中,特别有名的是《中庸》篇,后汉郑玄也已说过这是子思的遗作。熟读这四篇,其中最古的是《中庸》的上半部,《表记》《坊记》《缁衣》等三篇次之,《中庸》的下半部感到是很后来的思想 。子思作《中庸》,《史记》中也记载着,但《汉书·艺文志》中还举《中庸说》二篇,据这书名来推测,是解说《中庸》的;《礼记》的《中庸》中旧的部分是子思的《中庸》,感到是后来的思想的部分是它的解说吧。这旧的部分,以朱子的《中庸章句》来说,是从第二章到第十九章(但其中第十六章,应移于第二十三章之后的,似是错乱了的)的十七章;此外,似成于秦代而附加的辞说。

这里,单就其旧的部分来研究。子思先引仲尼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话,称赞中庸之道;其次说中庸的“中”是没有“过”与“不及”的意思,又说是两端的中央;其次说,庸是庸常的意思,中庸之道是匹夫匹妇之愚也能知道,匹夫匹妇之不肖也能实践的道;最后,说君子之道,有如行远必自近,登高必自卑,先自对父母尽孝始,称赞舜之大孝,武王、周公的达孝,后面,这么地结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以上所述,是《中庸》篇中旧的部分的大要。根据这些话,子思的《中庸》是敷陈曾子的孝的,与曾子的以孝来说明孔子的仁道相对,子思只是用中庸这句话来说明。孔子的仁、曾子的孝,原本是成就那人类固有的亲爱之情的,所以,当然是匹夫匹妇之愚、之不肖也能实践的庸常之道,这既不是高远的道理,也不是过于卑迈的,是所谓两端之中的道,所以这叫作中庸之道。践行这中庸之道,不需要其他困难的方法,单借忠恕便行了。“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力说忠恕,也是与曾子派的思想相一致的,由这一点来看,可以知道,子思是承受了曾子的思想的。

总之,曾子以孔子以为仁之本的孝,来总括道德全部,子思为说明曾子的孝道,用中庸这范畴;因此,从孔子经由曾子到子思之间,其说明的话虽则变化了,其内容是大略相同的。曾子是以为行孔子之仁道的唯一的方法在于忠恕的人(《论语·里仁》),他的所谓孝,其根本也只是一个忠字(《曾子·本孝》);子思也说,中庸之道,应自对于父母尽孝始,其方法不出于忠恕。所以,曾子与子思,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作为行仁道的方法而教导的精神的方面(即忠恕说)而发展了的。而子夏、子游的一派,继承仁的形式的方面(即复礼说),与曾子派异趣。

        本文选自《中国哲学小史》(精装)(日)武内义雄 著,汪馥泉 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观点 | 陈来:先秦中庸思想的发展
孔子的孙子
优秀作业 | 《中庸》的反身之道
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三十六)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中庸》的作者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