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侯開嘉 | 元代書法生態新論(下)


作爲歷史人物,無不在乎後世會對自己如何評價,元代的趙孟頫、楊維楨莫不如此。但“死後是非誰管得”,留下的生前所作所爲,衹好任人評説了。

趙孟頫生前一直對自己仕元的“變節”行爲感到憂心忡忡,擔心得不到後人的諒解而常常自譴,但這個擔心的事在元亡入明後並没有發生。相反,他所宣導的文化復古却得到了明人高度的贊揚。宋濂在爲趙孟頫作《像贊》稱:“文運中微,頽波日靡。公起東南,作天一柱。”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中華傳統文化在遭到歧視、排斥、擠壓的逆境下,到了明朝,並没有因此而出現文化斷層,這與趙孟頫等上層文人極力推動文化復古有直接關係,他們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因而得到了宋濂的高度贊美,稱趙爲捍衛中華文運的東南一柱,其功莫大焉。明人在《元史》中,對趙孟頫鍾愛而精心保護的書法藝術評價極高,稱其“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絶古今,遂以書名天下。”明人承接了趙孟頫提倡的二王魏晋書風,因而普遍對趙孟頫的書法推崇備至。例如,解縉云:“文敏神明英傑,儀鳳冲霄,祥云捧日。”又云:“天資英邁,積學功深,盡掩古人,超入魏晋。”何良俊《四友齋書論》中亦稱:“自唐以前,集書法之大成者,王右軍也。自唐以後,集書法之大成者,趙集賢也。蓋其篆、隸、真、草無不臻妙。”把趙孟頫與王羲之相提並論。趙孟頫苦心宣導的文化復古在此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的自我救贖也獲得了成功,並留名青史。

而楊維楨引以爲傲的“名節”行爲,和個性鮮明、獨樹一幟的書法,在明代的認同度不高。在明初的大臣中,不少有仕元的經歷,如劉基、宋濂等。若楊維楨保持了名節,難道他們就失節?漢人扶持漢人政權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後人看待漢人,特别是南人,居然要爲蒙古人政權灭亡而守節,反而覺得有些不可理喻。如明人朱存理輯《珊瑚木難》一書中收録了楊維楨有名的《老客婦謡》,特别注出:謡後有“臣會稽楊維楨上”七字。其意甚明:楊維楨既表示以老婦無再嫁之理,而爲元守節,爲何又要向朱元璋稱臣?對楊維楨的名節問題提出了責難。另外,明人對楊維楨的創新書法基本不看好,大多以野狐禪視之。馬宗霍在編《書林藻鑒》中,好不容易收録了四條明人對楊維楨書法的有利評語:《書畫史》稱,“廉夫行草書雖未合格,然自清勁可喜”;李東陽云,“鐵崖不以書名,而矯玉横發,稱其爲人”;徐有貞云,“鐵崖狂怪不經,而步履自高”;吴寬云,“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斨,倒載而歸,廉夫書或似之”。這四條明人書評中,大多是有些欣賞楊維楨書法的有名書家,但仍然認爲他的書法與時風不合,而屬異類。以致于在日後的明史《楊維楨傳》中,就絶口不提他善書法了。

歷史進入大清王朝,楊維楨遭遇到了通曉漢文化的愛新覺羅·弘曆,這位政治敏感、内心極其陰暗的乾隆皇帝,對他堅守名節形象進行了徹底否定。乾隆在楊維楨《鐵崖古樂府集》前題道:

楊維楨于元仕不顯而不肯仕于明,似爲全人矣。而其補集中有《大明鐃歌鼓吹曲》,非刺故國,頌美新朝,非真全人所爲,與劇秦美新何以異耶?予命爲《貳臣傳》,于錢謙益之既仕本朝,陰爲詩文詆毁,常惡其進退無據。然謙益之所毁者本朝,猶稍有懷故國之心。若維楨,則直毁故國,較謙益爲甚。夫文章者,所以明天理、叙人倫而已,捨是二者,雖逞其才華,適足爲害,不如不識字之爲愈也。若曰:懼明祖之强留而故爲此遜詞以自全,乃明哲保身之計。予謂明祖直未强留耳,若與之官,將亦必受之,何也?以其忘故國而知之。危素跋而贊之,蓋亦同病相憐,曲爲之解耳。因著此論,並命録其集前,亦所以教萬世之爲人臣者。乾隆戊戌孟夏。

滿人以鐵騎入主中原與蒙古人類似,而元不足百年而亡,清引以爲前車之鑒,因而對元之史乘悉心關注,警惕性甚高,乾隆痛批楊維楨便爲一例。從中可窺視清皇帝之心態,文中看出乾隆帝極鄙視楊維楨,認爲他爲元朝守節是惺惺作態,比本朝的錢謙益更惡劣,因而深惡痛絶,以此教育漢臣怎樣作臣子。他還下命編寫了一本《貳臣傳》,用史册來警示本朝那些不能徹底降伏的漢臣。更甚者,還大興文字獄,以做賊心虚的敏感,捕風捉影地去屠戮那些留念前朝、誹謗當今的文人。在乾隆朝60年間,所興的文字獄達130起以上,遠遠超過了康、雍兩朝(康熙朝10起,雍正朝20起)。心腸之歹毒、手段之殘忍,令人不寒而慄。

乾隆皇帝同時也關注到了元代的趙孟頫,他喜歡趙孟頫的書法,更喜歡趙孟頫這個人。他大肆搜羅趙孟頫的書畫入清宫内府,自己也學趙孟頫的書法,以示風雅,便“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發,蓋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他還十分喜歡在趙孟頫的書畫上題跋,闡説自己的見解,如在趙孟頫十札真迹上跋道:“書格至趙孟頫一變,説者謂其有意取妍,微傷婉弱。然右軍稧帖正以姿致勝,固未可皮毛論也。”由于乾隆帝的提倡,臣下趨之若鶩,全國的書風便由學董其昌轉而學趙孟頫。趙孟頫的書法能在全國範圍普及,這是趙孟頫生前做夢也未曾想到的。但他更未曾想到的是,生前作爲“籠中鳥”被元帝忽必烈利用了一回,死後還要被清帝弘曆再利用一回。

歷代精明的帝王提倡書畫藝術,其實質是爲鞏固政權服務的,從唐太宗到清高宗莫不如此,若真有皇帝癡迷上了書畫而不管其他,那他的江山便坐到頭了,宋徽宗即是。在清王朝,“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清初大亂方定,康熙宣導董其昌秀骨俊韻,古淡平和的書風,以配合安定大治的國策,而明末亂世的狂縱書風遂遭排斥,董書的流行與普及,起到了收斂平静海内人心的作用。到了乾隆之世,爲鞏固萬世之基,吸取了元代不足百年亡國的教訓,遂進行全國範圍内的思想大清洗。在乾隆主持下,編寫了《貳臣傳》,更變本加厲大搞“文字獄”,顯示其鐵腕手段。他又在元代歷史人物中,精心選擇,推出了正反兩個人物,一個是楊維楨,一個是趙孟頫,目的很明確,如他所言,“所以教萬世之爲人臣者”。反面典型是楊維楨;而正面的榜樣自然便是趙孟頫了。他認爲趙孟頫不但書法好,而人更好。趙以宋王孫身份仕元,能做到對元帝忠心不二,是個忘掉過去、知恩圖報的大忠臣。他宣導趙孟頫的書法,在朝殿考試、齋廷供奉中,趙書成爲青睞的書體,因而習趙書被士子們視爲干禄求仕之捷徑,遂風行天下。學其書,便要學其人,他意圖要普天之下的漢臣和漢族士子,均去效仿趙孟頫,成爲忠心不二的大清奴才。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喜愛趙書是其表,而政治利用方是其實。

康、乾之世,宣導的董、趙書風,把帖學玩得頽勢畢現,碑學便乘勢而起。欲打破帖學一統天下,反對的矛頭直指帖學頽風,趙孟頫即首當其衝。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上説:“吴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争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吏故耳。”而康有爲《廣藝舟雙楫》亦説,“誤學趙、董,蕩爲軟滑流靡一路,若一入迷津,便墮阿鼻牛犁地獄,無復超度飛昇之日矣。”趙孟頫典雅的書法,在興起的碑學思潮中,被貶損得無以復加。

更有趙孟頫生前最擔心的“失節”行爲,後世果然未輕易放過。每當遭遇民族危機或鼎革之際,他便要被人翻出,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示衆,“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敵之禄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末清初的傅山,他在《作字示兒孫》中,以趙孟頫爲反面教材教育後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他以自己學書經歷警示兒孫,稱:“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晋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山墨迹,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棱難近,降而與匪人遊,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他將趙書喻之爲“匪人”,認爲寫字就像作人,學好人難,學壞人容易。他又説:“須知趙却是用心于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爾輩慎之。”傅山這裏指趙孟頫“學問不正”的問題,即是指他没有保持孔子所説“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儒家精神,縱使他書法是學的王羲之,也是“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像傅山這種以人品徑指書品的類似批評,在清末民初和抗戰期間,曾多次出現過。但是,當社會一旦恢復了安定承平時,對趙孟頫的書法又能正常看待了,即使對他“失節”問題,也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因爲社會對書法審美的需求,不但要有壯美,也同樣需要優美,趙書的端莊流麗、秀潤典雅,便成了優美書風的典型。趙孟頫雅俗共賞的書法,在社會上擁有龐大的受衆,特别在書史的崇王風氣中,因王羲之真迹無一存世,趙書遂成爲學習王字的範本,世俗便有“王趙”字之稱,以及被民間列入“顔、柳、歐、趙”四大楷書之一。如此的社會取向,還是遭到了王書專家的堅决反對。沈尹默先生説:“從趙求王,是難以入門的。這與歷來把王、趙並稱的人意見相反,却是真理。試看趙臨《蘭亭修禊叙》,和虞、褚所臨,大不相類,即比米臨,亦去王較遠,近人臨《蘭亭》,已全是趙法。我是説從趙學王,是不易走通的,却並不非難趙書,謂不可學。因爲趙是一個精通筆法的人,但有習氣,萬一沾染上了,便終身擺脱不掉,受到他的拘束,若要學真王,不可不理會到這一點。”另外,關于趙孟頫書法被稱爲“趙體”問題,馬宗霍在《書林藻鑒》元代的緒論中説:“吴興雖云出入晋唐,兼有其妙。顧學晋者純是晋法,學唐者純是唐法,求其一筆爲家法者不可得。固當屹然爲正宗,以視右軍、魯公則才力已薄,僅能不失舊物。學者不能别,相率而號曰趙體。實則此不足以盡趙,亦不足以定趙,乃趙竟以是而獲詬病矣。”馬宗霍大體客觀地認定,趙孟頫屬于繼承性書法家,而非創造性書法家。

趙孟頫書法藝術在其身後經歷了不少的風風雨雨,應當承認,趙孟頫是書法史上很有影響的書法家,當然,也是一個最具争議性的書法家,不管怎樣,他的書畫作品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的一部分。至于他對書法發展的貢獻,我是這樣認識的:趙孟頫的自贖行爲和他的文化復古,最終使由元入明未出現文化斷層,對中華文化的順利承接功莫大焉。另外,由于前後承統,明代的書法創作上,也繼承了趙孟頫重傳統、輕創造的藝術觀,這種一致的藝術傾向,使書法藝術的發展史,總體上由晋尚韻、唐尚法、宋尚意,轉入了“元明尚態”的低潮時期。因此,我們對趙孟頫在文化發展史上的客觀貢獻,與藝術傾向對明清的消極影響,都必須正視而全面認識。

至于楊維楨的書法,在其身後基本上被歷史冷藏起來了。他身處宣導復古思潮的元代而要從事書法創新,主張發揮個性、獨樹一幟。其結果就是不被社會承認而成爲異類。楊維楨的同時人、小其20歲的陶宗儀,在其書學著作《書史會要》中,搜羅了元代書家共297人,甚至“不善書之人,亦爲列入”(余紹宋語)。即使如此,他也不把楊維楨收入其書。並非他不瞭解楊維楨,他在《南村輟耕録》中都收録了楊維楨《正統辨》全文,说明陶宗儀是瞭解楊維楨的,不收楊入《書史會要》,説明元代社會根本不承認楊維楨的書法。在明、清兩代,楊維楨的書法基本是處于“不以書名”或“行草雖未合格”的認知狀態。到了民國時期,1935年馬宗霍出版了《書林藻鑒》,1942年祝嘉出版了《書學史》,他們也僅把楊維楨作爲元代一般的書家收録。我喜愛書法一生,第一次見到楊維楨書法是在1973年,當時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代書法展覽》圖録,上有楊維楨行草長卷《遊仙唱和詩》,當時一見,有種莫名的興奮,居然元代還有如此打動人心的書法作品。到了1980年代,介紹楊維楨書法作品和文章逐漸開始多了起來,真正大規模宣傳、介紹、評論楊維楨書法藝術的是在新世紀以後。目前,據不精確統計,研究楊維楨書法的專著有七部,期刊論文有34篇,國内各大出版社出版楊維楨的書法專集、書法字帖約有20多種,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雜志、北京《中國書法》雜志都有研究楊維楨書法的專題發表。書壇對楊維楨書法基本是一邊倒,好評如潮,受到熱捧。

曾經不被承認、消失了的楊維楨書法,在六百多年後,又在書壇重新崛起,又被人們重新認識、重新研究、重新得到公正的評價。這個現象令人深思。

在人類藝術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傳統的藝術美不僅是不斷地發明創造出來的,同樣也可以不斷地被重新發現。藝術史的發展過程並非風平浪静,有許多“不合時宜”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創造,既會因一個特殊時代的降臨被遮蔽、掩蓋,同樣,也會因一個新時代的降臨被重新開啓而顯山露水,這樣的例子在世界藝術史上並不少見,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同樣存在,晚明狂放書風、揚州八怪等即屬這樣的例子,而楊維楨書法在埋没六百多年後,又被重新發現,更是一顯例。衹是被埋没的時間太久了,因而彌覺珍貴!


侯開嘉: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本文刊發于《書法研究》2017年第3期

原標題爲《元代書法生態新論——從顔體書法在元代的際遇談起》

“百强榜”火热征稿中,详情请点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乾隆皇帝行书欣赏
潘銘基:孔孟出處進退的風骨觀
后妃:邹莉《中国后妃百图》(4)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佚文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焦氏易林》漢-焦延壽
咱們書法也來個考試:答對30題算你及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