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是乌江人” —记八旬书翁林散之的故乡情

2018-04-02 种瓜后人 种瓜轩

                                                                                   

《林散之年谱》邵川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法导报》2018年3月21日副刊


“我是乌江人”、“安徽是我的故乡”,八旬书翁林散之老人住院期间总是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

1980年2月,八十三岁的林老心肌梗塞住进了南京鼓楼医院,住院期间,“病中犹思索,辛苦暮年身。”中心悱恻,有感成《病醒》诗一首:

劳生荦荦几春秋,病醒楼中转百忧。

风雨故交小市口,江城如画大桥头。

一行鸣雁云中过,几处闲鸥水上浮。

多少关心家国事,尘缘阖眼不能休。

《江上诗存·编之余卷三1978-1980年》


林散之《鼓楼医院病中》诗稿


诗中“风雨故交小市口,江城如画大桥头。”说的就是我们和县县城旧时小市口和大桥头两个繁华的地方。

林老曾在诗稿中自注云:


余原为安徽和州乌江县人,明洪武十二年将乌江化(划)开,改为镇。余祖宗坟墓皆在乌江七棵松,祖坟犹在,坟向朝鸡笼山,术士谓此坟不止出一武官,还要出一文士耳。当时堂二兄林以濡十六岁听说的。······时余年方六七岁也。

和县旧名历阳,自鸡笼山脉蜿蜒而来,至和县而止。隔江为翠螺山,气势雄俊,依山筑城,城未毁前,市县中心皆在大桥头一带,后屠城,改在小市口。余亲友皆居市附近,诗人雕慰农在大桥左边住,有草堂日冠时被燬。

(铅笔诗稿,李秋水藏)


以后正式入编《江上诗存》时,将注释修改为:


乌江原属安徽和州乌江县,明洪武十二年改为镇。和县在明末一度屠城,将市镇中心移至小市口,余亲戚故旧,多居此地,余祖宗坟墓,皆在乌江郊区一带。


林老的祖父原居住在乌江七棵松,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名成兴,次子名成璧,三子名成璋。后为捕鱼之便,举家迁至一水之隔的江浦县蒲圩,距乌江镇约三华里。大伯父林成兴十八岁投军,在军中结义兄弟九人,龄最小,人称“林老九”,赐巴图鲁,封建威将军,驻大同镇守雁门三关,以威猛刚介遭仇家暗杀,殒于任所,归葬祖籍乌江七棵松老茔。七棵松老茔,位于和县乌江镇百姓塘村前山洼,古云:“前山洼、前山洼,青天白日鬼打架。”距乌江镇西北五华里。

林老的父亲天性诚厚,无意功名,又不善理庶务,惟以读书消遣。先娶黄氏,早亡,遗有二女。后于三十五岁时续娶和县名门吴氏女。婚后第二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老就出生在江浦县蒲圩江家坂大宅。

林老十四岁那年父亲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廩生读书、习字。从此,林老与和县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因为哪里有他的亲戚、朋友。如他的姨夫唐一斋,在和县教书几十年,家住和城四牌坊;诗友刁遁庵(慰农)家就靠近云眉古墩,即今和县二中后面,自来水厂的水塔边,故云“云眉主人”。以及后来的师兄画友夏伯周,诗友张伯禧、谷沆如等都住在和县。

至于乌江就更不用说了,早在民国三年,乌江镇上有二位青年文士,在一寺庙内相识,他们是林散之与邵子退,“我与邵先生,在乌江街南一个破庙相会,很惊异,我问他,你来干什么?他笑说,你来干什么呢?以后,我每次回家,总在这庙相会,奇怪!”待至民国五年,在历阳一寺庙(林老亲口对笔者说的),林散之与乌江四联许庄村人许才余(朴庵)、百姓塘村人邵子退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许)竹(邵)梅(林)三友”。他们三人常在一起谈诗论画,并且成立了一个读书社,吸引了这一方天地的文人学子经常来林散之的江上草堂聚会,切磋学问,兴会游憩。如滁州章敬夫、全椒张汝舟、鲁默生诸友,当时有“皖东九友”之说。


林散之与辛文山笔谈(1985年)


林昌庚在他编著的《林散之》书中云:“父亲虽出生在江苏,工作在江苏,但祖籍是安徽。同时,范培开、张栗庵、黄宾虹三位老师都是安徽人。解放前的重要朋友邵子退、张汝舟、雕遁庵、谷沆如等也全是安徽人,我们的几个姑母都出嫁安徽,我们家的祖坟和大祠堂都在安徽。因此,父亲对安徽有着深厚的感情,安徽人对父亲也有深厚的感情。平时,只要是安徽人来求字,父亲一般都尽量给予满足。”

1980年8月,“林散之书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这还是林老第一次举办的个人书画展,展览轰动一时,盛况空前。

“林散之书画展”在南京展出后,应安徽省的邀请,在林筱之叔叔的陪同下,林老亲自前往合肥,参加了12月15日下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的“林散之书画展”开幕式。


林散之(右一)与萧龙士(左一)在合肥,中间者为林筱之(1980年12月)


安徽记者乔华在《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和林散之老人笔墨谈》的采访中云:“12月15日下午,记者参加了《林散之书画展览》开幕式,有幸对林老进行了一次'笔墨采访’。林老因晚年耳聋,近年来,喉咙又哑了,发音不清晰,给采访带来了困难。当记者以笔墨向他问好,并提出采访时,老人面舒笑容,点头示意。'林老,这次来合肥举行书画展览,您老有何感想?’'安徽是我的故乡,乌江旧属和县,明朝洪武十二年,建立江浦县才改为乌江镇。所以我每每不忘故乡安徽。这次来故乡,我非常高兴。在合肥展览书画,是我多年的心愿……’是的,林老念乡之情,时时荡于心池。他的诗、书、画卷,都落款'乌江林散之’。”

(《合肥晚报》12月18日)

来肥之后,林老不顾劳累,想去看望那些难以忘怀的老友,就打听萧龙士、孔小瑜、葛介屏、懒悟和尚、王石城等书画界故旧好友。更使人感怀的是,他还探问一位三十年前曾经为他裱过书画的姓吴的老师傅。葛老告诉他:“吴老已经谢世多年”。林老不胜惋惜,将这位裱画师傅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纸上,藏入衣袋。这真是八旬书翁情深重,念念不忘故里人。

由合肥回宁后,12月28日,林老给我祖父邵子退的信云:“这月十三号,余由昌午(筱之)陪同赴肥一游,合肥为余旧游之地,别已三十多年,江山如旧,市井已非矣。所见故人皆已老大面目全改,相见惊叹而已。”信后又补一句:“安徽为余乡,合肥人要求将书画等件转去展览,以慰安徽人士悬望。此举即为是耳。”


林散之致邵子退信(1980年)


1984年春,和县人民政府重修乌江霸王庙,政府领导请林老题字,老人作了一联:“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并且写信给我祖父:“今政府大力重修项王庙,一切整旧如新。我预备写两付到三付,关于你的任务不重,就把邵大伯(鲤庭)以前做的(楹联)要你亲手写。子为父亲服务,不能推卸,要是别人我可代劳。你家是书香,兄弟四人,只有你一房光辉存在。你能写,写小放大,先以纸试写,后再誊写,写不好换了再写,一天时间可以完成。我就作孽了,整天睡在家里,又不能请人代,虚名累人,我又是乌江人,责无旁贷,只好慢慢写罢。我在清明来家小住,看着你写,我写两付,用那一付等以后再说。乌江自霸王庙被毁,现在蒙政府大力整修,真是难得。你父亲也跟着流传了。你是他儿子,学字几十年,应当报效,以不负平生,不能整天躲在家里一人不见,这是我把你拖出来亮亮像,你不要气我,我是八十七岁人了。”


林散之致邵子退铅笔信(1984年)


这就是林老,念念不忘“我是乌江人”、“安徽是我的故乡”,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故乡之情,溢于言表。关于林老的籍贯问题,有人问及此事,老人随手写下了五个字:“乌江林散之”。正如有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狂僧草圣字,彭泽辋川诗。当今誰堪比?乌江林散之。”

林老学生迟明先生于1989年初夏,去南京看望林老,谈起了老人的籍贯问题时,林老说,他的恩师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出生在浙江金华,但恩师自己认定是安徽籍,现在一沿此说。林老又说,我也是安徽籍,死后同夫人盛氏合葬马鞍山,林散之纪念馆最好设在和县或马鞍山。

林老的女婿李秋水先生,在1989年《中国书法》第一期杂志上介绍林老书画艺术时,第一次提到:“散之老人祖籍安徽和县乌江七棵松。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江家坂。”

著名画家田原先生曾云:“林散之这棵老松树,长在安徽,但扎根在江苏,闻名国内外。因此,林老的荣誉是安徽的,也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

 

二O一六年元月二十八日于秦淮瓜庐





  邵川,名祖和,号“种瓜后人”、“瓜瓞”、“甘棠苗子”。其斋名曰“种瓜轩”、“种瓜憩庐”、“瓜庐”。1954年11月出生于安徽和县乌江镇,供职于安徽和县粮食局,退休后寓居南京秦淮河畔。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林散之研究会理事。
  自幼爱好书画,深受祖父邵子退和林散之爷爷的熏陶与关爱,并得到林筱之叔叔的亲授,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其小楷清秀畅达;行书灵动飘逸;篆书结字舒展;隶书清秀古雅;国画山水,出自宋元,功追四王,既富传统风范,又具秀润、清丽之品味。

    出版有《种瓜轩诗稿》《风义集》《种瓜老人研究集》《当代名家书邵子退诗稿墨迹大观》《林散之年谱》等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庆满|草圣挚友   乡村雅士 ——追记和县乌江先贤邵子退先生
邵子退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二)
欣赏| 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内附大量高清图片)
林散之
林散之与香港文汇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