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震惊!!!疯传谣言就是这样出现的......”

在上网的生涯中,一定看过以下文章中的某篇:


《可怕!!!酸奶香蕉一起吃会致癌》

《震惊!!!无籽西瓜竟然靠的是避孕药》

《马化腾和日本人打赌,此条信息转发至2000个群...

《儿童走失去坐任意一辆公交车,公交司机会联系家人的》

《苹果地图中国版图竟然没有台湾和钓鱼岛》

... ...


说实话,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也照样傻不拉几的在QQ空间(那时还没有朋友圈)转发过类似的文章。


按照罗素的存在即合理”理论,谣言的存在与疯传,肯定是暗合了传播的逻辑或者理论。


那么这些谣言们到底暗合了什么呢?我先来破解谣言的基本要素,最后再尝试着“组装一个谣言。


第一个首先是投射心理。



投射心理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倾向。


下面我们来看几则胡适的日记:


74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13

打牌。


714

打牌。


715

打牌。


716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17

打牌。


718

打牌。


这就是网络上疯传的胡适日记,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就不止一次的看到过。


但是在有人考证之后发现,这根本不是胡适日记的内容,而是后人杜撰的。



为什么这样明显不是那么真实的内容,却让这么多人相信呢?就是因为上面提到过的投射心理


这则故事迎合很多人的小心思——胡适这个世界知名的学术、文学、语言大师竟然也像我一样的懒惰、沉迷打牌、三分热度。


于是人们更乐于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故事里的胡适就是自己心理的投射,以证明自己这个行为是合理的——你看胡适都在这样做,我当然也难免嘛!


对于这样的谣言,某些具有共同心理的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完全相信。


类似的还有《吃黑巧克力竟然可以减肥》,也是符合人们不愿意辛苦运动的心理,才引发了广泛传播。




除了投射心理之外,谣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大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比如当你听说了以下两个信息,你更愿意相信和分享哪一个?


1、《美国实验室新发现,这个常见食物竟然可以致癌...


2、《美国实验室新发现,这个常见食物竟然可以转化为火箭燃料》


大部分人肯定更愿意相信并将第条信息分享出去,因为这条信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近。


由于天生对危险的趋避心理,当我们发现身边就存在危险时,第一反应不是辨别信息的真假,而是考虑如何趋避,这种状态下人们相信致癌类信息的几率会增高很多。



这样类似的谣言还有《食物相克: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如果每个人都是科学家或者医学家,谣言也不会有人相信,谣言之所以传播那么快是因为我们都存在信息盲点。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于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都是欠缺的,对于致癌物质、病毒、营养学什么的更是一脸懵逼。


但是文章中提到的 危险又和我们的生命健康相关,所以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先相信再说。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谣言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又有一定科学性,虽然这里的科学性只是看起来的科学性,并不是真正的。



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看起来的科学性已经足够了


比如,《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这篇文章,一度流传很广。


他的内容是这样的:


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张拾迈教授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


他认为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连锁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从而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他在临终前强烈建议,如果一定要建高铁,希望高铁建设至少保证使用有砟道床。


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有名有姓的专家教授,还有夏尔谢夫力”“斯蒂芬金效应什么的一系列专业术语,让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有科学论文的感觉。


当我们这些专业方面的小白看到文章之后,自然会有种看到权威的感觉。


另外谣言的科学性也并不全都需要这么“高大上,有时候稍微科学那么一点就看起来很逼真了。


比如《地暖有辐射会致病》这个谣言就是因为有了辐射这个较为科学的名词,才让人们更加容易相信。


如果你把《地暖有辐射会致病》换成《地暖有热气会致病》,效果便会差了很多。




此外,根据G·W·奥尔波特的理论,谣言还有两个明显的技巧”——简化信息和强化信息。


简化信息是指,很多谣言关键信息都非常的省略,比如时间、地点、姓名、手法等等都非常的简略。



比如:


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一个小女孩吃完香蕉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如果她的家长有一点常识,小女孩的生命也不会结束!”


这个谣言基本上将具体信息都省略了,案例的出处、哪里的小孩、喝了什么酸奶、送了哪家医院急救等等统统省略,只剩了谣言最重要的主体。


这样就让人极难考证事情的真伪。


而强化信息就是指,很多关键信息尤其是后果,都被夸张到了极致。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不仅简化了很多关键信息,还将后果强化到了极致——这孩子死亡了。这才造成了耸人听闻的效果,以利于传播。


再比如


用鸡蛋袭击你的前风挡玻璃,请你千万不要启动前雨刮的喷水功能。因为鸡蛋在掺水后将呈现白色,阻挡视线率高达92.5%,你将被迫停在路边而成为劫匪的囊中物……”


这个也是把阻挡视线率这一关键信息,强化到了92%,造成耸动效果




总结一下:


在受众方面相信和传播谣言是因为:

个人的心理投射

谣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所有人都有认知盲点


而谣言本身有让我们更容易相信的特征:

一定的科学性,至少看起来是科学的

简化,很多关键信息被简化,以至于很难证伪

强化,很多信息(多为结果性信息)被强化,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更易被传播。


下面我们来按照上面的要素组装一个谣言:


心理投射:对世界的不安全感——紧急通知,一种新模式的入室抢劫。


与生活息息相关推销、洗发水——犯罪分子是以上门推销洗发水为诱饵让受害人开门。


认知盲点:迷魂药——犯罪分子推销过程中,会让受害人闻一下洗发水的味道,可是里面含有迷魂药。


科学性:迷魂药功效——这种迷魂药吸入之后,会令人瞬间失去意识。


简化信息:没有明确案例——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起。


强化信息:把结果推向极致——受害者家里财物被洗劫一空,女受害人甚至被强奸。


于是一则完美的谣言出炉了


紧急通知,近日在多个城市出现一种新模式的入室抢劫。犯罪分子利用上门推销洗发水、洗面奶等手段诱骗户主开门。

在推销过程中,会将掺有迷魂药的洗发水让户主闻,这种迷魂药吸入之后,会令人瞬间失去意识。受害者家里财务多被洗劫一空,有的女受害人甚至被强奸。快转发出去,实在太可怕了!


上面就是网络上经常会出现的谣言的共性,只要了解了这些,估计谁都可以识破一则谣言了,起码不会那么轻易的相信。


作者附言

谣言很多都是文案、营销的思路,比如人们一般都会关注反差信息、极致信息、与用户相关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最常见的10个心理盲点
六个心理盲点
谎言,什么时候,能够变真理?
【六个心理盲点让你疲倦】
这6个心理盲点,你中了几个?
让你疲倦的6个心理盲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