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游戏·真自主 | 廖丹萍: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才能培养孩子的高级思维!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维的转变,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内容要求的不断研读和实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近些年已成为幼儿园发展和课程构建的引领性方向,各个幼儿园开始探索幼儿园游戏的路径。

毋庸置疑,重视游戏的重要性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又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幼儿园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同时对于如何让孩子自主的游戏,玩出真游戏也有或多或少的困惑。那何为真游戏,真自主呢?


为助力更多幼教人全面理解“真游戏”的含义,更好的推进真游戏、自主游戏,2021年5月18日上午9时,由《育儿周刊》社主办,成都市青羊区人文培训学校、读懂儿童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真游戏·真自主——幼儿园区角自主游戏观摩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园长、老师及教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不仅有专家的理论背书,同时还有一线园长的自主游戏践行之路的分享交流,更有实地到园参观孩子的真游戏。通过两天的理论洗礼 亲身感受,老师们也在这场教育盛宴中找到了“真游戏”的答案。

廖丹萍

正高级教师

广西教学名师,特级教师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学习中发展高等级思维》—

“真游戏”的核心点,就是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是愉悦的、自主的,即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他们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而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孩子从低等级思维向高等级思维发展:记忆思维→理解思维→应用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创造思维。

那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究竟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高等级思维呢?孩子又是如何学习的呢?教师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廖老师在此次会议分享中,分别从六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支持幼儿在游戏学习中发展高等级思维这一课题。

01 /

告诉孩子答案

培养的是孩子低等级思维

✦ 知道 VS 思考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高等级思维,但针对应该如何培养这个问题,在组织活动前,老师首先需要明确“知道”和“思考”的不同点:

❖“知道”与“思考”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 有些孩子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一般;而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造力。

❖ 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

简言之,“知道”和“思考”之间是紧密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如果老师在日常组织活动时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仅仅让孩子“知道”,而无法激发孩子“思考”,这只能培养孩子的低等级思维。所以幼儿园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培养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而不是快速找到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高级思维

以广西都安高立幼儿园“影子的秘密”游戏为例,孩子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法一步步去探究“影子为什么总是和脚连在一起的?”“怎么让影子分开?”“影子怎么变颜色了?”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每个问题的答案,而是给足孩子探究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表征的机会,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渐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那样: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教材,跟随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互动中去学习更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教育应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能力。

✦ 教师提问的技巧

培养孩子的高级思维,教师的提问方式很关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不同的提问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思维路径,一个优质的提问能激发孩子更多维度的思考。

针对孩子的游戏,老师可以尝试去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概念性的问题,而非事实性问题。与此同时,老师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构建他自己的理论,即使孩子构建的理论是错的也没关系。孩子在思考,就是在发展,老师要尊重孩子的思考,不要剥夺孩子思考的机会。

关于具体如何提问,台湾学者陈龙安也总结出了教师发问技巧的“十字决”供老师们参考:

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鼓励孩子多多列举游戏中的案例;

比:帮助孩子比较物品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思考有什么物品或操作方式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除了……还有什么”的句式引发孩子更多维度的思考;

可:可能会怎么样?可能会发生什么?引导孩子大胆预测;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组:如果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六:老师通过“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六何策略来检查孩子的游戏。比如孩子要去郊游,老师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老师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02 /

比起技能,

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更为重要

孩子擅长学习是一种天生的性情,老师不要加以干涉,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形成自己的理论,培养他们成为高水平的思考者。如果老师把一切事实、结果都告诉了孩子,他们就不再需要自己去思考,最后只能停留在“记住、理解、应用”低等级思维上,而不能形成“分析、评估、创造”高等级思维。

所以对于学龄前儿童,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写多少字,数多少数,比起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好奇心、灵活性、自我控制、执着、合作。因而老师在构建课程或者设计活动时需要思考是否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品质,开发了孩子思考的能力,还是仅仅只培养孩子的写字、数数的技能。在学前阶段重要的不是孩子知道些什么,而是孩子做了什么。

03 /

老师在孩子的游戏中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为支持孩子更好的游戏,教师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要扮演好观察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具体来讲,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教具教材(游戏材料)提供合宜的情境引导,以及探索游戏时的介入。

✦ 选择适当的教具教材(游戏材料)

提供能反映幼儿的年龄和兴趣、以及适宜幼儿发展阶段的材料;同时材料尽可能使真实、无结构或低结构的,材料种类多元化,数量充足;材料存放基于幼儿能一目了然的容器内、整齐排放、标示清楚的原则。

✦ 合宜的情境引导(鹰架学习)

为幼儿提供创作的图文资料或记录,例如创作陀螺图鉴或组合步骤,以六型六色拼出各式图案的照片或记录图,北海珍珠项链照片图示等等。张贴师生或幼儿讨论经验图表,幼儿设计图和自制益智玩具作品或照片,作为情境引导。

✦ 探索游戏时的介入(教师鹰架)

比如语言上通过提醒、暗示、建议、提开放性问题的方式支持孩子;再比如通过平行平行游戏、共同游戏等方式参与孩子的游戏;又或者通过观察记录以及评价的方式使孩子的游戏得到进一步延伸发展。

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放慢教学脚步,放大幼儿学习历程。探索是从无到有一步步实践的过程,需要时间积累和各方面的支持,老师只有重复操作才能发现问题,透过解决问题的历程,渐次引导,精进幼儿的能力。与此同时,课程经验决定幼儿的学习内容和保教品质,而专业用心的保教人员决定课程规划与保教活动的品质,保教人员的专业能力、开放的态度、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规划、给予充足的时间、耐心的等待等因素的加持,可以深化幼儿的学习能力,累积幼儿生活经验。

“步步高”游戏为例,孩子想搭梯子上去,从1个梯子到2个梯子,再到全班孩子一起加入游戏把楼梯链接起来……

在日复一日的持续观察和倾听中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假设、验证、迁移、应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表现大大超越了教师对儿童原有的认知。儿童在游戏中冒险、合作、交流、喜悦和深度投入,这就是学习和发展最深刻的体现。

04 /

儿童是建构学习者,

他们可以创造自己的理论

儿童是建构学习者,他们从出生就是理论的创造者,他们可以创造自己的理论。即使没有文字,我们通过动作、符号等因素仍可以感受他们的理论,这就是孩子的惊人之处。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时不应该强行灌输给儿童,而应该是该给儿童机会,让他们和材料互动,形成自己的理论。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儿童高层次思维的开发。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理解和能应用。

而社会建构主义,正好是传统教育的反面,它是从儿童开始,以儿童为中心,即每一个理论都有多个事实来说明,第一个理论论证之后,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理论……后面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前面理论修正的基础上(理论修补循环)。相比传统的教育,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要更为进步,孩子的思考也会更深入。

在很多时候,孩子会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花费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孩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了保持孩子这种兴趣,幼儿园应该尽量减少以教材为主、老师预设课程的学习方式,给孩子更多的基于他们兴趣和需要而构建的课程,这才真正称得上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白天与黑夜》 ✦

小女孩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理解。当然,如果从科学理论层面看,我们知道孩子这样的表达并不正确,但这是孩子自己构建、自己理解的过程,所以当园长听到孩子上述表达时,她非常高兴,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女孩的妈妈。

但小女孩的妈妈认为这说法并不正确,于是她妈妈便将“正确”的理论教给了她。于是第二天小女孩找到园长说:“我昨天说的不对,应该是地球遮住太阳照射到另一面。”为了激发小女孩的进一步思考,园长说道:“我明白了,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小女孩便回答:“因为地球比太阳大,所以遮住了太阳光。”

在上述案例中,小女孩的第一次表述和最后提问的回答虽然不正确,但这是她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所以属于高层次思维;而第二次,通过妈妈的“教”得出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只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这属于低层次思维

再比如广西柳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被”感幸福案例,孩子们从最开始探究调查棉被的材料,再到后来的通过尝试不同的运被方式,以及设计各式的运被器械(溜溜布滑滑梯、省力滑轮起重机等),一个非常简的活动,激发孩子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和他人探究、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探究,这都是孩子高级思维的体现(完整活动案例教师可登录读懂儿童APP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回听)

所以,为了让孩子获得高层次思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创造一种“质疑与相信”的文化——忘记既有的知识,相信孩子。如果孩子表达过程中有误差,教师可通过提问去帮助孩子。我们要想象:孩子是教授,我们是学生。教师应该处于中间地带,相信时相信,质疑时质疑,问真问题,既分散型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因为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05 /

一样的活动,

也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那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又该如何加以应用呢?这就需要老师理解【活动】【体验】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幼儿园展开的活动有时虽是一样的,但孩子在其中的体验却不是一样的,而活动也只有建立在深刻的体验之后才会演绎精彩。比如许多幼儿园常见的“玩纸”活动。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刚开始让孩子拿着羽毛,树叶等在纸上做贴画活动,整个一周都是这种活动,孩子展现出现的作品大同小异。

再后来,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对纸有更多的体验,于是创设了一间专供孩子体验感受的纸屋。

于是,孩子开始玩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样,有了各种不同的体验:他们开始玩捉迷藏,爬纸绳,撕纸,发现有的纸易碎,有的拉不断,一张纸声音清脆,揉成团声音变大……

所以,只有让孩子对纸有了充分体验,他们才能在艺术活动中有更多天马行空的表现。拼贴画活动不应该是开始的第1个艺术活动,而应该是第20个艺术活动!

与此类似的还有玩黏土活动。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用黏土去创作很多作品,孩子可能并不会有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感,但如果先让孩子踩一踩,摸一摸,揉一揉,站在上面跳一跳呢?孩子在深度体验后,就会对黏土创作产生兴趣,这都是孩子亲身体验的结果。

总之,开展活动一定要让孩子有体验、有收获,无所谓进程快慢,重要的是只有培养了孩子对某种材料感情之后,再去做艺术活动,对孩子来说才会更有价值。所以,要使孩子的高层次思维得到发展,幼儿园必须给孩子提供充分感知体验的材料,开展让孩子能充分体验的活动。

06 /

在反思型讨论中,

老师可以充当一个“麻烦制造者”

✦ 集体反思暨经验分享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会把自己在游戏场地记录的照片、视频,拿一些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有时候全班一起,有时候分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要给孩子上课或是教给孩子什么内容,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去了解孩子的经历、孩子思考的过程、孩子内心的想法。

在这个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会互相帮助、互相质疑,对于自己或同伴做了什么的思考会更加深入,会一起利用这个机会解决问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明天他们要尝试什么,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会诞生各种精彩的观点,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认知、社交、情感……

✦ 经验分享

进行经验分享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经验回顾,发展后设认知。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讨论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引导孩子分享经验或作品,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培养孩子聆听与赏析回应能力,同时,为后来的发展提供共同经验、激发延伸探究的动机。

而在进行这样活动时,我们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

错误01:“能不能告诉我,你在想什么?”这样的提问错在哪里?这样老师的指向是自己,而不是大家。老师应该说“请告诉我们”,我们要创的文化,是把所有孩子包含进来,而不是老师个人。

错误02:“重复孩子的每一句话”,这样做的错误在哪里?因为如果大家展开讨论,老师重复孩子的话,幼儿只要听老师的话就够了!

我们的课堂大多数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与孩子进行的对话,就像接球游戏一样,问题由老师抛出,最终再回归到老师这里来,老师从中得到锻炼。而我们主张是教师设置对话模式,让孩子抛给孩子,球不一定回到老师这里,老师有意往后退。只有不断练习才能越说越好,越做越好。

反思讨论会是一天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是自己体验中的主角,我们要鼓励孩子用多种视角在自由小组活动中探讨不同,结束后聚在一起讨论,分享体验,解决问题。

反思讨论会时老师可以这样问:

✔ 大家注意到什么?

✔ 想到了什么?

✔ 令你吃惊吗?

✔ 大家注意到所问的问题与什么密切相关?

老师用简短的几句话,用反思会创造机会。要照顾在众人面前说话不自在的孩子,可以用一首歌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渐进地敢于表达了。

反思是建构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一生中要过得好,反思很重要。反思的过程需要用问题来实现,老师们往往喜欢问好的问题,没有问好的问题,就没有创新。这样一来,“问题”的重要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教师在注重“问题”后,会弱化“答案”,孩子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引导孩子从低等级思维向高等级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会培养创新者的思维,而在反思的过程中,老师会充当“麻烦的制造者”的角色,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这对发展孩子的高等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孩子而言,游戏本身就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探索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是每位老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孩子真正富有创造性地成长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法,探索孩子成长奥义,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解放孩子的天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过弯路,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儿童发展的道路——那就是“真游戏·真自主”。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如何在游戏中开启儿童的高等级思维发展这一问题,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起点。

编辑 | 橙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
安吉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美术教师培训心得
幼儿教师必看好书推荐
今天,我们毕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