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伟大的卑微
 何为伟大,何为卑微?是卑微的伟大还是伟大的卑微?用活着的卑微勾画了永远的伟大!
(巴比松画家村)
差不多260年前的7月,离法国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一个叫巴比松的偏僻荒凉的小山村,茕茕走来了一位贫困潦倒的画家。
因为贫穷,他的日子过得艰难而卑微: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来睡觉。
因为贫穷,他甚至买不起画笔,只能自己制造木炭条来画素描。
然而在他死后,他的国家为购回他的一幅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在他死后,在罗孚宫,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在世界更多的艺术殿堂,人们把拥有他的作品视为骄傲、视为荣光。
在他死后,他与柯洛、胡梭、迪亚兹、杜培、特洛杨、杜比尼一起,被称为著名的「巴比松七星」,傲立世界美术史上。而他于生前所画的《拾穗》、《晚祷》和《播种者》三幅名画,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一样,被视为法国的国宝,供世人瞻仰。各种与伟大相连的溢美无以复加地叠加他的头上。
倘若天上有知,他必定对此种感觉并不陌生:曾几何时,世道的恶俗、亡妻的苦痛、贫病的交加,同样一度压得他喘不不过气起来!
面对巨大的磨难,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埋怨、呻吟、谩骂、堕落、甚至自杀……
而他选择了平静。他淡淡而言:生活中快乐的一面从不在我眼前出现,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从来未见到过它。我所知道的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宁静和寂默。
没有创作室,那三间伐木工人遗弃的小屋就是他的殿堂。
没有画笔,用锄头作画同样演绎得地老天荒。
没有展位,他把每张图画高挂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而现在,我们来到他伟大的油画跟前,就如同来到他的跟前。
来到他的跟前,并不是为了探讨所谓巴比松流派的风格,也并非要探究色彩、笔触以及技艺的高超,我们试图透过那双深邃的眼睛,去聆听一颗伟大的心脏。
这颗伟大的心脏,始终与脚下的大地息息相通,始终与最广大的劳动者—一群被唤做农民的人血脉相连。
那个时候,众多的所谓的艺术家们,穿着华丽的衣裳,踏着轻盈的舞步,举着高脚杯装盛的葡萄美酒,拿着很高的薪酬,忙碌穿梭于达官显贵之中。只有他—这位孤独的行侠,孤零零的独处荒郊:一个埋没在石楠丛生的荒地和树林中间的小村落—这里没有教堂,没有邮局,没有校舍,没有商店,甚至连块像样的墓地都不能够有。
他的身边,大都是一身臭汗、穷困潦倒的农民和伐木工人。但他觉得这就是他的天堂。他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扛起锄头,和农民们一起下地劳作,一起体会收获的快乐与艰辛。面对生活的艰难,他豁达地说:艺术本身就不是为了消遣,是努力奋争,是辗转的磨盘。
于是,在他眼里,天空、草原、羊群、汲水的农妇、播撒的农夫,甚至是一堆草垛,都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巴比松,在这块辽阔的荒原,他用羸弱的躯体和憔悴的心力耕耘不止,直到有一天荒原开满了七彩之花,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圣地!而最后他实在太累了,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永远歇脚在这块土地上。而据说,就在他辞世的前几天,一头被猎狗长时间追逐的牡鹿,来到他的门口,悲凉地死去......
作为艺术界的独行侠,他茕茕孑立,对于世俗的攻击,他凛然一笑:“我决不低头,我也决不让巴黎画室艺术强加在我头上。我生为农民,也将为农民而死!我将呆在自己的土地上!”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世人:“无论如何,农民这题材是最适合于我的倾向的……因为最能触动我的心的,是人味。"对于自己的成就,他却是如此谦逊:“我自己就象一个唱真实歌曲的人,就是嗓门太弱,很难让人听见。”
在他的众多感人的作品中,农民作为草根得不能再草根,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群体,始终是他不停吟唱的对象。在他的笔下,大地总是如天堂般的安宁宽广,虹彩高悬,瓜果飘香,到处流淌着金色的阳光。在他笔下,农民就是天使,有如矗立大地的丰碑,神圣、庄严而又富有力量。
在他的代表作《拾穗者》里,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感人图景:在收割后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三位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她们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如火炙烤着的大地上辛勤劳作,汗水早已浸透了粗布衣衫。在这幅画里,我们看不清人物的面部,三个劳动者就如同群雕一样矗立在原野之上,显得宁静而又庄重,如歌如诗,如泣如诉。而真正感人至深和力透纸背的,却是画者对农民含辛茹苦生活的同情,对靠劳作自食其力的赞美,对纯朴真实人格的挚爱,是她们背后那双注视着大地和苍生的悲天悯人的眼睛!
这种伟大的情愫和胸襟,使得画家的许多作品,就像《拾穗者》一样,远远超越了对田园风光一般性的描绘,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在世间长河中,多少俊男靓女美轮美奂的画像早已湮灭,而这三张看不太清楚的农妇的脸庞,却鲜活的保留了下来,甚至被誉为法国的三位女神。正所谓“有脸的反倒没了脸,没脸的反倒有了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历史就是如此诡异,昔日自视如椽大笔的大才大家们,往往和他的高雅艺术一并烟消云散,难觅鸿迹;而当时被视为乡巴佬、土包子的人,连同他的作品,却成了艺术殿堂顶端的金徽闪闪发光!
孰为伟大?孰为卑微?历史老人微笑不语。
关于这个集伟大与卑微于一身的传奇者,他的同胞作家罗曼·罗兰有个耐人寻味的解读。他称之为法国人民“唯一的解释者”和“绝大多数的人们的喉舌”--然而,这岂是易事?
那个时候,在他的人生追求、艺术理念与世俗趣味格格不入的痛苦挣扎中,他甘愿受人白眼、甚至潦倒终生,也绝不改初衷;
那个时候,对于脚下的大地,他从不埋怨获得的微薄和日子的艰辛,他总是以饱满的的激情让大地母亲入诗入画;
那个时候,他一定从不以艺术家自居,对于像农民这样的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一定不会投去猎奇或廉价的同情目光,更不会以揭短、嘲讽、丑化他们为能事,制造噱头,追名逐利。
他始终那样真实、那样尽心尽意地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劳动者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同悲同喜、休戚与共。他就是他,他是农民中的伟大画家,他是画家中的伟大农民!
而对于我们 ---- 他是父辈赖以战胜苦痛那双大手上的硬茧,是艺术历史天空最具人性意味的那道闪电,是匍匐你我心头的对大地和母亲应有的感恩和眷念!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吧--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诺曼底人,生于1814年10月4日,卒于1875年12月2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
米勒-最受法国农民爱戴,柔和中彰显静谧美感的西方油画大师
米勒《晚钟》《拾穗者》《播种者》
他笔下辛勤的农妇,真美
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田园画家米勒|把一生都献给大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