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述:1696年-1819年英国货币制度的变迁

简述:1696年-1819年英国货币制度的变迁

 

1、1696年之前,英格兰已经施行了数百年的以白银为主要通货,黄金为辅助通货的复本位制度。在1717年以前,即黄金开始在通货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前,英国的货币制度主要是以白银为主导的复本位制度,而此后开始转变为以黄金为主导的复本位制度。

所以在1696年1月13日议会通过《整治王国货币混乱状况法案》的时候,以及通过随后三年的货币重铸,主要是针对白银的。此次重铸,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代价(财政、民众错过时间、军费开支以及新铸银币再次外流),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这仍然主要是由于英国金银的法定价格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汇价差异,造成重铸新银币不但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以缓解作为英国重要(包括小额)支付手段的白银外流带来的货币紧缺,反而被投机者运往国外。虽然在重铸期间,议会也注意到了金币——几尼过高,从而银币过低带来的问题,于是它采取的措施只是停留在限制几尼最高价,甚至要求铸币厂停止铸造金币,这一切注定是徒劳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意识到黄金与白银之间的联系,更不会意识到用黄金替代白银成为英格兰的本位货币。例如1698年9月22日贸易委员会提交议会的报告中还有这样的话,“不可能两种金属都成为价值的真正尺度,整个世界都以白银为货币本位。黄金只是一种商品,就像其他金属一样,它的价值会随时发生变化。”C.R.Fay,“Newton and the Gold Standard”.P.1l1.)

所以,当面对1699年货币重铸结束到1717年,不断流入的黄金和金币的增加使得金币逐渐替代银币成为英格兰的主要通货的事实后,曾经将白银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牛顿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于是他在1717年9月21日将那份著名的报告(《关于欧洲通货中金银价值问题的报告》)提交给了议会,而议会在认真考虑了他的报告之后,于1717年9月21日一致通过决议, “禁止任何人以高于21先令的价格使用和接收几尼金币,相应地,对其他的金币也是如此,”C.R.Fay,“Newton and the Gold Standard”.P.111.)虽然这个决定仍然将几尼估价估高了4便士左右或1.58%。


 

2、1717年牛顿虽然将几尼定价为21先令,但是由于并没有对银币进行限制,因此银币仍然是无限法偿货币,此时的金本位是不完全的金本位。
 

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正式开启了长达60年统治的乔治三世时代,同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引擎开始启动。然而从1717年到1760年,持续40多年的银币出口问题仍然还没有断绝,虽然20先令相对于牛顿定价21先令有了较大的缩减,但“将几尼定价为20先令,金银兑换比率为l:15.2,但是荷兰和法国的比率为1:14.5,因此出口白银和进口黄金在每一几尼金币上面仍可以获利4便士。"Henry Dunning Macleod,Bimetallism,Longmans and Green,1 894,p.39.)

乔治三世刚即位的1760年,克朗银币几乎已经完全消失,而流通中的半克朗银币的外观和重量也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数量的不足给民众的日常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先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磨损,难以辨认和识别,六便士银币的状况更加糟糕。Rogers Ruding,Annals of the Coinage of Great Britain and lts Dependencies,Vol.2,P.8 1.)
 

金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18世纪70年代年金币也开始急剧消失,而且缺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和最初的重量比较起来,金币先令为原来的1/6,六便士为原来的1/4。缺损现象如此严重,以至于铸币厂一发行金币,就立刻被熔铸或者出口。”Charles Jenkinson Earl ofLiverpool. A Treatise on the Coins of the Realm:In a Letter to the King,P.2.)1771年,大部分金币被送往荷兰打磨和切削,然后返回国内进入流通领域。

为什么金币到了1773年会在流通领域中消失呢?1759年欧洲大陆的金银兑换比率仍在1:14.5左右,英格兰的比率仍在1:15.2左右,和1717年的比率相比基本没有大的波动。但从1756年以来,整个欧洲黄金的价格一直不断上涨,到了1773年,欧洲大陆的比率开始超过英格兰,标准银的市场价格上涨到了每盎司5先令2便士,这是英国铸币厂的价格,而这样的比率对于黄金的出口也变得极为有利。“1771年英格兰已经注意到黄金开始出口到荷兰,国内的金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短缺。”William Arthur Shaw, The History of Currency,1252 to 1894,Putnam,1896,p.232.)
 

1773年议会通过《防止货币伪造和割损法案》企图遏制货币违法行为,但在高额的利润面前却都是徒劳的。

官方和民间虽然也都注意和观察到了形势的发展,但鉴于1696年货币重铸的巨大代价和教训,货币重铸在当时来说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直到1774年5月,货币重铸的建议才被议会正式通过。

但是,1774年初货币形势更加糟糕了,几尼的平均缺损率达到了9%,M.H.Li,The Great Recoinage of,1696-1699,P.163.)这使得铸造的新金币一进入流通领域就立刻被熔铸或者出口到国外,旧的缺损硬币继续充斥在市场上。

查尔斯·詹金逊(即第一代利物浦伯爵),在担任财政秘书和大臣的这几年的时间里,结合自身的从政经历和长期对货币状况的观察,对于英格兰的货币体系作出了深刻的剖析,他在1774年给国王的一封信——《关于王国货币的讨论》成为英格兰政府决定放弃银币的决策基础。其主要观点,一个是所有破损的金币都应该召回重铸(这一点与1696年的改革如出一辙)[“所有缺损的金币都应该被召回并重新铸造:当货币重铸结束以后,根据王国古老的法律,所有的金币既要按照数量也要按照重量来衡量。如果流通中的金币的缺损程度低于一定的重量,那么这些金币就不再是法偿货币,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接收。"Charles Jenkinson Earl of Liverpool,A Treatise on the Coins of the Realm:In a Letter to the King,P.4.)],二是限制破损银币进口[“应该即刻采取措施限制当前缺损银币的进口,鉴于银币已经在流通领域中不占支配性地位,限制银币在支付时的数量也是权宜之计。Charles Jenkinson Earl of Liverpool,A Treatise on the Coins of the Realm:In a Letter to the King,P.88.)]——为此,议会还制定了《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此外,法案将银币一次性支付额限定在25英镑以下,从而使法案成为银币失去其无限法偿地位的转折点。

 

 

 


 

3、由于对拿破仑的战争和法国舰队入侵英国的传言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恐慌从而发生了严重的对黄金的挤兑现象,于是1797年5月3日,议会通过《银行限制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不得用硬币和黄金兑换任何银行券等纸币,除非数额低于20先令;如果任何人在银行存储硬币,那么银行在对他进行支付时,只能支付存储额的四分之三。"Parliament of Great Britain,The Parliamentary Register,Vol.3,T.Chapman,1797,p. 637.)

1797年到1810年间,物价一直上涨,英格兰银行的商业票据贴现增加了4倍,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英格兰银行从未向金融市场提供过如此数量骤增的信用。“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英格兰银行的的银行券发行量从大约1000万英镑增长到2500万英镑。1794年危机爆发前,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相当于发行的银行券数额的70%,而1800年后这个数字从未超过50%。”Jonathan Duncan,The Bank Charter,Act,P.60.)

 

 




 

 

4、1696年货币大重铸使白银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在日常交易中已经开始习惯金本位的货币体系。不仅习惯上开始适应金本位的体系,而且官方似乎也承认这种转变,开始限制银币的自由铸造。80年代中期白银的市场价格开始低于铸币厂价格,许多白银被送往铸币厂,80年代后期银币的铸造量猛增到17,890英镑,这是过去20年来银币铸造总量的10倍。Christopher Edgar Challis,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P.434.)由于英格兰已经在金本位的轨道上运行了70多年,银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威胁到了金币的地位,英格兰政府为此在1798年颁布法令规定:“1798年以后,除非经政府同意,任何人不准将白银送往铸币厂铸造银币。"Rogers Ruding。Annals of the Coinage of Great Britain and lts Dependencies,Vol.2,P.98.)银币被限制自由铸造,由银币代表的小额硬币逐渐从流通领域消失,但另一方面,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急需这种小额硬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于是大量半官方发行的不足值银币(“silver token",以区别官方发行的“silver coin”)开始充斥流通市场。
 

   不足值银币并没有政府的授权,主要由个体私人或者乡村银行以自己的信誉发行,成色不足。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在很多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在布洛菲尔德、福弗尔、伊普斯威奇、诺威奇、南安普敦、雅茅斯、伦敦等地有大量的这种银币,面额有l便士、半便士等。”William Boyne,The Silver Tokens of Great Britain,Virtue Company,1856,P.6.)

 

这些半官方银币填补了正规银币锐减造成的空隙,在有些地方满足了交易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此类银币由个人的信誉和保证而发行,成色大多不足,这给伪造提供了便利。特别是1810年以后伪造活动越来越猖獗,议会不得不制定了限制伪造的法令,以保护此类银币的流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英格兰对于银币的态度。由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英格兰在事实上进入了金本位制度的轨道,只有黄金是价值尺度,金本位为英格兰带来了汇率和物价的相对稳定,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无论是心里上还是事实上,可以说金本位在英格兰的确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银币的急剧消失却给日常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再加上伪造猖獗和磨损严重,银币逐渐弃用。但日常的交易和零售等经济活动又需要银币,因此银币在19世纪初期的英格兰地位极为尴尬。政府和金融界既认识到了金本位的优势,但对银币又恋恋不舍。英格兰在对待银币上的这种进退维谷、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其经历了20多年的货币困扰,这也成为1816年法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1816年法案虽然又称为《金本位法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并不是确立了金本位制度,而是重新引进早已消失的银币,建立以银币为辅币的金本位制度。从以上情形来看,无论是黄金还是白银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都暴露了本己存在的诸多问题,战争期间政府无暇他顾,只能把所有精力放在欧洲战场。战争结束后,英格兰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解决货币问题。

 

 




 

5、《金本位法案》和两次货币重铸后,白银从本位货币跌落为有限法偿货币,其铸造也受到了限制。但19世纪第一个10年的货币状况证明,没有白银的金本位制的运转并不顺利。英格兰在拿破仑战争前后的经历让政府在货币问题上如坐针毡,幸运的是,在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的领导下,1816年《金本位法案》(全称《银币重铸和管理王国内金币和银币法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法案重要的规定如下:“第四,为了防止新银币再次被熔铸或者被出口到国外,在当前重铸银币是极为必要的……1金衡磅白银(成色为纯银占1 1盎司8本尼威特)铸造的银币由原来的62先令改为66先令。其中的62先令交给将白银送往铸币厂的当事人,剩余的4先令作为铸币税用于铸造的花费。第五,从现在起,任何人都可以将旧银币送往铸币厂,要求按照面额兑换新银币。第六,财政部应当委派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银币以旧换新的工作……第十一,由于在过去的时期里,金币和银币都是无限法偿货币,而且这两种贵金属同时都是价值尺度和财产标准,这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困扰,自本法案颁布以后,金币是真正的和唯一的价值尺度,在支付过程中是无限法偿货币;为了交易和商业的便利,银币的一次性支付不得超过40先令。”Thomas Edlyne Tomlins,John Raithby,Nicholas Simons,Charles Dacres Bevan,George Kettilby Rickards,The Statut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lreland,Vol.6,G Eyre and A.Strahan,1816,P.912.)
 

为了抑制银币的流失,法定银币在一次性支付中不超过40先令,而且铸造时有意让其重量不足,每先令的标准银的含量从92格令下降到87.27格令,纯银含量相当于80.73格令。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每磅银的价值是6l先令,却要铸成66先令硬币。这种略微调低银币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阻止银币的外流。对于金币来说,几尼的磨损愈发严重,实际含金量已经大大低于面额。法案规定重铸金币,新铸造的金币名为“沙弗林"(sovereign)。沙弗林用纯度为91.67%的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1沙弗林即1英镑。至此,黄金正式和英镑挂钩,沙弗林金币成为英国19世纪的通货基础。
 

对于1816—1817年事件,学术界有学者将其称为又一次“货币重铸"。但从事实来看,这次货币铸造并不是一次重铸。对于金币来说,流通了100多年的几尼停止铸造,而改为铸造新的沙弗林金币,这是一次全新的金币铸造;从银币来看,法案规定,人们可以将磨损的银币送往铸币厂,铸币厂应该按照面额兑换新银币。因此,铸币厂并没有重铸以前的旧硬币,而是直接铸造新硬币,这是此次货币铸造不同以往的特点。
 

 此外,《金本位法案》同时规定了金币和银币的铸造标准,而银币的铸造是以银币正式成为辅币和非无限法偿货币为前提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有学者认为《金本位法案》限制了银币,确立了金币的本位货币地位。其实,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银币短缺的情况来看,法案实际上是在英国的货币体系里重新引进了银币,以辅助金本位制度的运行。只不过,有意让重新铸造的银币重量不足,以阻止其外流的趋势,保护国内的商业发展。

货币改革的目标是改变原来货币秩序的混乱局面,降低其对市场交易带来的巨大成本。但从黄金来看,经历了数次货币改革,黄金的价值回到了原点,仍是100年前牛顿确定的标准。那么此次货币改革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金本位的两个重要特征是金币在货币体系中是本位币,其他货币都处于从属地位:纸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而在过去的100年中,白银仍然可以自由的被送往铸币厂铸造成银币,金币的本位货币地位并不稳定。而且自1797年以来纸币就停止了和黄金的自由兑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816年改革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扭转了英格兰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从此正式确立金本位。此外,从以后的货币发展史来看,一方面,此次货币改革促使英格兰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恢复了纸币和黄金的兑换。自《银行限制法案》颁布以来,在拿破仑战争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英国遭遇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等一系列问题。纸币和黄金的割裂,使纸币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这条红线的制约,银行随时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发行纸币,而到了1819年银行券的贬值达到了4.5%。John.Francis,History of the Bank of England:Its Times and Tradition,Vol.1,Longman,1850,P.322.)战争期间,为了维持军费的需要发行大量的纸币是追不得己,而战争结束后纸币的发行量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就容易出问题。物价的上涨已经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力,政府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金本位法案》确立了黄金的本位货币地位,这就为恢复黄金和纸币的联系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在当时的情况下,尽管在议会中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仍然是朗兹的信奉者,主张再次回到银本位),但是以皮尔为首的议会议员坚决主张回到金本位制度,这在议会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当时皮尔向议会两院提交的关于恢复货币兑换的报告为蓝本,1819年《皮尔条例》获得议会两院的通过。条例规定“从1820年1月1日到1823年5月1日,按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即黄金的法定价格,纸币开始兑换黄金,而且一次兑换的数量不得少于60盎司……从1823年5月1日开始,纸币可以兑换金币。同时废除限制金币和银币出口的法令,允许金币和银币自由进出口。”John.Francis,History ofthe Bank of England:Its Times and Traditions,Vol.1,P.326)《皮尔条例》为以后银行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银行有义务将纸币兑换成硬币,从货币理论上来说,这也是货币学派的胜利,货币学派一直坚持的就是纸币的过量发行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从银币的地位来说, 《金本位法案》规定铸币厂将无限期延迟向公众开放铸造银币的业务,银币的铸造必须经过政府的授权,这防止了大量银币涌入市场的情形出现,从而保证了金币的本位币地位。

 

 

 


此文基本观点和数据均来源于:硕士学位论文《论近代英国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经济史文章的翻检:关于货币重铸、牛顿、金本位以及西方世界的兴起
晚年的牛顿在皇家造币厂犯了一个错误,却帮助英国成为欧洲强国
牛顿的后半生——“造币大师”
牛顿的发财梦(四)
1696年货币重铸与英国金本位的形成
阅读历史|牛顿的货币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