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昭余祁

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是《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水经注.汾水》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只有邬城泊见于记载,并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被列为全国九薮之一。其大小可与楚之云梦(洞庭湖),吴之具区(太湖)等匹敌。它是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据文献分析,昭余祁这个古湖位于太原盆地中部,约在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方圆数百里,是当时山j西境内最大的湖泊。

《水经注》载:“汾水于(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又载:“候甲水(今昌源河),出谷西北流,经祁县故城南(今祁县祁城村附近),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将原昭余祁分成为“祁薮”和“邬泽”,并为两个入湖水源的记载,分别用“迤为”和“连延”说明古湖的淤积情况。同时,对汾水的入湖,也要经过东西宽四里,南北长十余里的汾陂。说明至北魏时,昭余祁古湖北边上游已大量淤积。

唐代《元和郡县志》中只记载了文湖。元至元十一年(1247),当地居民取水,“浚得细水为昭余池”。大湖已演变成池,说明蓄水容积已大为减少,昭余祁在唐、宋时期已近湮废。《大清统一志》记载:“至明又涸,顺治九年(1652)复溢。”明末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湖泊有:乌城泊(蒿泽)、小桥泊(平遥境)、张赵泊(平遥境)、胜水陂(孝义境)、台骀泽、汾陂、文湖等。实际上这些湖泊陂泽都已成为有名无实的低浅干洼,古代的天然大湖,元代以后在太原盆地上就消失了。

昭余祁古湖虽在元代以前已湮废消失,但其原占据的大片湖身仍为低洼区域。《山西通志》载:“盖自平遥、介休间,东北至祁县西,地势之下往往成陂泽,以致汾水至是东西迁徙,而昔时泽名,亦因汾水徙流或改为川,或淤为平地,非复旧迹。”在明、清时期,这一区域仍是洪水泛滥,河道变迁的多发区。直至现今,在祁县祁城村以西到谷村、下申村一带,仍为一明显的低洼地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晋.晋中.十一市县地名由来
何以晋中
山西省那个面积与太湖、云梦泽不相上下的大湖哪去了?
两则相叠的旅行日记
史说晋商
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