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索五育融合,首师大附中“校园农耕课程”开创教育新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秉承“正志笃行,成德达才”的教育理念,在系统构建“四修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学校利用围墙边的一块“自留地”,开发了“兴趣选修、自主研修”的“成达校园农耕课程”,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塘”。学生在这里感知四季变化、农耕文化、星辰运转、科学现象,在这里理解生物、地理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在这里开展项目学习,思辨问题,尝试创新。“成达校园农耕课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

校园农耕课程

根植于“四修”课程体系

学校从2011年开始构建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的“四修课程体系。四修课程体系将“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相统一,达到“通修”夯实学科基础、“选修”激发学生志趣、“精修”促进专业发展、“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

四修课程体系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以激发学生志趣为核心,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长,力图为学生每一步发展搭设台阶。四修课程体系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出发,启发教师追求理想教育为核心,鼓励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创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提供高品质的学科课程。四修课程体系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出发,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可见的成长提供多样的路径。

首都师大附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四修课程体系、三维管理体制、两项基本原则、一个核心目标”的“四三二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地理教研组在落实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依据学生成长需求,将劳动教育场地、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STEAM学习方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开发了“兴趣选修、自主研修”的校本课程——“成达校园农耕课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优化、提升,该课程成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

将劳动教育与

学科内容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成达校园农耕课程”将劳动教育实践、农耕文化内容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统一,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发挥独特育人价值。

针对当前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零散、碎片化情况,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学生探究学习浅表化,劳动教育“体”“脑”分离、重“技”轻“德”、有“劳”无“育”等问题,该课程构建了一套实施体系,通过耕地、播种、收割等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勤劳、努力、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顺应自然、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根据调研,首都师大附中高中各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农业耕作有极大兴趣。该课程将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农耕技术等分成“农耕文化”“农耕知识”“农耕体验”等三个主题,构建了课程整体结构。

“农耕”与地理、生物、美术、数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课程分“识粮之农”“育粮务农”“护粮爱农”“收粮兴农”四个学习单元,用地理知识规范农耕过程,用生物知识学会选种和虫害防治,用数学知识做好科学分析,用美术知识设计虫害防治的稻草人,进行农耕文化宣传和学习成果展示。

“成达校园农耕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农耕情境,带领学生围绕“农业耕作”主题,经历农场选址-粮食播种-培育-收获-产出的完整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将地理、生物学科知识充分应用其中,融合地理、生物、美术、数学等跨学科探究,还有天文竞赛、气象竞赛等,通过技术性实践、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等多元的实践方式,选择分析、决策、创见、反思、问题解决等丰富的高阶认知策略,加之持续的学习过程,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发生深刻变化。

推动农耕课程

探索五育融合新路径

在复杂情境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真实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面向未来复杂的社会情境,学生需要具备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成达校园农耕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困难,学生会在试错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反思改进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成达校园农耕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土壤改良、“稻草人”的设计与改造、农耕文化文创、农产品销售公司创立与经营等与日常学习任务大为不同的创意性工作,在这些实践创新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行动中主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在真实的体验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以小小“方塘”农耕地块为载体,实现全景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成长,就是将学生置身微型小社会,让学生与各种复杂的环境产生关系,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关系、处理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科学习与终身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无痕”成长。

欢迎您在下方发表感想或给作者留言哦~
作者:程子序、张新悦、宋丽芳、常海洋、王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为“双减”注入新活力
中小学“劳动教育”,他们这样做
【潇湘快评】李细田/农耕教育进校园正当其时
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在校园里感受田园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