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简谱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简谱/歌词
作者:李建武 整理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 等  添加时间:2008-11-23  点击次数:1689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简谱/歌词。厦门大学校歌(作词:郑贞文 作曲:赵元任)五线谱/简谱/歌词/下载。厦大校歌/厦门大学校歌/作词:郑贞文  作曲:赵元任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厦大校歌/厦门大学校歌/简谱/高清晰乐谱免费下载方式
1、请到厦门吉他网上层目录:吉他谱下载(曲目列表);
2、请到网站首页左侧——站内搜索——(下拉菜单)吉他谱下载——输入歌曲名称
 
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简谱/歌词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校歌)五线谱/简谱/歌词南方之强
 
      郑贞文简介
 
      郑贞文(1891—1969)字幼坡,号心南,福建省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该校教授片山正夫称赞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日本留学期间,郑贞文与帝国大学的同学周昌寿、罗鼎等人一起,参考了多部英文、日文辞典,编成一部《综合英汉大辞典》,后经黄士复、江铁等人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收入单词、复合词、外来语13万条、成语7万多条,内容丰富,编排得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18年秋,郑贞文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之聘,到该所任编辑,1919年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负责主持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图书的编审工作。1920年10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到上海召开厦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选出邓萃英为校长,并邀请郑贞文任教务长,负责厦门大学的筹备工作。郑贞文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毗邻而居,曾共同对校舍建造及部、科设置等悉心筹划。1921年4月,厦门大学成立,分师范部和商学部,师范部又分文、理科。5月初,邓萃英校长辞职,陈嘉庚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不久林文庆任校长,郑贞文任教务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21年8月,郑贞文离开厦大,仍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郑贞文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期间,勤奋治学,广为涉猎,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这些书籍,对二三十年代我国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了较大作用。特别是郑贞文写过一篇名为《爱之光》的科学戏剧作品,用通俗有趣的形式,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剧中有4个人物:一个是“理学博士”,另一个是“泰漠”,即英文time的译音,还有一个叫“石佩茹”(女),即Space的译音,最后一个是光神。描写从前把时、空理解为绝对无关的理学博士,在光神揭开了泰谟和石佩茹的衣纱后,使观众对时间、空间的相对关系恍然大悟,这种用戏剧的形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的尝试,颇具匠心。商务编译所成立初期,以编辑小学教科书为主。郑贞文任职后,转为侧重中学教科书的编辑。为了适应当时各中等学校教学需要,他除组织理化教科书的选编外,还亲自编写一系列中学化学教科书,特别是1929年出版的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是我国化学家自编的第一本高中化学教科书。该书提纲挈领,深浅适度,循序渐进,深受中学师生欢迎。该书出版后,风行全国,连续再版多次,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之一。
 
      郑贞文还主编了《学艺》、《百科》、《少年自然科学》等丛书。这些丛书,内容丰富、深浅依读者层次而定,很受欢迎。他编著的《人》、《自然界和生物》、《火和爆发》、《化学与我们》等书,深入浅出,趣味盎然,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便于读者理解和体会。郑贞文主编的《少年自然科学丛书》,全书共12编,几乎包括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不仅内容丰富、体裁新颖,而且文笔流畅、叙述生动,是当时流行颇广的一套青少年科技读物。精选中国古代善本的珍贵书籍影印行世,是商务印书馆的重要业务之一。有些古籍珍本,在中国久已失传,而在日本却有收藏。1928年10月,中华学艺社第5次学术视察团前往日本,出席日本学术协会第四届大会。著名版本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以学艺社名誉社员名义,郑贞文以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中国委员的名义,同时赴日本访求散佚其地的我国孤本、善本古书。他们到日本东京各著名公、私立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籍珍藏。当时,中国驻日本公使汪荣宝和宫内省接洽,张元济、郑贞文曾为此进入日本皇室图书馆查阅其中珍藏的汉籍。张元济侧重经、史、子、集,郑贞文侧重古代文艺、小说方面。在日居留3个多月,精选并拍摄了中国宋、元、明等时代的珍贵古书46种,如《宋刊论语注疏》、《宋刊平斋文集》、《元刊全相平话》、《明刊醒世恒言》、《明刊古今小说》、《影本钞本群经音辨》等。他们将所拍各书的底片带回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照相部修整扩大后,作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陆续出版。该馆又从中选采影印,与我国原有残缺不全的一些古籍分别配成全套印行,对保存和留传中国古籍做出了重要贡献。郑贞文与张元济这次赴日本,不仅影印了我国已经佚失的古籍数千册,同时还获得了中国科技史上最有价值的《周易参同契》和《天工开物》两书,这使郑贞文喜出望外,视若珍宝,由此引起了他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搜集了《周易参同契》的各种不同版本达17种之多,并以现代化学的观点解释和阐明魏伯阳、葛洪等中国古代炼丹家及炼丹术与化学的关系。他用了3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中国化学史》专著。遗憾的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印刷厂及郑贞文住处的书稿、校样和副本全被日军炮火焚毁,化为灰烬。这是郑贞文一生中的一大憾事,也是我国化学史界的一大损失。
 
      赵元任简介
      赵元任,江苏常州人,1892年11月3日生,系清代著名文史大家赵翼七世孙。1910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1914年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1916年又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科学史,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赵元任又与康乃尔大学的十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并对中国语言进行了研究,与留学美国的胡适一起写出了以“中国语言问题”为题的一组文章,对中国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1920年8月,赵元任应清华学校的聘请回到祖国。1925年6 月,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同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赵元任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38年8 月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0 岁。赵元任早年致力于统一和推广国语(即普通话)的工作,他编写的《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对当时推行国语标准音(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起了很大作用。他还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国方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他在方言学、语言学、音韵学、语法学、语言理论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既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和作家,曾荣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最后一次回国,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向姜斯东(E。Johnstone) 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 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 (E,B.Hill)和斯帕尔丁(W。R。Spaulding)。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惹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 (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 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编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编配民歌十九首、器乐小品 六首,总计一直三十二首作品。
 
      厦门大学校歌歌词含义浅探
      作者:黄宗实 来源:厦门大学报
      20世纪初叶,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我国开始兴起“学堂乐歌”,即新型学校学生们所唱的校歌。我校创办伊始,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事先计划创作校歌,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歌词主题明确、集中,即爱国爱乡、勤奋好学、诚信进取、追求高远,体现了办学者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我校校歌,与校龄同庚,从建校伊始举行开校式的第一天起,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自强不息、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激发了一代代厦大学子。
 
      关于校歌歌词的诠释,已有许多学者和校友进行过研究,出现了多种“版本”。笔者不惴冒昧,提出一些理解和看法,愿与诸君共同探讨。
 
      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依据建校初始阶段制定的“自强不息”的校训加以阐发而创作的。歌词分两段,句式整齐,用词优雅,每段首尾皆突出一个“强”字,由“自强”进而达到“南方之强”,语句的前后呼应与逻辑联系,都极为严谨而精练。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按首任校长邓萃英在厦门大学成立开幕式上所说的,大学之要务除“研究学术”、“培养人才”和“教育与社会联为一气”这三项外,还需再加上“自强不息”这一要务,就是要求每从事一项事业,必须要努力向上,永不懈怠,方能有成效。而在此之前,陈嘉庚在1919年7月发表的《筹办厦门大学演讲词》,就已经为“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作了正确全面、生动感人的描述了。他说:“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歌词第一段“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句中的“洋洋”指水面广阔,引申为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无穷无尽,与末句的“无央”相呼应。“央”,终止之意,就是指追求学问、知识,要不断努力,毫不松懈,永无止境。整段的意思包含两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在授业解惑、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注重启发学生,让他们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第二,要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能动手,善“操钥”,才能开发知识宝藏。面对泱泱学海,莘莘学子可以手“操”“发藏”之“钥”,在校时汲取知识,开发智力;走出校门后,能以其所学贡献国家服务人民,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像鹭江那样,既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歌词的第二段“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无疆”,指无穷无尽之意。这一段突出的是人本精神,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治学,更要学会做人。百年树人,教育为本。树人的根本,在于教化,在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道德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人生茫茫”并非指对前途命运感到无望的消极情绪,而是说面对这苍茫的人生,我们的要务是什么?是要自强不息,发奋努力,注重培养独立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抑或是相反,遇到困难,悲观失望,对待学习,缺乏信心,畏难退缩,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普渡驾慈航”,这里虽然使用了佛教词语,但绝非是用佛经来教育学生,而是指老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进行指点和教导,引导他们走上正道,成为人才;要求学生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要有宽阔的胸怀、慈善的涵养与博爱的精神,为人民的福祉与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这里的“爱”,含义既深且广,既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职员工之间纯真的感情和友爱,也指每个人要养成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种“充吾爱于无疆”的境界,也是本校办学宗旨的体现。
 
      歌词的最后是向全校师生提出勉励和号召:“吁嗟乎,南方之强。”“南方之强”语出《中庸》第七章。文为“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对“南方之强”的解释是:“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这是说,南方风气与北方风气的刚劲、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是不同的。对于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的海岛城市厦门来说,校址设在其东南端的厦门大学,正具有南方风气的温和、宽厚、沉稳的个性,她的强大正体现在以柔克刚、宽柔以教的风格。
 
      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厦大之时,于1920年11月发表了“筹办厦门大学演词”,强调要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他说:“尝观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富强,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正是这种炽热的教育兴国、强国的爱国精神,鼓舞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办教育的昂扬斗志。不仅如此,他还对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的高等学府,充满乐观必胜的信心。他在“演词”的最后说:“但鄙人对中国前途甚抱乐观?何也?因中华共和国纪念日为十月十日,此四字合成,则含有‘朝’字,则中国之前途,犹如‘朝气’蓬蓬勃勃之现象。(笔者按:这也是对“南方风气”的绝妙解释)我人既生于此时,可不努力前进(注:这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达此蓬蓬勃勃之地位乎?”笔者认为,陈嘉庚在筹备厦门大学之时的这个讲演,就是对“南方之强”意义的最生动的表述和最准确的阐发。就是说,要强国必强校,振兴国家要靠人才,必须以教育为本;而办好教育,则要发扬自强不息、宽柔以教的精神,培养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
 
      “吁嗟乎”是感叹词,这里是表现发出号召的语气,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以“自强不息”之精神,达到“止于至善”之境界,所培养造就的人才要达到“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也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与世界著名大学相媲美,中国南方之著名的高等学府。诚如美籍化学家、知名校友李联欢在母校65周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提出的:“我猜将来所指的‘南方之强’,可能有更广泛的意义,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可以自慰:北方有清华、北大,中有交大、复旦,东有斯坦福、哈佛,西有牛津、剑桥,而南方有我们的厦门大学!”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第一届中国侨联主席。厦门大学、集美学校/集美大学创始人、校主。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厦门大学的校训。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办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陆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作为以校主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学院,学院全体同仁将秉承嘉庚先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发挥团队精神,怀着敬业、合作、务实、创新的共同理念,努力将嘉庚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一所新 型的四年制本科独立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歌
传奇人物陈嘉庚与厦门大学文化
厦门大学随走随拍(5)
厦门风光(5)厦门大学(图片23张)
赵梅阳:陈嘉庚【1874】——华侨旗帜(2021年11月17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